軍營中的“小賣部”是什麼來頭?讓戰士發了津貼就想來

一提起軍營生活,沒參過軍的人憧憬,參過軍的人會懷念。那麼,那些曾經的戰士都會懷念什麼呢?由於軍旅生活的差異,這個問題是找不出標準答案的。但是一提起營區裡的軍人服務社,估計大家的記憶是一致的:畢竟在“直線加方塊”的綠色世界裡,軍人服務社是唯一一絲帶有點人情味色彩的點綴了吧,什麼是軍人服務社?說簡單點就是部隊裡的小商店、小飯館和小裁縫鋪,而它的出現,則與一種叫做“隨軍商人”的古老職業密不可分。

軍營中的“小賣部”是什麼來頭?讓戰士發了津貼就想來

每個月發了工資去服務社買買買是每個當過兵的人最懷念的事

商人跟著軍隊做生意這個事一點也不新奇:早在古代軍隊行軍作戰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所謂的“隨軍商人”跟隨行動。但這些人同時也成為了敵方間諜重要的情報信息來源,戰爭中不少“貨郎擔子”就是敵方的偵察兵。有很多精銳部隊的覆滅都與這些隨軍商人脫不開關係。

軍營中的“小賣部”是什麼來頭?讓戰士發了津貼就想來

幾位駐伊美軍在隨軍商人的店裡談笑風生,對比潦倒的本地人,美軍的消費水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直到近代法律體系健全這個問題才被徹底解決了:簡而言之就是和軍隊籤合同、談條件、講義務。你給部隊提供服務可以,但必須跟隨部隊行動、接受部隊管理、不許勾結敵人。並且經營場所的位置必須固定,不能在營區裡肆意兜售。西方國家的軍人服務社主要用途是餐飲和娛樂,所以經營形式主要以酒館、飯館為主(舊日軍的“慰安所”屬於隨軍服務機構)。而後來以蘇軍為代表的東方軍隊則強調“服務官兵“而不是”擾亂秩序“,因此餐飲功能被弱化、娛樂功能被取消,軍人服務社主要的任務變成了為士兵提供非配發物品和縫補軍裝。

軍營中的“小賣部”是什麼來頭?讓戰士發了津貼就想來

在軍人服務社購物的蘇軍空降兵,看樣子應該是老兵帶新兵來逛逛

我軍的軍人服務社幾乎是與革命軍隊同時代誕生的:早在建軍之初部隊裡就有合作社或者商店的編制,1935年2月,總政治部更是在發佈的訓令中規定:“在旅或單獨行動、駐防的團開辦合作社或公營商店”合作社不僅要供給部隊日用品,必要的時候為還要為部隊採買副食。即使在後來的長征途中,人們還是常常能看見合作社主任與採購員忙碌的身影……

軍營中的“小賣部”是什麼來頭?讓戰士發了津貼就想來

上世紀90年代我軍的軍人服務社,當時大多數售貨員都是部隊軍屬

但隨著軍隊正規化、進入營房集中生活的需要,這種“打游擊”式的合作社被更為正規的“軍人供應社”所代替,隨後又於70-80年代統一更名為“軍人服務社”。進入正規化時期後,伴隨著部隊管理的日漸正規、嚴格,服務社也成為了很多戰士們在軍營為數不多的愜意之處。有時候,服務社裡普普通通的一碗麵條、一份炒菜就能讓勞累了一週的戰士們感到放鬆。軍旅中第一次逛服務社的回憶,相信在每位戰友們的心中怕是極為值得回味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