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不,沟通才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一位父亲不小心吃光了桌子上的零食,孩子便哭了起来。

父亲问他:“告诉爸爸,你为什么哭?”

孩子仍是哭着,不说话。

父亲说:“是因为我吃了你的零食吗”

孩子哽咽着说“是”。

“那你可以对我说,爸爸,你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吃光了我的零食,我有点不开心。你应该把自己不高兴的原因说出来,而不是一直哭。”

孩子沉下头,没有说话。

父亲继续和颜悦色地教导:“你看,这件事的起因是爸爸吃了你的零食,是我的不对,爸爸向你道歉。但你要直接告诉我,而不是无意义的哭,只能让我猜自己哪里做错了。”

“所以以后再有类似问题让你感到不开心,不要哭,说出来,好吗?”

孩子终于止住了眼泪,闷闷地点了点头。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不,沟通才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我坐在一旁听着父子俩的对话,感触很多。

从小到大,从没有人教过我这些,不论我难过还是开心,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去分析你的情绪,如何去正确地表达你的情绪。

而这样的后果便是,一直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的我只能下意识地选择回避与忍耐,直到大学才真正开始自己大规模的三观塑造。

有些孩子是家里的宠儿,为一些事情而哭时,家长们总是以安抚为先。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在孩子心中便留下了“只有我哭、只要我哭,他们就会迁就我”的骄纵心思。

这种“哄”孩子的方式不仅是在娇惯孩子,更是不负责任,图省事的教育。

还有些孩子在哭的时候,总会遭到家长的喝止甚至打骂。久而久之,在这些孩子的认知里,愤怒、难过这些情绪只要表现出来,就是不对的。

这便是大部分回避型人格的成因,这些人大部分时候都在压抑自己。他们遇事很少与人争辩,总是好好先生的样子,其实是在把情绪藏在心里任其滋生。

而渐渐地,甚至连喜欢、开心等积极的情绪也很少表达,总是下意识地逃避处理感情问题,很多亲密关系便是这样一步步疏远。

可想而知,这两种应对孩子的哭泣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应该是主动地帮孩子分析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如何去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以及怎样去输出自己的情绪。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不,沟通才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我们见过因被借钱不还却羞于启口,而日渐疏远的朋友;

见过不满于父母的行为却拒绝沟通,而越来越沉默的家庭;

也见过由于没有回应伴侣的爱意而分手的情侣。

这些因为没有合理表达情绪而造成的遗憾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勇敢地把“愤怒”、“开心”、“失望”等情绪表达出去,才是维系一段关系最好的方法,也是让自身过得轻松最好的方式。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不,沟通才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而对于培养孩子的情商,最重要的便是培养他们感知情绪的能力和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

遇到问题时,要先弄清楚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可能产生的情绪等。

其次选择是否要表达你的情绪,毕竟有些时候隐忍是更好的选择,例如遭遇类似打劫的状况时。

最后才是决定如何输出自己的情绪,以愤怒为例:

当仅仅是对方不小心冒犯到自己时,可以用插科打诨的方式,不经意地表达出自己的不开心;

当对方已经触及到某些自己的原则性底线时,要严肃地示意对方自己的不满;

当对方已经严重侵害到自己的利益或底线时,要适当地表现自己的愤怒。

情商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与学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为人处世的通行证,也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手段。

我们把它教给孩子,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如鱼得水。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不,沟通才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以前看到网上一个话题:“有什么在别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事,是你很久才明白的?”

其中一个答案是“直到我20多岁,我才知道并不是只有吃到撑了,才算吃饱了。”

把信任交给沟通,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的猜测上。勇敢地表达自身的情绪,才是为人处世最合适的态度。

这些看上去有些俗气的道理,有的人5岁就学会了,有的人20多才听说。

这便是教育的意义吧。

下载【学而思轻课】APP,帮助您更高效地辅导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