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王朝的皇帝都叫帝,而宋朝都叫宗,这是为什么?

你是我的歌ing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就明显有问题,不是所有大一统王朝的皇帝“都叫帝”,如唐太宗;也不是所有宋朝皇帝“都叫宗”,如宋太祖。

至于为何有的皇帝“叫宗”,有的皇帝却“叫帝”,这与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有关。

“×宗”与“×祖”都是指皇帝的庙号,如唐太宗,即庙号为太宗;宋太祖,庙号为太宗。而“×帝”体现的是皇帝的谥号或年号,如汉武帝,即谥号为“武”;又如康熙帝,则是指玄烨的年号为康熙。

因此,所谓的“叫宗”或“叫帝”,不妨换句话说,“称呼皇帝时,有时用庙号,有时用谥号,有时用年号”(称谥号的皇帝主要集中在秦汉魏晋时期,而称庙号的皇帝主要集中在隋唐到明前期,明中后期以及清朝的皇帝则称年号)。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两汉魏晋时期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比如西汉十二帝(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孺子婴),拥有庙号的只有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庙号太宗)、汉武帝(庙号世宗)和汉宣帝(庙号中宗)四帝,但除孺子婴外,所有的皇帝都有谥号,为了便于称呼,所以后世一律以谥号称呼这时期的皇帝。

而魏晋以后,尤其是隋唐宋时期,皇帝普遍拥有庙号,加之谥号越来越长,不便于称呼,于是以庙号称呼皇帝。

这种称呼方式一直持续到明朝中期,才改为以年号称呼。那么,为何之前不直接以年号称呼皇帝?

因为在此之前,一个皇帝一生有多个年号,如年号的发明者汉武帝,一生所用年号超过10个。而从明中期开始,皇帝们不再频繁地更换年号,一个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因此用年号称呼皇帝再合适不过。


周知惟


好像类似的问题也回答过几次了,从秦始皇第一个称皇帝开始,中国历朝历代都是称皇帝,宋朝叫什么什么“宗”那是称谓的“庙号”。比如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等皇帝都是称呼的庙号。

不仅仅是宋朝皇帝称“宗”,唐朝皇帝也是这么称谓的,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等等,原因只有一个。那是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都称呼的是“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隋炀帝,其中“文”、“景”、“武”等都是“谥号。”唐朝到明朝由于皇帝的“谥号”太长,都称呼的是“庙号”也就是什么什么“宗”。

在我国古代,有“庙号”、“谥号”和“年号”。其中,“庙号”制度从商朝就开始了,而周朝采用了“谥号”制度,到了汉武帝时期有发展了“年号”。那么什么是庙号呢?比如“太祖”、“太宗”、“高宗”等都是庙号。那么,什么是“谥号”呢?比如“文”、“武”、“宣”等都是“谥号”。那么什么是年号呢?比如清朝皇帝就一个年号,像“康熙”、“乾隆”、“嘉庆”、“咸丰”都是年号。

归纳一点就是,周朝到隋朝的君主都称“谥号”比如周武王、汉武帝、宋武帝,其中的“武”字就是“谥号”,从唐朝到宋朝的皇帝都称“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其中的“太祖”、“太宗”都是庙号。明朝时,既可以称呼“庙号”又可以称呼“年号”,比如朱棣的“庙号”叫“成组”叫“明成组”,“年号”叫“永乐”又称作“永乐帝”。到了清朝,由于都是一个年号,皇帝就直接称呼年号了。说完以后,应该很明白了吧!


谋士说


首先我们要了解3个名词,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古人为了方便对皇帝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起源于周朝。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皇帝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这个皇帝的一生。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这些都是好谥号,如汉武帝,汉文帝等

庙号,是中国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对社稷有重大贡献的皇帝才有,隋以后皇帝基本都有庙号,一般称呼为祖或者宗,祖比宗更高一级,必须有开国一样的功劳才能称祖。例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明清以前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明清皇帝基本只有一个年号。例如顺治,乾隆,崇祯等。

回到这个问题,不同是因为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的称呼和记忆。隋唐以前,并不是每个都有庙号,而且年号也很多,所以才称呼皇帝谥号。

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

唐――元,因为庙号比谥号更加珍贵,而且隋朝以后庙号普及了,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所以人们就称呼他们的庙号。

宋仁宗,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年号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庆历、皇祐、至和、嘉祐

明清时期,因为每个皇帝的年号都只有一个,并且一生不变(两个例外,明英宗和清同治),年号还有纪年的功用,所以称呼明清皇帝年号的更加普及。

乾隆皇帝,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阿驰2585


古代皇帝的称呼有三种:谥号、庙号、年号。

皇帝的谥号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给予的评价,谥号往往是大臣们集体议定的。从谥号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业,以及后人对他的看法。美谥有:文(汉文帝、隋文帝),武(汉武帝、晋武帝、南朝的四位开国皇帝宋、齐、梁、陈都是武帝),明(汉明帝刘庄),宣(周宣王、汉宣帝)等。恶谥有:炀(陈后主谥号炀,讽刺的是给陈后主定谥号的杨广自己的谥号也是炀,隋炀帝),灵(周灵王、汉灵帝)等。中谥有:惠(汉惠帝、晋惠帝)、平(汉平帝)等

  皇帝的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庙号写在神主木牌上。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例如汉太祖(刘邦,全称汉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后人误认为庙号是高祖)、隋高祖(杨坚、其父杨忠被追封隋太祖)、唐高祖(李渊、其父李昞被追封唐太祖),宋太祖、明太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例如著名的唐太宗,宋太宗、清太宗。当然,守成者因特别大的功业也有称呼为“世祖”、“成祖”、“圣祖”的,例如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玄烨。


古代除了秦朝,始皇帝怕以臣议君、以子议父,取消掉谥号,只称一世、二世……直至万世,其余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谥号。而庙号则不一样,在两汉时期对庙号非常严格,不是每位帝王都有资格配有庙号,西汉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婴)中只有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刘恒(汉太宗文皇帝)、刘彻(汉世宗武皇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汉中宗宣皇帝)四位皇帝拥有自己的庙号,连同样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昭宣中兴的汉昭帝都没有资格拥有庙号。而东汉十四帝中只有刘秀(汉世祖光武帝)、刘庄(汉显宗明皇帝)、刘炟(汉肃宗章皇帝)三位而已。

到了三国时期也遵循汉朝严格的庙号制度,魏国5位皇帝只有2位,魏世祖文皇帝曹丕、魏烈祖明皇帝曹叡。东吴5位皇帝也只有2位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吴太宗景皇帝孙休。

但到了西晋庙号就烂大街了,连白痴皇帝司马衷(晋德宗惠皇帝)都有德宗的庙号,而两个被外族俘虏、受尽屈辱而死的晋怀帝、愍帝也得到仁祖、哀宗的庙号。自西晋以后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谥号,而且谥号也是越变越多。但在唐代以前,人们还是多以谥号来称呼皇帝,因为谥号能更好评价一位皇帝的好误、功过。

自唐到元,人们多以庙号来称呼某一皇帝,因为一来庙号已经全部普及,二来随着谥号越来越长,有些多达18字,而且随着皇权的不断增强,谥号往往都是美谥,不再像商周汉魏那样客观反应帝王得失了。

明清的帝王称呼都是年号,主要原因自明以后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年号使用率、识别率更高,官僚百姓也更多接触,更好记住。


嘉佑620


借用那句时髦的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唐朝应当是大一统王朝了吧,难道你没听说你是说唐太宗、唐玄宗之类的吗?明朝也是大一统王朝,难道没听说过明神宗、明成祖之类的?

我们要搞清楚庙号和谥号是不同的,“帝”表示的是谥号,每个皇帝都有,而“祖”、“宗”则表示的是庙号,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在唐代以前一般以谥号称呼皇帝,唐代之后谥号大幅增长,所以使用庙号称呼皇帝,而在明清时期又以年号称呼。

附图,汉武帝。

附图,唐高宗。

那么何为谥号呢?

谥号是汉字文化圈(起源于中国,并扩展到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中古代君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根据其品德修养、生平功过等另起的称号,以名寓评称为谥。

在《逸周书·谥法解》一书中有对立谥制度起源的解释,该制度是西周周公旦和太公望所制,后世订谥的时候都是以此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谥法,自称为始皇帝,其后世皇帝则依照顺序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又恢复了立谥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时期。

唐宋以前的谥号比较简单,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谥号一般为一两个字,例如周厉王、晋文公、秦穆公、赵孝成王等;汉朝恢复立谥之后,专门设立“大鸿胪”一职来管理王公对组的谥法,这时候谥号也比较简单,如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皇帝、汉武帝刘彻“谥号”全名为孝武皇帝。

自唐朝以后,谥号越来越长,后代的帝王也都会给先帝们上大谥、美谥,使得谥号无法体现原先的作用。武则天称帝后谥唐高宗为“天皇大帝”,谥号开始变长,而且她还开创了把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尊号的叠加影响了谥号的叠加,自此之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谥号的使用不限于帝王,通常还包括有重大影响的大臣、学者等,有些人的谥号则成为其别名,例如范文正(范仲淹)、岳武穆(岳飞)等人。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和大臣议定,经过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而大臣、诸侯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那么庙号又是什么呢?

庙号是汉文化圈国家的古代帝王死后,后人在太庙之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只有皇帝才有庙号。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只有对国家有功、值得后世子孙祭祀的先帝们才会被加庙号,而从唐朝开始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商朝时建立的最早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称“太”、功高者称“高”、世代祭祀称“世”、中兴者称“中”,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分别给予祖或宗的称号;周朝只有谥号而无庙号,秦朝两者皆废除,汉朝则两者皆有;唐以前有庙号的皇帝比较少,所以以谥号简称帝王,例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唐以后皇帝大都有有庙号者且谥号很长,所以以庙号简称,如唐高宗、宋太祖等。

此为个人浅见,欢迎交流讨论!!!!!


我没忘记home


首先问这个问题,要么是太水,要么是小学生刚接触历史。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反例太有名了,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建议刚开始学习某方面知识的人,不要看到啥不太一样的就大发疑问,甚至认为自己发现一个大秘密,而是先多看看,找找反例。建议有一定基础或者认识后再进一步提问问什么。

下面具体问题来了,为啥皇帝称某某帝呢?那很简单,帝是皇帝的简称。皇帝称号是秦始皇创造的,根子上还是先有皇和帝,秦始皇为突显自己的成就,把两者结合起来,称自己为皇帝。但是后来的皇帝名号太长,所以一般都会简称某某帝。所以只要是称帝过的(不管是大一统还是割据势力),不是王了,那就是某某帝。

下一个问题某某帝,这两个字有啥意义呢?第一个字是朝代名字(注意很多朝代名字是重复的,但是为了后人辨别会加上东、南、西、北、前、后等前缀)。中间那个字就是谥号了,基本上所有皇帝都有谥号,所以叫朝代+谥号+帝,几乎(应该是一定)可以把某个皇帝直接叫出来。谥号是后人对之前皇帝的功德评价,所以谥号有规矩的!第一谥号有一个库(好像是60个),所以历史上的谥号是可以重复的,比如武帝、文帝等。第二谥号有褒贬,对应的也是皇帝的功德和后人对他的看法。第三谥号一定是后人叫的,没有皇帝会叫出自己的谥号(影视剧常见漏洞)。第四历史上有两个皇帝是没有谥号的,就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因为始皇帝认为后人评价前人(多是儿子评价父亲)不好或者说不符合伦理纲常,所以秦朝是废除谥号的。也可见谥号的历史其实比皇帝的历史还要长。还有后来的某些朝代谥号就是很长了。

说完谥号,那就说说问题中的宗是啥?宗或者祖,其实就是祖宗的意思。这个是庙号,是祭祀时的排位,皇家就是太庙。其实老百姓家(当然是有一定实力的,比如望族)也有祠堂,太庙相当于祠堂。理论上庙号也是后人立的,你说把活人祭奠起来总有一点怪怪的吧。一开始因为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太庙享有庙号,等于有了庙号后人就要祭拜,那得是家族有名望的人。所以早期的朝代很多皇帝没有庙号,如果拿庙号来称呼就没法叫。后来各个都会溜须拍马,通通给上庙号,比如唐宋皇帝基本上都有庙号了,所以称唐某宗、宋某宗,也是可以的。

最后说一下明清时期总是称呼某某皇帝,那个是年号。比如嘉庆皇帝、康熙皇帝。年号早期也是一个皇帝有很多,所以不好称呼(年号是汉武帝创立的)。后来固定下来一个皇帝使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清时期称年号问题也不大了。

举个例子: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年号,名字不解释,圣祖是庙号(祖和宗都可以来做庙号,一般开启某个皇朝或者皇帝谱系的成为祖,其他就是宗),仁是谥号。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纯皇帝。


zcsm


大一统王朝的皇帝都叫帝,而宋朝都叫宗,这是为什么?

在中国古代那个封建王朝,从秦始皇大一统天下开始,所有的皇帝,他们的谥号后面都是以帝结束的。但是到了宋朝,皇帝的谥号结尾就从帝改为了宗。这究竟是从何而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些所有的事情都有缘由的,皇帝这个帝字,其实它寓意着这个帝王一统天下。这也是当时中央集权制最高的体现。说明着皇帝手握所有的大权,掌握生杀予夺。从最开始的秦始皇就可以看出来,在他一统天下之后,一手把控天下,甚至做出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逐渐变迁,越来越多的皇帝开始意识到,天下是靠治理的,而不是仅凭自己的一人意愿,去打理天下所有的政事。所以。到了宋朝的时候,这个时期的皇帝谥号,最后都是宗。这个宗字也意味着,要依靠自己的才能去治理天下,这个天下的主人是开国皇帝,而不是往后继承皇位的子孙。这也在时时刻刻的提醒着后世子孙要保护好继承祖先的大好河山。


江上孤舟


提这个问题就是糊涂蛋。为什么不用阶段称谓不一样?答案是为了好记。称文、武、仁等帝者,谥号也,自古有之,是天子崩、诸侯薨、士、大夫殁以后,对其的评价称号,如商纣王、周文王、汉武帝,其间除秦废谥号,其他各朝均均有(清宣统由于推翻封建帝制,没有),谥号是古之对过去天子等称谓的第一选择。称祖称宗者,庙号也,自商有之,但非都有,但越往后,便都有了,唐朝至元朝称谓用庙号,太宗丶高宗等,因为谥号太长了,元顺帝特殊,庙号惠帝,明朝加了谥号顺皇帝,后人多以此突出顺从之意。称永乐、崇祯、康熙者,年号也,明、清多年号称谓,用谥号更长、用庙号跟前朝又重,年号汉武帝开始,到明清基本一帝一年号,方便。


三阳开泰59336916


某些皇帝被称为**帝还是**宗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王朝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区域性王朝,而是取决于他所处的王朝历史阶段。比如说大一统的唐朝皇帝们也被成为唐太宗唐高宗等,区域性王朝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朱温也被成为梁太祖。

应该指出的是,自隋唐以来,谥号变得越来越长,有的谥号长达十多字甚至更长,使用很不方便,再加上评价越来越不客观,所以对谥号的看法更多是一种溢美之词。另一方面,受传统评价体系限制,庙号的字数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容易记住使用,加上庙号的使用限制逐渐宽松,每个皇帝都可以在死后享有庙号,因此,从唐朝开始,一般习惯性称呼皇帝的庙号。当然,从明朝开始,由于皇帝一般很少更改自己的年号,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情况也很普遍。


沧海拾遗录


你说的不全面,这个问题应该是庙号和谥号的问题。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的名号,太祖、太宗,是庙号;

谥号起源于周边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 褒、贬、同情的称号,高皇帝、文皇帝等是谥号;

还有一个年号,有时人们爱用年号加帝来尊称皇帝,比如:永乐帝、建文帝等。

所以弄清楚庙号、谥号、年号,就能清楚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