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高僧的一首禅诗,不提一个禅字,却能体味到浓浓的禅意

宋末高僧的一首禅诗,不提一个禅字,却能体味到浓浓的禅意

山居

雪岩祖钦 宋代

竟日窗间坐寂寥,岩前稚笋欲齐腰。

幽禽忽来藤花落,涧瀑飞声渡石桥。

雪岩祖钦,宋末元初高僧,他自幼岁出家,剃度后在参天目殿古柏下悟道,得道后历任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五十多岁时名声益彰,后来得心印于云峰好高禅师,为临济宗第十七代传人,力主儒释思想相通。等他进入元朝后,又受到元世祖的优礼,最后享年七十五岁。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余年,刚开始时是在汉唐之际,以敦煌、长安为中心的西北佛教;唐宋之际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中原佛教;两宋之后则形成以金陵、杭州为中心的东南佛教。宋代政权建立之后,一反千代后周时候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保护来加强国内统治的力量。于是像雪岩祖钦这类高僧才能得到支持,衣食无忧,一心参禅。

诗人平时身居茅屋,别无其它杂事,只是坐禅并研读佛经,偶尔会外出讲学,与人交流。这一天他感到有些疲倦,“竟日窗间坐寂寥”,于是来到户外透透气。只见山居之前,幽篁丛里,新笋挺拔有节,举头向天,生机盎然。

春天多雨,却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等到一声春雷动,春笋就飞快地生长。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欲齐腰”,这三个字非常贴切地描绘了春笋的长势喜人。

诗人又转过身来,目光向更远处的深涧处望去,只见“幽禽忽来藤花落”, 幽深的涧谷之中,山禽扑棱棱地扇动翅膀,如闪电一般向上飞翔,清风扑面,藤架上的花儿也纷纷飘落。“忽来”二字,表现出鸟儿的疾速,以及诗人的惊诧程度。但也刻画了一幅鸟飞花落的图画,高僧处此胜境,如何不悠闲安然。

诗人描写手法不仅远近交替,还动静结合,看完了山禽落花,再听飞瀑。“涧瀑飞声渡石桥”,禅师倾耳聆听,山涧瀑布飞渡石桥,发出淙淙的声响。禅师完全沉浸在这种圆融而又美妙的意境之中,心中油然产生了无限的愉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