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庫爾斯克戰役戰術上是德軍勝利,戰略上是蘇聯紅軍勝利?

小龍蝦148499353


說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也是不為過的,畢竟蘇軍在佔據防禦和兵力上的優勢下,仍舊未能完全阻止德軍的進攻,而且損失也比德軍大許多,達到三倍以上。按照常規來說,防禦一方因為佔據著有利的工事優勢,所以損失一般會小於進攻方,更不用說蘇軍還在兵力上佔據明顯的優勢。



德軍在庫爾斯克的攻勢並不是完全被蘇軍的頑強防禦阻止的,北面的莫德爾第9集團軍確實被蘇軍的防禦所阻,進展緩慢,隨著蘇軍對奧廖爾突出部的第2裝甲集團軍發起進攻,莫德爾不得不中止了北路的進攻,將裝甲部隊調往第2裝甲集團軍的防線增援,此後德軍在北路的攻勢再沒有恢復。就北路的戰事而言,蘇軍通過防禦和進攻的相配合,成功的阻止了德軍的進攻。


南路的戰鬥就不怎麼樂觀了,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成功的突破了該方向蘇軍的步兵縱深防禦陣地,蘇軍不得不投入了坦克預備隊,雖然暫時迫使德軍的裝甲部隊轉入了防禦,但是這場坦克大戰蘇軍的損失遠遠大於德軍,加之德軍控制著戰場,大部分受損的坦克都可以回收維修,而蘇軍的坦克則是實實在在的損失,德軍遲早會再度恢復攻勢,而蘇軍的坦克部隊則迫於損失過大而放棄反擊了,全面轉入了防禦,坦克埋入地下,作為裝甲碉堡使用。也就是說蘇軍沒能阻止住南路德軍的進攻。


最終南路的德軍沒有轉入進攻,原因是希特勒主動中止了這場進攻,他已經失去了耐心,這樣德軍消除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戰略企圖也就徹底失敗了,德軍的裝甲部隊付出了巨大的損失,既未能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也未能消除突出部,改善前線的態勢,從戰略上來看,無疑德軍是失敗者。蘇軍的損失可以很快得到恢復,而德軍卻無法做到,沒有了那些裝甲預備隊,德軍在東線將無法阻止蘇軍的縱深突破,此後一直處於戰略撤退中,甚至是潰敗!


戰略論


這種說法,很大程度上是認為德軍的進攻突破了蘇軍陣地,造成蘇軍較大傷亡,因此判定德軍技戰術佔優,進而戰術上勝利。更受甩鍋帝曼施坦因的影響,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認為自己攻破蘇沃羅涅日方面軍三道防線的兩道,突進35公里,消耗了蘇軍南線的預備隊,南方集團軍群擊斃蘇軍1.7萬,俘虜3.4萬,再加上保守估計的受傷人數,蘇軍損失8.5萬人。



不可否認在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戰場,德軍軍官和士兵的素質、技戰能力依然優於蘇軍,但素質、技戰能力不等同戰術。大兵團作戰的戰役性戰術更不可能是班、排、連、營級別的戰術動作戰術行為,否則一場戰爭單挑好了。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前期為進攻,何為進攻戰術呢?是隱蔽己方行動意圖、集結優勢兵力、實施突然進攻、重點突破,強調軍隊的指揮能力。從這點上講,德軍的進攻計劃早洩露,蘇軍以逸待勞。庫爾斯克是顯著進攻目標,豪無隱蔽性可言。進攻時間、兵力對蘇軍而言,更是透明紙一張。德軍前期進攻的成功是德軍士兵優良素質、單兵作戰能力在發揮作用,而不是什麼戰役戰術。



再看德軍停止進攻後,蘇軍的反攻尤其是南部的“魯緬採夫行動”,蘇軍就讓甩鍋帝誤以為其喪失進攻能力,更讓其對蘇軍的進攻方向產生嚴重誤判,進攻發起德軍一敗途地,這才是最高明的戰術!

戰爭不是單純以傷亡數字來評判得失優劣。整個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進攻戰術有像一戰德軍的“滲透戰術”般的改變嗎?沒有,一以貫之的老一套,豪無改變。這種情形下再妄圖以質勝量,痴人說夢!達到了清除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戰役結果嗎?更沒有!曼甩鍋的消耗蘇軍預備隊成立嗎?被人追著屁股打還妄言欺世!說庫爾斯克德軍戰役戰術勝利,也就德粉德吹恬不知恥的扯上遮羞布矇蔽世人。


歷史扒糞機


有人認為庫爾斯克戰役德軍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是蘇聯紅軍勝利這種講法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

認為德軍在戰術上勝利指的是倚靠坦克火力的優勢和大膽穿透迂迴的戰術給蘇軍造成極大的傷亡。

會戰開始前,聚集在庫爾斯克的德軍總兵力為90萬人,另外還有2700輛坦克,1萬門火炮和2000多架飛機,這是德軍在此次戰役的全部兵力。

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則集結了130萬人的兵力,2萬多門火炮,3400輛坦克和2100餘架飛機, 這個還不包括預備隊,如果加上預備隊,蘇軍的兵力、坦克數量和飛機數量都會增加將近一倍。

在這次戰役中德軍的坦克主要是IV型坦克,另外還有131輛VI型“虎”式重型坦克和200輛V型“豹”式中型坦克,以及90輛象式坦克(斐迪南坦克殲擊車)。

希特勒為了等這100多輛虎式坦克和200輛豹式坦克以及90輛象式坦克貽誤了最佳的進攻時機, 給蘇軍嚴密佈防和集結了龐大的兵力,僅是第一道防線就布了90萬個地雷,其中坦克雷就有60萬個。即使這樣,德軍倚靠坦克火力的優勢和大膽的穿透迂迴戰術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戰果,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以損失兵力70萬多人殲滅了蘇軍180多萬; 摧毀了蘇軍68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自身僅損失1500輛坦克(受傷和戰損的總和,實際被摧毀的坦克只有大約800輛)。

在兵力完全處於劣勢和麵對蘇軍的嚴密防守的情況下卻能打出一比三的戰損比,這就是很多人認為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戰術上取得勝利的原因。

經過50天(7月5日~8月23日)的庫爾斯克戰役,蘇軍以巨大的代價最終取得了勝利。在這次會戰中,蘇軍向南北兩個方向各推進了近150公里,解放了奧廖爾、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得等重鎮。 消滅了大批德軍有生力量,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而且庫爾斯克會戰進一步改變了戰場上的兵力對比,終於鞏固了蘇軍統帥部手中的戰略主動權,為蘇軍展開戰略總攻創造了有利條件。庫爾斯克勝利和蘇軍進逼第聶伯河,完成了戰爭進程中的根本轉折。德國及其盟國被迫在各戰爭區轉入了防禦,這對大戰的爾後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場會戰後,蘇軍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轉入了戰略進攻。 這個就是戰略上蘇聯紅軍取得的勝利。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

VI型“虎”式重型坦克


我是談文論史


談文論史


從戰略角度上講,德國發動庫爾斯克戰役是可行的,是一個可行性比較高的方案。德軍在戰術上也確實取得了勝利,大量的殺傷了蘇軍。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損失兵力50多萬人,損失坦克約約1,500輛,損失飛機3,700架。蘇軍損失更為慘重,損失兵力80多萬,損失坦克6,064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1,716架。

不過由於蘇聯在兵力和物資儲備上的巨大優勢,反而在庫爾斯克戰役後奪取了戰略主動權。

德軍在戰役初期的進攻階段,在戰術的運用組織上很出色。戰鬥中,德國軍隊坦克部隊使用了“楔型”戰鬥隊形,隊形頂部式是,德國著名的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無論防禦,還是火力在當時都是最出色的坦克之一,在蘇軍斯大林2重型坦克出世前,幾乎沒有坦克可以在近距離構成對虎式坦克的威脅。

而在1943年夏季,蘇聯主力坦克仍是T-34/76和KV-1。這兩種坦克顯然不是虎式坦克的對手。裝備上的優勢和戰術上的勝利,讓德國人開始相信勝利指日可待。

雖然裝備和戰術處於劣勢,但是蘇聯在數量上佔據絕對的上風。為了對付德國人,蘇軍的指揮官幾乎調用了南部戰區所有能調用的坦克,使戰場上的蘇德坦克數量比達到了五比一;並投入了幾乎所有的戰略預備隊。利用人海戰術和搏命式的打法。德國軍隊的進攻被遏制。

隨著德軍的進攻被遏制,蘇聯軍隊立即開始了大反擊。不過面對蘇軍的進攻,德軍不得不選擇撤退。撤退是最考驗軍隊素質的,一個處理不好部隊就會崩潰。這個時候,德軍顯示出了強悍的戰鬥素養。面對蘇聯軍隊排山倒海一樣的進攻,德軍的撤退進行的十分迅速且有條不紊,很好的遏制了蘇聯軍隊的追擊。可是蘇聯軍隊的數量實在太多,最終德軍還是在蘇軍的反擊下丟失了烏克蘭大片土地。

在此役中,德國士兵的素質仍然遠在蘇聯之上,蘇聯損失的坦克,戰機,人員數量都超過德軍。不過蘇聯在盟國強有力的支持下,慘重損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多補充。而德國卻不能有效補充。隨著戰爭的進行,蘇聯是越戰越強,而德國卻是越打越弱直至最終敗亡。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東斯坦因


庫爾斯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攻勢。

庫爾斯克戰役持續了50天(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蘇聯和俄羅斯的歷史學家習慣上將這場戰鬥分為兩個階段和三個行動:防禦階段——庫爾斯克防禦行動(7月5日至12日); 進攻階段——奧廖爾(7月12日-8月18日)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8月3日至23日)的進攻行動。德國人稱其為“城堡”行動。雙方投入大約220萬人,坦克,自行火炮和突擊炮共77,000。

(下圖為:別爾哥羅德地區“庫爾斯克戰役在南部邊緣開始”的紀念碑)


1943年2月1日的德國國防軍總部會議上,希特勒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果印象深刻,悲觀地說:“通過攻勢來結束東方戰爭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我們必須清楚這一點。“在東部陣線上接受了教訓後,德國的軍事政治領導人決定繼續戰爭,以保持在歐洲的地位。在俄羅斯有一種觀點認為柏林與倫敦有秘密協議,因此,英國直到最後一刻推遲了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結果就是,希特勒仍然能夠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在東方,希望在與蘇聯的戰鬥中取得優勢。

德軍的戰術意圖是:

1、在庫爾斯克地區突破蘇聯防禦,並在那裡包圍蘇聯軍隊。

2、通過切斷庫爾斯克進攻,德國人可以減輕前線壓力為其他戰線騰出後備軍。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德國如果在庫爾斯克勝利,可以向對手和盟國發出信號,表明東部的德國軍隊是無法用軍事手段打敗的。

3、德軍打算儘可能多地轉移囚犯,以此作為德國經濟需要的勞動力。1941年在基輔附近以及布良斯克和維亞茲馬附近的戰鬥中,德軍設法押解了大約665,000名囚犯。1943年7月,在庫爾斯克附近只有大約4萬人被帶走。這當然不足以彌補帝國的勞動力短缺。

4、儘可能削弱蘇聯軍隊的進攻,從而在年底前德軍能休整一下。雖然蘇聯軍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蘇聯的軍事資源儲備相當龐大,儘管遭受了這些損失,蘇聯方面從1943年7月開始,依舊在整個蘇德戰線上發起越來越多的進攻。

可以說,德軍的戰術指導方針還是正確的。

(下圖為:德軍向庫爾斯克地區調動裝甲部隊)

然而蘇聯方面也在認真準備進行決戰。蘇聯最高司令部利用政治宣傳動員的巨大號召力,1943年3月底,蘇聯總部立即開始考慮春夏運動。首先,有必要確定敵人的戰略計劃。蘇軍前線被指示加強防守,同時準備進攻。關鍵是採取措施加緊完成大量的物質儲備。4月5日蘇聯最高指揮官指令,在4月30日之前建立一個強大的後備支援力量,改名為Steppe“草原”區,即Steppe Front“草原方面軍”(俄語:Степнойфронт),即後來的第二烏克蘭方面軍,於1943年10月20日更名為第二烏克蘭陣線。

蘇聯組建後備軍這一重要戰略政策對庫爾斯克戰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防守,然後再進攻中。在庫爾斯克戰役前夕,蘇聯最高指揮部在前線擁有巨大的後備軍:9支聯合武裝部隊,3支坦克部隊,1支空軍部隊,9支裝甲機械化部隊,63支步兵師。

而德國在東部戰線上只有3個預備步兵師。因此,蘇聯“草原方面軍”不僅可以用於防禦,還可以用於反攻。在庫爾斯克戰役期間,德國指揮部不得不從其他前線調遣兵力,這就削弱了前線的正常防禦。

同時,蘇聯情報部門發揮了巨大作用。1943年4月初開始,蘇聯情報機構就報告德軍將在庫爾斯克地區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蘇聯情報機關確立的敵人進攻時間,和蘇聯中央沃羅涅日戰線的指揮官獲得的類似情報數據相符合。這使得蘇聯總部和前線指揮部能夠做出最準確的決定。此外,英國情報部門證實,英國人在1943年夏天攔截了德國在庫爾斯克地區進攻的計劃。

蘇聯方面因此在戰略上早有準備。蘇聯最高指揮部和總參謀部一再就此問題交換意見。最終,他們決定佯裝防守防禦,等待時機成熟隨後轉為進攻。4月12日,在斯塔夫卡舉行了一次會議,會議再次確定了佯裝防守麻痺德軍隨後發動反攻的計劃。計劃決定在哈爾科夫,波爾塔瓦和基輔方向作為反攻開始的主攻區域。

戰役開始前,蘇聯指揮部不斷通過情報機構,德國國內的蘇聯情報人員,打入德國中央黨部內部的人員,密切監視德軍部隊和德軍預備隊的行動。1943年5月底到6月初,當德軍的計劃最終得到確認時,蘇聯最高總部就“佯裝防禦”計劃做出了最終決定。

由此,蘇聯最高指揮部掌握了德軍最終的行動計劃後,決定先採取“佯裝防禦”來打掉德軍一部分有生力量,然後組織有力反攻趁機消滅德軍最後武裝。

這個計劃表明了蘇聯在庫爾斯克戰役中運用的戰略方針的正確性。

(下圖為:蘇聯紅軍開始進行反攻)


戰役開始前,希特勒試圖儘可能多地向部隊提供坦克和其他武器,因此幾次推遲了進攻時間。為此,蘇聯情報機構也多次報告德國行動開始日期。1943年7月2日,斯塔夫卡向部隊發出第三次警告,稱敵人將於7月3日至6日進攻。被捕的德軍“舌頭”證實德國軍隊將於7月5日清晨發動進攻。黎明前,2小時20分鐘,蘇聯炮兵集中火力襲擊德軍兵力密集區。

最終,這場大戰並沒有像德國人計劃的戰術那樣開始。

突破蘇軍防線是實施德國高級指揮部計劃的第一步。在強大的炮兵,空軍的支持下,德國坦克襲擊了蘇聯的防線。以犧牲重大傷亡為代價,德國軍隊在兩天內進入了蘇軍中央陣線的戰鬥編隊,最終穿透了10公里。然而,德國人無法突破蘇聯第13軍這第二道防線,最終導致整個奧廖爾的崩潰。7月7日至8日,德國人繼續進行猛烈攻擊,但未取得重大進展。接下來的幾天德國防軍也未能成功。7月12日,蘇聯中央陣線的防禦戰完成了。經過六天的激烈戰鬥,德國人進入該區域中央陣地最遠可達10公里,深度可達12公里。德國人耗盡了所有的力量和資源,最後停止了進攻並轉向防守。

7月16日,德國人停止進攻並開始撤軍到別爾哥羅德地區。7月17日,德國集團軍的主力部隊開始撤退。7月18日,沃羅涅日草原前線部隊開始反攻,並於7月23日奪回了敵人進攻前所在的防禦位置。

在德軍的主要進攻部隊以及儲備力量戰鬥力耗盡後,蘇聯紅軍開始組織反攻。7月12日,蘇軍西部布良斯克部隊以及中央陣線的部隊發起進攻。在進攻的最初幾天,德軍的防禦就被打破。7月26日,德國軍隊被迫離開奧廖爾橋頭堡並開始撤退到哈根陣地(布良斯克以東)。7月29日開始到8月5日,蘇軍解放了老鷹莫爾霍夫。8月18日,蘇聯軍隊接近德軍在布良斯克以東的防線。隨著奧廖爾集團軍的失敗,德軍指揮部使用奧里奧爾橋頭堡向東打擊的計劃崩潰了。

蘇聯軍隊由一般攻勢開始升級為全面反攻。

(下圖為:奧廖爾地區德國士兵的墓地)


相關資料:

戰爭結束後,幾乎所有德國將軍都聲稱對庫爾斯克的襲擊是希特勒個人的想法。大多數人拒絕參加。事實上,該計劃並不是希特勒提出的。提出該計劃的是魯道夫施密特上校,1943年3月,他擔任德軍第2坦克軍的指揮官。

施密特,陸軍元帥Kh.G. 馮克魯格和其他將軍設法說服希特勒,對Kursk Bulge“庫爾斯克”開展Citadel“城堡”攻擊行動是夏季進攻的最佳選擇。

希特勒最終同意了。其實他最喜歡的是“黑豹”計劃——對庫普揚斯克的攻擊。他認為這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德國南線陸軍集團軍及其指揮官馬歇爾·馮·曼施泰因反對“黑豹”計劃,並說服希特勒先攻擊庫爾斯克。


血色黃昏的黃昏


1943年1月,當蘇聯艱難的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隨即,蘇軍在一項名為“土星行動”的反攻計劃框架下,先後實施了沃羅涅爾-哈爾科夫戰役、北高加索戰役、克拉斯諾達爾戰役、大盧基戰役......

此時的德軍雖然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連連敗退,但曼施坦因依舊制定出了一份主動性明顯的反攻計劃;為了誘騙蘇軍深入,曼施坦因指揮南方集團軍群主動放棄一些據點;在這個過程中,求勝心切的蘇軍一路追擊、德軍則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兵力集結。

2月19號,曼施坦因的部隊新增了五個從法國抽調而來的滿編裝甲師,這也意味著德軍基本上完成了戰役前的準備和集結;於是,曼施坦因命令部隊進攻正處於頓涅茨河與第聶伯河之間的西南方面軍,並對其造成了重創。

進入3月後德軍的攻勢更加猛烈,一度被蘇軍收復的哈爾科夫又回到了德軍的手裡,丟掉哈爾科夫的蘇軍則退守至庫爾斯克以南的奧博揚。此時蘇軍最高統帥部下達堅守奧博揚的命令,還向該地區兩個集團軍和一個坦克集團軍的兵力,以加固戰線。而這也為庫爾斯克會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在戰役開始前,曼施坦因理想中期待的戰果十分明顯:合圍並全殲據守在庫爾斯克西面的六個蘇聯集團軍。如果能取得戰役上的成功,那對德軍的戰略也會產生有利影響,最明顯的就是縮短德軍戰線,增強德軍整體的機動性,這樣更利於應對蘇軍的反攻。

反觀蘇聯方面,他們對於接下來的戰役計劃卻產生了分歧。斯大林希望通過先發制人打亂德軍的計劃,進而收復哈爾科夫;朱可夫則認為應該加強蘇軍在庫爾斯克一線的防禦力量,藉此來消耗德軍的進攻,然後再趁德軍虛弱之時發動進攻。(最終採用朱可夫的作戰計劃)

對於雙方的戰役期待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那接下來就看一下雙方最後的實際戰果。整個戰役過程中,蘇軍共投入兵力190餘萬人、德軍兵力投入約91萬餘人;戰後德軍約有36萬人陣亡、受傷或被俘,蘇軍的傷亡人數則高達86萬餘人。

從雙方損失來看,曼施坦因雖然沒有實現自己預想中合圍全殲的戰果,但仍以相對少的傷亡給蘇軍造成了極為重大的打擊,僅就這一點而言,德軍是戰役的勝利者;蘇聯方面,在經過異常激烈的戰鬥後,蘇軍終於收復了哈爾科夫,也算是完成了斯大林戰前的期待,但僅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一役,蘇軍的傷亡人數就超過了25萬。

所以對蘇聯而言,這種以慘重代價換取的戰果並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但也正是因為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對德軍的消耗,導致戰役後的德軍徹底喪失了戰略主動權:戰前,德軍在戰役和進攻方向上還有自主選擇的條件,戰後則只能在蘇軍的反攻下向西撤退。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丟西瓜撿芝麻是希特勒的一貫作風

從二戰德國在蘇德戰爭中的表現來說,戰術上的勝利是數不勝數的,戰略上的勝利卻沒有多少,畢竟丟了西瓜撿芝麻是希特勒一貫的作風。

蘇德戰爭初期,由於德國突然發難,蘇聯措手不及,在強大的裝甲坦克集群與先進的戰術理念,德軍勢如破竹,無往不利,然而當德軍中路的中央集團軍群打下斯摩稜斯克後,正要磨刀霍霍一舉打下莫斯科的時候,希特勒竟然下令原地休整,隨後抽調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參加基輔會戰,切斷蘇軍在基輔的主力,奪取蘇聯糧倉烏克蘭。

在基輔會戰中,德國贏得了可以說是二戰以來最大的戰術成功,此戰中圍殲蘇聯紅軍66.5萬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然而中央集團軍群從斯摩稜斯克開到基輔,再開回來,蘇聯方面已經在莫斯科周圍構築了一道堅強的防線,而天氣逐漸變冷也使得德軍將要面對巨大的困難。

打下莫斯科並不代表德軍就能獲得勝利,但是中央集團軍主力外調卻是沒能打下莫斯科的重要原因,這就是典型的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

錯過了攻打莫斯科的最佳時機,德國在遭遇冷凍的情況下,不但沒有打下莫斯科,反而在莫斯科城下損兵折將,到1942年4月,莫斯科戰場上有50萬德軍被殲滅,而整個蘇德戰場上損失了110萬人。

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後,希特勒最後的瘋狂

以德國當時的資源狀況來說,務必一擊必中,速戰速決,莫斯科會戰失敗後,德國開始尋求對蘇聯資源的戰領,以便維持後續的作戰,因此,到1942年5月,希特勒又調集50多個師,集中力量在南線進攻蘇聯的高加索油田,也是蘇聯最大的產油區,隨後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到1943年2月,蘇聯紅軍獲得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

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蘇軍開始擴大戰果,組織反攻以收復被德軍佔領的土地,部隊不久就開到了庫爾斯克等地。

面對如此重創,希特勒怒不可歇,希望通過一場勝利的戰役扭轉即將對德軍不利的局面,1943年2月中下旬,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德國不但完成了集結,反而給蘇軍一定的打擊,曼施坦因計劃對蘇聯進行一次大的反攻,這得到了希特勒的肯定,4月15日,希特勒就定下基調:“這次進攻具有決定性意義,它應迅速完成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進攻應使我們得以掌握今年春夏兩季的主動權”。

德軍希望通過這次戰役圍殲蘇軍主力,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然後再次進攻莫斯科。

隨後曼斯坦因制定了作戰代號為“堡壘”的計劃,德軍繼續用閃電戰的形勢,南北兩翼對蘇軍在庫爾斯克的突出部進行鉗形攻勢完成合圍。

儘管,有古德里安等將領的反對,希特勒卻認為勢在必行,縱橫認為這也是希特勒最後的瘋狂。

庫爾斯克會戰,德軍遭遇滅頂之災

在這場會戰中,德軍集結了90多萬人的部隊,包括2700輛坦克,1萬門火炮,2000多架飛機,而蘇軍則集結了130萬兵力,兩萬門火炮,3400輛坦克,2100架飛機。

當然,二戰時期任何的數據對比都沒有太大的意義,正如日本人在二戰時期說的,如果我們害怕數據,我們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德軍是有一點弱勢,在弱勢上創造奇蹟也是德軍的強項。

然而本來應該於5月份開始的堡壘計劃,卻因為雨季和德軍準備不足,一直到7月5日才發動,整整拖延了兩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德軍一直在猶豫要不要繼續執行,其中第九集團軍司令通過德國空軍對蘇軍地區的拍攝的照片發現,蘇軍則一直在構築堡壘,將防線鞏固的死死的,德國已經錯失了最佳進攻時機。

戰役爆發後,德軍按照計劃,南北兩線發動鉗形攻勢,德軍在南線的進攻十分猛烈,並且爆發了號稱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尤其是德軍的虎式坦克吊打蘇聯的T-34坦克,給蘇軍造成重創,但是始終沒能突破蘇軍的防線,佔領普羅霍羅夫卡。

與南線大規模坦克對戰的形勢不同的是,北線除了地面上的激戰,雙方空軍也進行了激戰,北線和南線一樣,雖然給蘇軍重創,卻依然沒能突破蘇軍防線。

隨後,南北線的進攻改變為防禦,蘇軍開始反攻,到7月31日,德軍撤退到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線。

然而在蘇軍反攻時,又遭到德軍的反擊,給蘇軍重大的打擊,庫爾斯克會戰戰役基本結束。

從戰術結果上來說德軍損失兵力70多萬,而蘇軍損失兵力180多萬,可以說德軍佔了很大的便宜;然而從戰略上來說,德軍有生力量的損失,導致德軍在蘇德戰場上永久性的喪失了戰場主動權,轉入防禦撤退階段。


史論縱橫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出自《孫子·謀攻篇》。縱觀庫爾斯克戰役的前世今生,德軍就出現了,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的情況。結果就是那麼的殘酷。惜花從戰略與戰術區別講起。

首先為大家科普一下,戰略與戰術的區別:

戰略:是一種從全局考慮謀劃實現全局目標的規劃,戰術只為實現戰略的手段之一。實現戰略勝利,往往有時候要犧牲部分利益,去獲得戰略勝利。戰略是一種長遠的規劃,是遠大的目標,往往規劃戰略、制定戰略、用於實現戰略的目標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參考文獻《百度百科》

戰術:指導和進行戰鬥的方法。主要包括:戰鬥基本原則以及戰鬥部署、協同動作、戰鬥指揮、戰鬥行動、戰鬥保障、後勤保障和技術保障等。按基本戰鬥類型分為進攻戰術和防禦戰術;按參加戰鬥的軍種、兵種分為軍種戰術、兵種戰術和合同戰術;按戰鬥規模分為兵團戰術、部隊戰術和分隊戰術。--參考文獻《百度百科》

通過對戰略的瞭解,與結合庫爾斯克戰役蘇軍的各類部署情況就不難看出,蘇軍的勝利絕非僥倖與偶然,而是準備非常的充分的,從戰役開始階段、戰役相持階段及戰役結束等等蘇軍充分考慮到己方從武器裝備情況、單兵素質、一線指揮人員的應急能力、後勤工作、兵種協同作戰能力及應對突發情況等等。從全局上就進行非常全面的考慮與部署,使得己方各方面都不佔優勢的情況,靠著其龐大的軍隊數量硬生生的壓垮了敵人。

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可圈可點的戰鬥,各類戰術上的運用非常的完美,其最為著名的“閃電戰”在戰役初期給蘇軍帶來非常大的損失,其空地協同作戰。更是讓一線的蘇軍痛苦連連,接連失手多處佔領要地。一度讓蘇軍非常的被動,兩軍在普羅霍羅夫卡地區進行一場人類歷史坦克大戰的巔峰對決,由於德軍坦克數量不知、性能參差不齊,面對數倍的敵方坦克、性能遜色的坦克集群時,不管戰術、戰法在怎麼的靈活多變。如“好虎架不住狼多”一樣敗下陣來。蘇式T-34主戰坦克也迎來了,其最為輝煌的時刻。

這也許就是後世史學界評價,庫爾斯克戰役戰術上是德軍勝利,戰略上是蘇聯紅軍勝利


惜花公子


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會戰,無疑就是庫爾斯克會戰,這場戰役1943年7月5日開始,至1943年8月27日結束,短短不到2個月時間,雙方傷亡高達130萬人,蘇德雙方都投入大量兵力、先進武器裝備、物力、財力。整個戰役爭期間,蘇聯參戰總兵力約191萬,德軍投入了90萬。雙方都進行了充足的準備,一經開戰便迅速進入白熱化,無數士兵生命被收割。值得一提的是,庫爾斯克戰役是二戰衛國戰爭的分水嶺,德軍在取得較大優勢情況下,因為英美聯軍的意大利登陸,希特勒不得不命令部隊後撤並分兵防禦意大利,蘇聯非常僥倖的反敗為勝,但不得說蘇聯也只能叫慘勝,此戰蘇聯傷亡80萬人、損毀火炮3000門、各型號坦克6000輛、各型號戰鬥機1600架。而德軍則傷亡人數為50萬、損毀坦克1500輛、火炮5200門、戰機1000架。自此之後,德軍從此喪失了反攻能力,全面轉入防禦狀態!

在這場大型會戰之中,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戰,德國為此不惜等待自己的王牌——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就位,這在當時南方集團軍元帥的曼斯坦因看來,錯失了給予蘇聯措手不及的打擊機會,蘇聯利用這段時間組織了3道縱深防線,並彙集了大批的T34-75坦克(戰後被證實這款坦克在500米距離無法擊穿德國坦克正面裝甲)。德國雖然使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兩款坦克,但是數量上和蘇聯T34有著較大的差距,T34工藝簡單,大批量建造及裝備的速度遠遠高於德軍坦克,T34只有32噸,個頭小,威力小,但是數量多,而且有源源不斷的補充,蘇聯完全就是靠著野蠻的“烏拉”衝鋒尋求側面打擊德軍坦克的機會,蘇軍以三輛換一輛的代價,跟德軍玩命,最終,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

到了1943年7月,蘇聯防線已經非常穩固,德軍的坦克也已就位,雙方都準備充分,大戰一開始便是雙方200萬大軍對壘,血腥廝殺讓戰役從一開始便進入白熱化。甚至蘇聯在戰前從德軍戰俘獲悉,德軍德軍將在7月5日清晨發起大規模進攻。於是蘇聯元帥朱可夫在5日2時20分比德軍提前下達作戰命令,蘇軍開始炮轟德軍陣地,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軍出其不意的大規模炮擊拉開序幕。

蘇軍的炮火讓曼斯坦因措手不及,但是德軍仍然在1943年7月5日清晨按原計劃發動了攻擊,德軍在飛機、坦克配合下冒著蘇軍炮火開始進攻,被準備充足的蘇軍炮火下進攻受挫,曼斯坦因命令轉入防禦,並下令德軍轟炸機對蘇軍陣地展開瘋狂轟炸,僅5日第一天德軍戰機出動超過1000架次,蘇聯炮火被完全壓制被損失慘重,而出動的蘇聯空軍在德國戰機面前難以招架,處於明顯劣勢。蘇德雙方在第一天的白熱化戰鬥中,均損失慘重!

在之後幾天的戰鬥中,兩軍呈現膠著狀態。6日,蘇軍收到德軍空中、地面火力壓制下沒有辦法實施朱可夫的命令反攻德軍;7日德軍進攻也未能突破蘇軍防線;8日德軍再次猛攻,蘇聯也計劃反攻,雙方均沒有取得突破!但是在7~8日,蘇聯調派了更多的空軍參戰,扭轉了空中劣勢,逐漸奪取了制空權。9日,進入庫爾斯克會戰最關鍵一天,雙方士兵在這一天展開肉搏戰,均死傷慘重,但德軍依靠坦克優勢(坦克對決中T34-75無法擊穿虎、豹坦克的正面裝甲)開始推進,接下來的兩天德軍衝破了蘇聯的防線,兵至普羅霍羅夫卡城下,庫爾斯克會戰的坦克大會戰高潮正式上演。

12日清晨,蘇德雙方几乎同一時間發起進攻,德國繼續以虎、豹坦克為矛頭進行穿插,而蘇軍已經確認自己的T34無法擊穿德軍裝甲正面裝甲,參戰的500輛T34不惜開足馬力展開瘋狂“烏拉”衝鋒,以尋求側面打擊德軍坦克機會,大量的T34還未曾進入有效打擊距離就被德軍坦克炸爛。最後倖存坦克的坦克兵們,衝出坦克進入肉搏戰狀態,戰爭整整打了一天,蘇軍坦克戰場上屍橫遍野,幾乎全軍覆滅,德軍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與優勢,並在接下來的幾天持續擴大著優勢,甚至感覺蘇軍已經離崩潰不遠了!

誰也沒有意料到,17日至18日,希特勒竟然下令將德國SS裝甲軍等主力部隊撤出戰場,調往意大利戰區,防禦西西里島登陸的英法聯軍。曼斯坦因對希特勒提出了抗議,並認為自己的對蘇聯夾擊戰術取得非常大的優勢,儘管有所損失,但仍成功地實現最初的目標,且對蘇軍造成更多的傷亡。曼斯坦因甚至指出勝利幾乎在望,因為他覺得他已經取得了局部優勢,只要再作出多一點努力,他可以在蘇軍出擊預備隊前攻破防線,迫使蘇軍戰略性大撤退。而且曼斯坦因還指出,一旦德軍開始後撤,蘇軍得到喘息機會就會立馬展開反攻,會給予撤退的德軍重大傷亡。雖然曼斯坦因提出了各種理由,但是也無法改變希特勒撤軍的命令!

正如曼斯坦因所說,蘇聯迎來了一個絕好的反攻機會,德軍的撤退讓蘇軍有了足夠的力量立即展開反攻,因為在兵力上本身就有著絕對的優勢,最終於1943年8月27日以蘇軍的最後勝利而宣告結束。1943年9月,曼施坦因將軍隊撤回到第聶伯河西岸,整個撤退過程曼斯坦因指揮的德軍對追擊的蘇聯紅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這次戰役的雙方指揮官,分別為朱可夫和曼斯坦因,這兩位近代著名人物都是作戰經驗豐富之人。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失去了戰略反攻的能力,開始全面轉入防禦,而曼斯坦因與希特勒的矛盾也開始白熱化,兩者戰略思路完全是天地之別,希特勒強調靜態防禦,死守陣地必須堅持到最後1人;而曼斯坦因主張機動防禦,機動出擊,甚至強調可以放棄領土,要蘇軍要麼被分散而殲滅,或者放開蘇軍前進矛頭採取兩翼反擊,以實施圍殲蘇軍目標,甚至這期間曼斯坦因違背希特勒的指令,命令死守的德軍突圍;曼斯坦因還公開指出希特勒應該放棄軍事戰術指揮,交給前線軍事專業將領(顯然是指他自己)指揮,元首就關心一下局勢、政治等方面就可以了!德國前線總指揮與德國最高領導人希特勒的在軍事指揮權和戰略思想的矛盾,在庫爾斯克會戰後也進入了白熱化,這也是才華橫溢的曼斯坦因元帥被解職的原因!

綜上來說,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役之前德軍掌握有限的戰略主動權,可以對蘇軍發動戰略進攻。庫爾斯克戰役戰役失敗後,德軍完全轉入戰略防禦,只能不斷的防禦、撤退,,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庫爾斯克會戰蘇軍不但取得戰役的勝利(雖然是慘勝),戰略上徹底扭轉了局勢,這是蘇德戰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狼煙火燎


歷時40多天的庫爾斯克大會戰,是蘇德戰爭中規模最大、緊張程度尤為慘烈的一次會戰,也是二戰期間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是役,雙方軍隊精銳盡出,逐次投人兵力共達40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近7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3萬輛,飛機近12萬架。德軍統帥部為了贏得這場決定性會戰的勝利,調集了蘇德戰場乃至整個德軍的所有王牌師參戰。蘇軍也投入了近300萬人的龐大兵力,幾乎佔到了整個蘇軍兵力

的一半。血戰月餘,蘇德雙方均損失慘重。德軍在會戰中損失官兵50萬人,坦克1500輛,火炮300飛機3700架。蘇軍的損失超過了德軍,僅人員傷亡一項就達80萬人。就戰果上講德軍是佔絕對優勢也正明瞭戰術上的勝利。但重要的是德軍沒有達成戰略目標,而蘇軍打成了戰略目標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通過兩國領導人和指揮官的話我們可見一般。

斯大林熱情洋溢地評價道:“如果說斯大林格勒的失敗預示著德國已經開始走向沒的話,庫爾斯克會戰則使它遭到了滅頂之災。”

德軍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則痛心地寫道:“由於“堡壘’戰役的失利,使我們費巨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裝甲精銳毀於一旦,以至於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恢復戰力。……毫無疑問,從此之後的戰場主動權將掌握在俄國人的手裡。”

曼施坦因在他的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中寫到“我堅信,庫爾斯克是我們的地獄。在我們行將滅亡之前,我們殘忍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也許我們能打死或俘獲大量的俄國人,但這種拼消耗的戰法應該是每一支聰明的優秀軍隊所力求避免的。在進攻當中我所做的一切,都將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德國士兵的生命為前提。勝利就像一個掛得太高的蘋果,我們盡力跳了,但不知能不能碰到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