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周時期的奴隸乃至上古的人們能留下屍骨,後世的海昏侯、隋煬帝只剩下牙齒了呢?

史小築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的屍骨是爛成渣滓,還是保存地很好,與他(她)的身份關係並不是很大,而是主要取決於屍體的斂葬方式與埋藏環境。

正如問題中所講的,奴隸制下的殉葬者或平民,比起海昏侯、隋煬帝等皇室貴胄,身份相差懸殊,甚至有時連裹屍的席子都沒有。可是,後者的屍骨卻往往腐爛的更為嚴重。這是因為,商代墓葬多為土坑豎穴墓,屍骨或直接掩埋,或裝入棺槨後下葬,而墓室則會被土填滿。

土坑豎穴墓比起後世的磚室墓,自然顯得有“簡陋”和“原始”。可是,正是由於屍身相對處於一種封閉的狀態下,留給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空氣有限,才使得屍骨得以更好地保存下來。

相反,隨著墓葬形制的發展演變,皇室貴胄們開始構築大型的磚室墓、崖墓,或是靡費大量木料建造黃腸題湊式墓葬。如此一來,墓室雖然更為宏大,佈局更為完善,可卻很難給墓主營造一個相對真空的環境。比如像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墓主的屍骨僅剩下了一些牙齒的琺琅質,同樣,隋煬帝留給後人的,也只剩下了可憐的牙齒。

其實,古代帝王和達官顯貴,為了防止屍身腐敗,也是耗盡了心力。比如,先前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女屍,在裝入棺槨時便曾用了特製的藥水,並且用青泥膏將棺槨封閉起來。不過,真正能像辛追夫人一樣得以保持屍身不朽的,卻著實萬中無一。

正如前文所講,由於墓室內存有大量空氣,使得墓主的屍骨很容易腐爛變質,難以保持屍身完整。相反,在一些商代的奴隸墓或平民墓中,由於屍體相對處於隔絕的狀態,反而能夠得以保存下來。


史海爛柯人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喪葬文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向來傳承著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和信仰,如何保全死者的屍骨,是古人十分關注的問題。特別是王公貴族,更是奢求著屍身不腐,甚至幻想著死後重生。然而,千百年來,真正能夠保存完好的屍骨,卻寥寥無幾。

就考古發掘來看,古代墓葬中屍骨的保存程度,雖然與埋葬年代有關,但卻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換言之,決定一具屍骨保存完好或是腐爛殆盡的,並不緊緊是年代的早晚,而是有著更為複雜的原因。概括來講,決定墓葬中屍骨是否能夠保存下來因素,包括一定的社會因素、外界條件和內在原因。

毋庸置疑,富有財力和權勢的社會上層,不僅在生前享受著榮華富貴,而且死後也享有諸多特權,其中便包括為自己或親人的屍身防腐。通常情況下,貴族下葬時所用的葬具更為複雜,會使用一重或多重棺槨,並修建有堅固奢華的墓葬。同樣,一些家境相對優渥的百姓,也會給死者準備和使用棺木。

然而,即便如此,卻也並不一定能保證屍身完好。因為,除了受墓室和葬具的影響,外界環境與墓主屍身狀況,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影響屍骨保存的外界條件,主要包括溫度、溼度、壓力、空氣、酸鹼度等等。簡單來講,在同樣的斂葬方式下,如果埋葬環境不適宜腐敗菌的生存和繁殖,那麼屍體得以完整保存的可能性便更大。

海昏侯與隋煬帝,都是煊赫一時的人物,其墓葬奢華至極,但兩人屍骨卻嚴重腐爛。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墓葬所處的環境更適宜細菌的生存和繁殖,而不利於屍骨的保存。

當然,海昏侯和隋煬帝,生前雖然錦衣玉食,但卻過度淫糜,自然又不及那些在青壯年被殺死殉葬的奴隸。而這,便又涉及到了墓主身體的內在原因。

不過,要分析墓主屍骨的保存程度,又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具體的埋葬方式、安葬環境以及葬具等諸多原因來分析。比如,同樣埋葬在南方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便出土了一具保存相當完好的女性屍體——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堪稱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蹟,她之所以能在兩千餘年後,依舊保存完好,是受多重因素影響的:

首先,辛追夫人的屍體被多重錦衾、斂服和絲麻包裹,足以防止在停屍和下葬過程中有蛆蟲經口鼻進入屍體,同時又能起到一定的隔絕空氣的作用;其次,辛追夫人所用的棺槨質地極佳,且封閉性良好,又使用了大量的青膏泥,以隔絕空氣;同時,死者生前相對肥胖,而死後初步分解的脂肪、蛋白質又產生了一定的有機酸,它們同棺液一起再次隔絕了空氣,並且不利於細菌繁殖。

有趣的是,在商代墓葬中,常常有奴隸屍骨的發現,他(她)們雖然沒有繁複的葬具,甚至多半是草草下葬,卻得以保存完好。這除了與埋葬環境相對有利於屍體保存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埋葬方式。

商代的墓葬多為土坑豎穴墓,說的直白些,即是挖好墓壙後,將屍體或裝有屍體的棺槨放入,然後再填土掩埋。對於那些直接掩埋的奴隸而言,土壤直接覆蓋在其身上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壓實,如果土壤酸鹼度有利於屍骨保存的話,那麼屍體則等同於處在一個與空氣相對隔絕的狀態下,自然就能完好地保存下來了。


正如開篇所講,涉及墓葬屍骨保存情況的因素,是極其複雜的。以上的一些文字,僅是對這一問題的一些思考和梳理,暫記於此。歡迎各位討論補充。

夕陽下的晚楓


腐爛和很多因素有關

1,水分。屍體以及木頭的腐爛其實是細菌繁衍分解的過程,青銅器是氧化還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都需要幾個條件:溫度,氧氣,溼度。

溫度,也是防止物質過快氧化和細菌繁殖的重要措施,於是人們發明了冰箱。在美國,富人可以選擇被埋在地裡或被凍起來直到人類發明了重生的技術。冷凍一個人體的價格大約為2000美元。經過這樣處理的人實際上便停止了死亡。雖然這的技術好不成熟,這種想法在以後也許真的會變成現實。所以在北極圈內人們發現猛獁象的骨骼化石也就不足為奇了。中國的古人認為玉器溫潤,涼爽,在很早的紅山文化就有了用玉器陪葬的習慣,就是希望玉器的涼能讓他們的軀體不會腐爛。



溼度,古埃及人很早就發現了水分在屍體腐爛中起到的作用,於是他們把死去的法老最容易腐爛的內臟掏出來,再把法老的屍體做成木乃伊,也就是乾屍,讓法老的屍體幾千年也腐爛。近年來在我國新疆地區的沙漠考古中,因為乾躁多次發現了保存完好的2000年前的饢餅、餅乾等食物,絲帛等織物,還有沒有經過防腐處理卻保存完好的乾屍,如羅布泊的“小河公主。”而降低水分的保存方法也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史。



氧氣,不管是無機物的氧化,還是有機物的分解都離不開氧氣,如果在一個溫度溼度都不適應保存的情況下,卻能讓空氣中的氧氣做了有效的隔絕,反而對物質的保存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考古界有句話“幹千年,溼千年,不幹不溼就三年。”其原因也多和隔絕氧氣有關係。近幾些年發掘的楚國墓葬不乏一些密封完好的驚世發現,如長沙馬王堆辛追墓裡,脆弱的漆器如同新的一樣,辛追夫人的一應用具都是嶄新的,就連藕片都被保存了下來,


更是出土了一具溼屍。同樣是辛追兒子的墓裡卻沒有母親的幸運,也出土了大量的竹簡。這些保存完好墓葬多是楚墓,有隔水的木炭密封性好的青膏泥,讓墓室形成一個密閉的環境,雖然潮溼卻讓氧氣在最初的時間內耗盡。讓無機物不能氧化,有機物不能繁殖,從而得到保存。

另外物質的腐化還有酸鹼度有關係,酸性的環境會加速物質的腐化,相反鹼性的環境也就更適合物質的保存。在不同的地區同樣是密封性很好的墓葬,屍骨卻不能保存下來個酸性的土質也有關係。

以上列舉的事一些客觀的因素,還有一些因素是我們不能預料的,比如人死亡的時間、年齡,下葬的時間,季節,死亡前死者的身體狀況自己飲食情況等等都會成為屍體保存的因素。

海昏侯的墓葬發掘時,棺槨已經腐朽,沒有形成密閉的環境,加上土壤溼度比較大,自然就不會保存的那麼完好。隋煬帝下葬時,是蕭後用門板改造的棺材,當時的隋朝已經名存實亡,也只有草草的安葬了,更不可能形成密閉的環境,揚州溼潤的環境只剩下牙齒也是不足為奇的。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這跟下葬時周圍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當然,這也跟下葬的人的身份有點關係,畢竟,有身份的人下葬的條件比那些奴隸好多了。至於為什麼有些奴隸的屍骨會保存下來,而那些有身份的會保存不下來呢?這就是概率問題了。

現在中國的許多考古挖掘的墓葬,挖出土的保存完整的屍骨都是有身份地位的,而那些奴隸保存完整的墓葬對考古挖掘來說,真的很少很少。

一具屍體能否在幾百至幾千年能否完整保存下釆,對下葬時屍體的防腐,環境。地勢都有很大的關係。








星空的貝


一、埋葬方式

根據目前考古發掘的資料及歷史材料記載,古人死後的埋葬處所有幾類:

(1)豎穴土坑墓,即直接挖墓坑埋葬的墓葬形式,這也是先秦時期乃至自古至今廣泛流行的埋葬方式。這種方式在中原及北方地區往往有利於屍體的保存,而南方地區則往往保存狀況不佳。造成這樣的原因與埋葬環境有關,南方多酸性土壤,棺槨腐爛後,屍體直接接觸酸性土壤,不利於屍體保存,所以往往在南方地區豎穴土坑墓中很少看到保存完整的屍體;而中原及北方地區是沙質黃土,滲水性好,容易使墓室空間形成穩定環境,利於屍體保存。另外,在新疆、甘肅部分地區由於沙漠較多,空氣乾燥,往往還能出現乾屍,如著名的樓蘭遺址發現的墓葬,大多是乾屍。

(圖片來源:《天門石家河考古報告之二——鄧家灣》彩圖三二)

(2)磚室墓,即用磚石構築墓葬空間的埋葬方式。它自西漢末年以後興起,流行於東漢、三國至宋時期,此類墓葬中屍體保存狀況多不佳。

(3)此外,還有直接埋葬或崖墓等方式,往往也不利於屍體保存。

二、埋葬環境

就墓葬埋藏環境來說,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大環境是指土壤環境,比如中原、北方多沙質土壤,多呈鹼性,而南方地區土壤多是紅土,呈酸性,容易腐蝕。小環境是指墓室埋葬空間,如豎穴土坑和磚室墓屍體保存狀況不同。

三、棺槨質量

棺槨質量好的,往往也能有助於屍體保存。如著名的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女屍,在同一墓地,她丈夫和兒子的屍體保存極差,而她一方面由於埋藏環境好,另一方也與她使用的棺槨質量好有關。

四、人為因素

這個就是與歷史上盜墓有關聯了,一般歷史上遭盜掘的墓葬屍體保存狀況較差,這是因為破壞了埋藏環境。


五、意外情況

除了上述這些,還會與一些自然意外有關,比如地震、洪水等,往往也會影響墓葬中屍體保存狀況。

最後,小編想說後世的海昏侯墓地是位於江西,屬於酸性土壤,不利於屍體保存;而隋煬帝墓位於揚州,歷史上他的墓葬多次改遷,破壞了保存環境,加之最後的墓葬處所是磚室墓,且被盜,更使得保存環境惡化。因此,可以說,古代墓葬中屍體保存狀況的好壞,與墓葬埋藏方式、埋藏環境、棺槨使用、棺槨質量、盜掘情況及自然意外等有關,它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與墓葬等級、時代等雖然有時相關,但並無直接對應關係。



閱讀時間博物館


海昏侯不太瞭解,隋煬帝死於非命,被自己的大臣宇文化及弒殺,安葬條件有限,屍骨保存難以長久。個人淺見,請批評、討論。


凌煙閣二十五功臣


放冰箱的菜和放外面的菜能一樣嘛


萇弘化碧


倖存者偏差,一些根本什麼都腐朽完了,必須環境酸鹼度合適才能保存,古代的保存好特別少,和靠近時代不存在聯繫,什麼時間發現都只能剩下那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