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清朝,當個妃子格格有啥好的,不如當個有權有錢的士紳

清朝士紳,才叫真正的地位高!

要了解這個階級的人地位有多高,首先很有必要來探究一下一個人成為士紳的過程。

想要成為士紳,一定是要參加科舉考試並博取了功名。清朝的科舉考試分童試,鄉試和會試幾個等級。

童試並非一考定終生,而是更為嚴酷的三考定終生。

童試一次考三場。

第一場淘汰掉那些文章寫的不通暢,有錯字和字寫的難看的人(目前中國的考試對字好不好看算很寬容的了,換到清朝試試,想考公務員,第一關都過不了);第二場考題和第一場一樣,主要是為了讓考官確認沒有人是僥倖過了的;存活的人才能去從參加第三場考試。

穿越到清朝,當個妃子格格有啥好的,不如當個有權有錢的士紳

和目前國內大學在不同的省有不同的高考招生指標類似,通過第三關的人數額度也是提前定好的,不同省所佔的比額不同,貴州比較慘一點,佔的比例最低。

但總的來說,所有考生中,一般只有1%~2%的人能過第三關而獲得生員的頭銜,當然更流行的叫法是秀才。有了這個頭銜,便可獲接納進士紳階層,可謂是真正的百裡挑一。秀才只能屬於【低紳】,後面還有鄉試和會試,考到層級越高,地位就越高。在此就不細說了

進入士紳階級,那就是被社會捧著的人,擁有許多無可匹敵的特權。

穿越到清朝,當個妃子格格有啥好的,不如當個有權有錢的士紳

特權一:我穿戴的東西花再多錢都買不到

現在很多奢侈品動不動就標榜自己,只有特權階級才能享受到的至高奢華,其實說白了不過就是把價格標高設置門檻,但總歸是隻要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清朝貴重物品才叫真的用再多錢也享受不到。

士紳穿著上享有眾多特權。比如他們穿鑲藍邊的黑袍,用諸如錦緞和刺繡等華美的飾物裝扮靴子和腰帶。秀才管帽上會別一枚純銀簪,舉人或進士則戴純金簪,當提拔到更高官位時,則會填上寶石和珍珠。而其他人不管多有錢都是不允許享用的。

所以,哪怕你拿個限量版香奈兒包包,別人都會懷疑是不是高仿貨。但你只要戴個金銀簪,所有人都知道你是公務員,是國家的人,是不能去惹的人。

特權二:判我罪前請三思

法律平等的概念在士紳面前,那是不適用的。一個百姓侮辱士紳所受的懲罰,將比他侮辱一個普通人受到的懲罰要重的多。所以如果你不小心穿越回清朝,一定要注意那些穿金戴銀的人,惹不起要學會躲得起。

同時,如果士紳涉及到犯罪,他的頭銜可以讓其面授地方長官的處置。如果一定要判這個人的任何罪,地方官一定要事先和當地的學政商量,讓學政奪了他的士紳頭銜。否則冒冒然下懲罰指令,毛都沒碰到人家,自己頭頂的烏紗帽都沒了。

特權三:幹體力活?不,我是要讀書的

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由於士紳的身份和文化教養,他們是豁免強制性的勞役。同時,為了讓他們能安心學習研究,為之後科舉考試和官場履職做準備,他們也被免除丁稅。

因此,他們既不用幹體力活,還不用納稅,如果要去參加更高級別的考試,還能享受政府發放的津貼和當地士紳提供的盤纏。

所以大家能夠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真正含義了吧。

特權四:誰敢說受人尊敬不是一種特權

每當我看到居委會大媽忙裡忙外解決小區糾紛,還經常被人吐槽嫌棄時,我就想她們肯定會羨慕清朝的士紳。由於在清朝,人們認為現身公堂毀損害自己的聲譽,所以很多時候民間的爭端多會在士紳的指導下解決。

因此,當地民眾會很尊重敬畏士紳,是那種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敬重,不但因為“法律”上賦予他們的特權,更因為這群人涉及到主持宗教裡的祭祖禮儀、解決鄰里糾紛,還涉及當地的公共事業、慈善賑濟事業、教育甚至軍事防備,簡直無所不包無所不能。

在這種狀態下,士紳在大事上自然而然成為當地的領導者,也理所當然接受所有人的愛戴和膜拜。

穿越到清朝,當個妃子格格有啥好的,不如當個有權有錢的士紳

其實在清代110萬有科舉功名的人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佔據著2.7萬個官職。但除賤民及子孫之外,只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功,基本上就算是備用公務員,你的社會階層就會一下子到達最高處。再自由民主的國家,也無法提供如此“自由”的階級上升的機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