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国产土专家一号”,隐姓埋名,一声巨响惊世界

“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

他被称“国产土专家一号”,隐姓埋名,一声巨响惊世界

于敏

1965年的一天,北京的一条电话线两端,有这样一段奇怪的对话。除了当事人,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聊的是什么。直到多少年以后,解密资料显示,这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与邓稼先的通话。为了保密,他们用了暗语。这段话聊的是什么呢?于敏带领科技人员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

1960年底,由钱三强率领,于敏等人加入了氢弹的秘密研究,而这意味着隐姓埋名,不计名利。1965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表态要加快研发氢弹的速度。

他被称“国产土专家一号”,隐姓埋名,一声巨响惊世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中央军委表彰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他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言。

49年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于敏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中国核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氢弹之父的故事,广为传颂。

公开资料介绍,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现在属于天津市。

他被称“国产土专家一号”,隐姓埋名,一声巨响惊世界

中国氢弹爆炸照片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两年后转入理学院,专业方向为理论物理。1951年毕业,于敏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由钱三强任所长,副所长是王淦昌和彭桓武。年轻的于敏很快脱颖而出。1957年,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朝永振一朗率团访问中国,于敏参与了接待。这位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领军人物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是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但是,于敏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土专家”不足取,“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现在条件好多了”。

在我国群星闪耀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中,于敏有两个独特之处:第一,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是唯一没有留过学的。第二,世界上只有两种氢弹构型,一种出自美国,一种出自中国,而出自中国的名为“于敏构型”。核武器的研制,计算十分繁复。就氢弹的突破原理试验来看,美国人7年零3个月,英国4年零3个月,法国8年零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零8个月。当时,依靠仅有的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根本无法完成需要的计算,于敏记忆力超群,他率领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硬是用人脑拼过电脑。

他被称“国产土专家一号”,隐姓埋名,一声巨响惊世界

于敏

由于保密的原因,一般人对于敏的理论贡献了解很少。不过,我们从“于敏构型”这个命名里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关键作用。而且,“于敏构型”解决了存放问题,这比其他国家的“T-U构型”保存成本以及保质期更久。所以中国现在有一批氢弹库存。这也是世界上独有的优势。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中提到,“研制氢弹工作主要是于敏他们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过大奖”。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他被称“国产土专家一号”,隐姓埋名,一声巨响惊世界

氢弹爆炸照片及人民日报喜报

1967年6月17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公报》:我国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内进行了五次核试验之后,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2014年,于敏获评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诚哉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