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愛哭鬧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焦慮的父母

01

曾經,我是一個無比焦慮的媽媽。

我女兒剛剛出生的那幾天,我時刻守護在她身邊,不敢睡覺,不敢上廁所,甚至不敢出大氣。

因為,我怕吵到她的睡夢,怕她醒來後看不到我,擔心自己錯過她的任何小動靜,更怕讓她感覺不到我的存在。

一天24小時的時間裡,我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哪怕她一點微妙的小動作,對我都是一場大驚動。

我以為這樣的關注和呵護,就是傾盡全力的愛,以為這樣才是一個媽媽的正常表現。

我這樣照顧她的結果,換來的是沒完沒了的哭鬧。

在這種忙碌、焦慮、慌亂的氣息中,我筋疲力盡。

終於有一天,我暈倒在她的床邊。

每個愛哭鬧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焦慮的父母

02

我多麼羨慕別人家的媽媽,有個不哭不鬧情緒穩定的孩子。她們的帶娃狀態要比我輕鬆得多。

我也曾嘗試過離開孩子視線做點事,可習慣了時刻有人第一時間回應的女兒,醒來後的第一反應就是大哭不止。

我變得一步也不能離開她了。

很快,我的耐心就耗光,有一天,疲憊不堪的我第一次衝著哭鬧的寶寶大吼一聲:別哭了!

瞬間,一切靜止了。

我望著驚呆的寶寶,開始感到不安:她是不是受到了驚嚇?會不會對她造成什麼後果?

還沒有等我回過神來,她又一次哇哇地大哭了起來。

我的感覺從煩躁到內疚,從內疚再到不安,又從不安回到煩躁。

在這樣的來回切換中,我的壞心情達到了頂點。

我不知道自己的焦慮已深深影響到了女兒,那段時間裡,女兒動不動就生病,常常變得煩躁不安,哭鬧也跟著升級。

一切陷入了惡性循環。

每個愛哭鬧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焦慮的父母

03

一位朋友來家裡看我,我告訴了她我的苦惱。

她對我說:你太缺乏育兒知識了!趕緊買本育兒書回來好好學起來吧。

看了書後,我才明白,原來孩子的問題全是因為我處理不當,我所有的焦慮也是源於自己的無知。

在成為媽媽之前,我們要做的準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做好心理上的迎接準備。

因為媽媽的心態對孩子的情緒穩定非常重要。

孩子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裡,第一時間可依賴和學習的對象就是媽媽。

如果媽媽無知而又驚慌失措,孩子就會對這個世界惶恐不安,進而開始哭鬧折騰。

只有瞭解了孩子的特徵和成長規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的判斷和從容淡定的應對。

每個愛哭鬧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焦慮的父母

04

我開始惡補育兒知識,看育兒書、找醫生、請教有經驗的媽媽和專家。

我開始用一種充滿期待的心情,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育兒的實踐中。

有了這樣宏觀上的把控,遇到寶寶哭鬧時我不再驚慌失措,而是學會了分辨哭聲和判斷情況,給予相應的照料和安撫。

平時,我會盡量多地擁抱她、與她肌膚親近,來增加她的安全感,多對她笑、多同她說話,多陪她玩。

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只會一哭就抱起她。

接下來的神奇體驗,讓我驚歎不已。

寶寶變得安靜了,愉悅了,會配合了,很少哭鬧了,相反地,她常常高興得手舞足蹈。

女兒一天天地長大,變得越來越好玩,生活作息也越來越規律了,性格也越來越好。

這下輪到其他媽媽羨慕我了。

每個愛哭鬧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焦慮的父母

05

每個媽媽都希望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予孩子最安全舒適的環境,力求成為他最好的保護者。

但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一定要學會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

每個愛哭鬧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焦慮的父母。我們需要去學習如何智慧地去愛孩子。

最怕的是父母自以為是的盲目付出和密不透風的保護。

這樣的保護裡折射出的是家長焦慮的心態,結果就是我們丟失了自己,讓生活陷入於不斷“失火”與“救火”的忙碌慌亂中。

這是我在孩子生命之初那段經歷中得來的深切體會。

每個愛哭鬧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焦慮的父母

06

焦慮的父母,是無法養育出幸福快樂的孩子的。

蒙臺梭利說:

如果嬰兒在出生後的幾天內沒人幫他適應環境,他就會對周圍的環境失去了興趣。

長大後,他就會有所謂的“迴歸子宮的傾向”:喜歡依賴他人,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愛睡覺,不愛交朋友。

這其實也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3歲前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時期。這段時間裡,父母的情緒和臉色,就是孩子眼中世界的顏色。

如果我們焦慮失控,孩子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不友好和可怕的,表現得惶恐不安,難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如果我們胸有成竹,從容淡定,孩子就會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這個世界對他才會有吸引力,才能擁有好奇心,去充分吸收周邊事物中的精神營養,逐漸形成自己的完整人格,從而有能力在今後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生命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