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對戰“希臘方陣”

就在馬其頓軍籌備作戰之時,以雅典和底比斯士兵為主的反馬其頓聯盟也已經做好迎戰的準備。兩軍正式決戰之前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衝突,馬其頓大軍來勢洶洶,希臘聯軍並未佔到太大優勢。但希臘聯軍的人數多於馬其頓軍,基於本土作戰的優勢,他們率先佔領了易守難攻的喀羅尼亞,軍隊的左右兩側有天然的山崖和河流保護。聯軍認為此次戰役應該以守為主,儘量減少正面衝突,以降低戰役的對抗難度。正如一名雅典將軍的建議:“最好能採取拖延的戰術,我們以守為攻,會讓馬其頓人焦躁不安,不戰自敗。”

“馬其頓方陣”對戰“希臘方陣”

這一時期的戰爭中還是以使用“希臘方陣”為主,腓力二世深諳這一陣形的精髓,但他針對馬其頓士兵的特點做出了調整,使之更有戰鬥效率。為了便於進退,他將正方形的陣形改成菱形,減輕步兵的裝備;他還在傳統的步兵陣形中加入騎兵,前進時騎兵位於前列,率先進行近距離的刺殺,後退時則位於兩翼,保護中部輕裝上陣的步兵,儘管“馬其頓方陣”更有戰略效率,但面對喀羅尼亞地區複雜的地形,腓力二世認為必須隨機應變,做出了更合適的調整。

希臘聯軍此次採取的陣形非常傳統,雅典軍在左翼,靠近山脈;按照希臘傳統,精銳兵團一般放在右翼,所以來自底比斯的“聖隊”在臨近河流的右翼;中間是其他城邦的聯軍。很明顯,希臘聯軍陣形的主要目的是將馬其頓軍隊阻擋在喀羅尼亞之外,所以他們採用最保守的戰術。腓力二世雖然也把軍隊分列成三個方陣,但他深知兵不厭詐的道理,他真正的計謀要在實際作戰中使用,讓敵人措手不及。

腓力二世坐鎮右翼,而他的兒子——18歲的亞歷山大則領兵左翼,對戰“底比斯聖隊”。年輕的亞歷山大驍勇善戰,他迫不及待地想要體驗這場戰役,他鎮定勇敢,在戰役中表現出了不凡的戰鬥力和勇氣,以及高人一籌的統率能力和軍事頭腦,這為他日後進軍波斯打下了基礎。

戰役開始的時候,馬其頓軍隊的左翼先衝上去與對手廝殺,然後在對方的猛烈反擊下佯裝撤退。希臘聯軍前線士兵回報說:“馬其頓人已經倉皇逃跑了,他們實在是狼狽不堪,一路上扔了煮飯鍋和武器,甚至連軍旗都丟了。”聯軍的首領們十分高興,他們認為馬其頓人自從挑起戰爭,就一直表現得很怯懦柔弱,“像個靦腆的大姑娘”。所以,希臘聯軍決定乘勝追擊,他們派軍隊的主力離開山地堡壘,一路追殺馬其頓的殘兵敗將。不出所料,希臘人很快就進入了腓力二世的圈套之中。

聯軍迅速攻入馬其頓較弱的左翼,戰線拉長導致隊伍出現了一道缺口。這時,由亞歷山大帶領的右翼隊伍突然出現,大舉衝進缺口之中,將希臘聯軍的隊伍衝散開來,預備逐個擊破。當聯軍發現自己上當時已經被對方衝散了陣腳,攻擊力和戰鬥力都在不斷減弱。腓力二世沒有放鬆警惕,他知道希臘聯軍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即使戰線分開,三個方陣仍不易對付,尤其是強悍的“底比斯聖隊”,所以此時必須還要有一個非常規的戰術規劃。

“馬其頓方陣”對戰“希臘方陣”

腓力二世又一次採用了經典的“斜線戰術”,他的右翼方陣一邊迎敵,一邊假意撤退,將希臘聯軍搞得一頭霧水。聯軍正處於騎虎難下的局面,戰線四分五裂:左翼的雅典方陣只能繼續追殺不斷後退的馬其頓右翼;“底比斯聖隊”也被牽扯出原來的陣地,失去左翼兵團和右翼河流的保護使這支高質量“聖隊”的戰鬥力不斷減弱。這時,亞歷山大王子按照腓力二世的命令從四面包圍“底比斯聖隊”,部分騎兵繞到“聖隊”後翼發起突擊,這個突如其來的進攻非常有效。

腓力二世計謀層出,但希臘聯軍仍然頑強地抵抗了很久,尤其是來自“聖隊”的300名戰士。腓力二世沒有急於求勝,他早就做好了要進行一場消耗戰的準備,如他所料,戰爭進入了僵持階段。作為一個軍事化國家,每一位馬其頓士兵都從小接受軍事訓練,而且多年來從未間斷,他們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跳進河水裡洗澡。馬其頓士兵在戰爭僵持階段中可以發揮所長,他們在體力和耐力方面都更有優勢。所以,他們最終得以將希臘聯軍打敗,在喀羅尼亞戰場上大獲全勝。儘管如此,馬其頓軍隊犧牲的人數和希臘聯軍基本相當。

“馬其頓方陣”對戰“希臘方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