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理学何以治国近千年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诞生于北宋年间,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

存天理、灭人欲——理学何以治国近千年

理学的出现,将皇权天授之说推向的高潮,同时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符合了一批人“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的荒谬理论,经过多数既得利益者的曲解后,理学彻底成为一柄愚民的利剑。

存天理、灭人欲——理学何以治国近千年

其实理学的诞生意义之大,远远不是现在人们所最直观看到的样子。“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理论得到推广,只是被时代所推动的而已。北宋中期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而所能支配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大量增长势必会消耗有限社会经济资源,宋中期以后,要求寡妇守节的呼声开始高涨起来,限制寡妇改嫁在客观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口增长。理学提倡守节,“灭人欲”的主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遥相呼应。自那之后,“贞节牌坊”一座座的便立了起来。

存天理、灭人欲——理学何以治国近千年

理学的实质其实还是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例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名分等级(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华夷之辨等),内圣外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类的具体内容,只不过是用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出来。

存天理、灭人欲——理学何以治国近千年

理学所提倡的内圣外王的人生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民族精神的提升和锻造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宋明理学开一代之风气,游学讲学之风昌盛,极大的推动了宋代及后世的书院教育。宋明理学是我国哲学史上的高峰,在佛道两教在宋代以后理论创新进入瓶颈期时,理学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哲学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将儒学上升到思辨哲学的层面。

存天理、灭人欲——理学何以治国近千年

但是之后的阶段理学逐渐走向僵化和极端,理学逐渐脱离实际,空谈义理,束缚人性,以理杀人。由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将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辩”命题从“先义后利”发挥成“重义轻利”,更加重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经济更进一步的突破。

存天理、灭人欲——理学何以治国近千年

但是理学所提倡的主要观点,依旧是我们现在中国人所注重的,比如仁、义、礼、智、信、比如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学出现的问题并不在于本身,而是被有需要的人所曲解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