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為“武統”做準備的解放軍,今年的打算來了

在中國大陸隆重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的同時,解放軍也正式開展了新年度的全軍實戰化訓練。

對於解放軍來說,在重提“不放棄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同時開展新一年的實戰化訓練,毫無疑問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而恰好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圍繞著新一財年的軍費預算與採購建案,臺軍的各類武器裝備現代化也成為了對岸的話題之一

時刻為“武統”做準備的解放軍,今年的打算來了

解放軍的新年打算

海峽兩岸的軍事力量對比在今天早已倒向大陸一方,但時至今日,解放軍面對這場極有可能招致境外勢力介入干涉的仗,依然沒有能夠輕易獲得全勝的自信與底氣。面對新的一年,解放軍要做的事情,仍然很多很多。

準確的講,是太多了。

從儀式的角度看,新中國歷史上逢9的建國整數年,由於同時也是解放軍海軍、空軍建軍的整數年,紀念儀式毫無疑問會比平常年份隆重許多。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空軍成立70週年,因此儘管目前仍然沒有正式宣佈,但是大規模的現代化閱兵式和海軍閱艦式作為“標準動作”,已經是各界意料之中的慶祝活動。

從解放軍新質戰鬥力的角度來說,2019年對於中國海軍毫無疑問是關鍵的一年。

這種關鍵自然不是因為重大的海上儀式性活動會傳遞什麼特殊信號,而是對於中國海軍而言,海軍水面艦艇體系裡那幾件在過去幾年裡軍迷和媒體們熱議,外國和外軍關注的核心裝備,

在2019年將真正從船廠完全交付給海軍,成為海軍新一代裝備體系的真正核心。

時刻為“武統”做準備的解放軍,今年的打算來了

這其中最大號的當然是首艘國產航空母艦了。

2018年,這艘國產航母已經進行了4次試航,並且已經顯而易見地開始進行與航空作業設備有關的相應測試了。

如果一切順利,那麼明年這艘航母應該就能交付海軍正式入列,讓中國海軍的航母戰鬥力“翻一番”,使中國海軍在“世界第二”的爭奪中更加具有說服力。

兩艘航空母艦相比一艘航空母艦,對於一支海軍來說其意義遠不止於統計學意義上的增加,而意味著一國航母戰鬥力的飛躍性增長。

一個只有一艘航母的國家,由於其航母註定有需要進塢維修的間歇,海軍戰鬥力在這一時期毫無疑問將出現顯著下降(例如現在的法國、俄羅斯和中國海軍),而雙航母雖然不能從根本上全面消滅這種“無航母”狀態,卻能讓中國海軍在未來的大多數時候能夠擁有隨時可用的航母戰鬥群。

對於將來的中國人來說,問上一句“我們的航母在哪裡”也許將不再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另一方面,雙航母編隊的戰鬥力也要遠遠超過單航母戰鬥群。

兩類編隊的展開範圍基本相同,但雙航母編隊的艦載機數量和出動/回收能力卻能夠成倍增加。很多在單航母狀態需要精妙平衡的作戰方案也能夠通過配合運用達到更強的戰鬥力。

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在兩艘航母的情況下,“紅色一航戰”將不再只是單純的自吹自擂。

時刻為“武統”做準備的解放軍,今年的打算來了

更新的艦艇,更大的編隊,新一代的中國海軍人一面要學會操縱當代的最新技術成果,一邊還要快馬加鞭,把中國在過去一百年裡錯過的航母和艦載機時代的成果“補習起來”。

2019年,對於這兩件事都是關鍵的一年。

也同樣是在2019年,已經給中國人帶來無數驚喜和激勵的殲-20戰機終於要以完全實戰化的面貌展現在世界面前了。

空軍在本週發佈的《虎威蒼穹!新時代中國空軍“王牌旅長”郝井文》宣傳片中,透露了郝井文所在航空兵旅“迎來中國新一代戰鬥機”的消息。

對於這支脫胎於老空3師某部的部隊來說,這是其換裝消息第一次得到官方確認,也是殲-20戰機首次批量交付空軍除了試訓部隊以外的殲擊機旅。

時刻為“武統”做準備的解放軍,今年的打算來了

在歷史上,空3師某部作為朝鮮戰爭鍛煉出來的解放軍空軍王牌部隊,一直享有在全軍範圍內優先換裝先進戰機,尤其是先進進口戰機的“殊榮”:

1952年首先換裝米格-15比斯戰機,1962年首先裝備米格-21戰機,1992年首先接裝蘇-27SK,2001年接裝蘇-30MKK……

這長期與“外國貨”作伴的經歷讓殲-20的到來多少顯得有點“打破傳統”,不過這一破例對於中國航空工業來說毫無疑問是個好消息

畢竟比起他們要裝備的殲-20,我軍目前能夠引進的最先進戰鬥機蘇-35雖然在飛行性能上有著一些特點和優勢,但在整體的空戰能力上,已經完全是兩個時代的裝備了。

時刻為“武統”做準備的解放軍,今年的打算來了

在西太平洋地區這樣一個已經有三個國家列裝了五代機,且還有更多國家躍躍欲試的地方,中國空軍自己的全五代機部隊的亮相,顯然能夠讓我們感到安心。

“艱難”的臺軍

與此同時,似乎十分諷刺的,那支曾經在世紀之交帶給大陸空前壓力的臺灣空軍,最近卻似乎又走到了一個尷尬的狀態:

這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一口氣列裝部隊超過300架第四代戰鬥機(也就是當時說法的第三代戰鬥機)的空中力量,如今的情況又似乎回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

時刻為“武統”做準備的解放軍,今年的打算來了

一直用到1998年的F-104

那個時候,臺軍雖然能夠通過美國提供的關鍵部件和部分自制產品生產“中正”號的F-5E/F戰鬥機(由於其自產化率從未超過50%,因此也就沒有什麼真正的“獨立自主”可言),

但由於上一代F-100戰機在這一時期批量退役,而新一代的戰機諸如F-20、F-16/79等則因為“美臺斷交”無法獲得,為了補充臺軍可用的戰機,臺軍這時候只能選擇在美國的“默許”下滿世界採購二手的F-104系列戰機。

考慮到“幻影2000-5”的性能在當代只能算是平淡無奇,要是不做大的升級,連面對解放軍現在的殲-10A、殲-11A/B都很難說有太多勝算。

在這樣的兩難境地裡,雖然臺軍一再否認有提早退役幻影2000的計劃,但這些日漸老舊的戰機如果不加替換,本來也沒辦法承擔臺灣島的防空作戰任務。

這也就是臺軍會在現在提出再向美軍採購一批F-16戰機的理由。

一方面臺軍認為採購F-16可以和現有臺軍的F-16維護體系兼容,因此在採購上省去許多後勤設備的採購費用,

二來F-16生產到現在已近進入末期,如果沒有這批訂單,洛馬公司很可能就要關閉生產線,處於這樣的理由,美方可能會給臺灣一定的優惠——比起誰都知道不可能的採購F-35,老老實實買F-16雖然不夠先進,但至少能夠給臺軍增添實打實的戰鬥機力量。

時刻為“武統”做準備的解放軍,今年的打算來了

哪裡知道美國人也毫不客氣,目前先進的F-16的飛離價格7000萬美元,臺灣做好了1億美元一架的思想準備,想著中東土豪買各種後勤和機載武器加起來才1.4億美元一架,臺灣東省西扣的能把價格降下來,哪知美國人直接報出了平均單機價格1.9億美元的天價,如果想在臺灣島內組裝?每架飛機再多5000萬美元。

作為一個小島,臺軍目前保有的裝備數量仍然是冷戰式思維下的巨大規模。這支總規模不到18萬人的軍隊,卻要維持1000輛主戰坦克、30艘大中型水面艦艇和300架先進戰鬥機。

這本身就是一筆不小的裝備負擔。

1992年臺軍斥資60億美元購買150架F-16的時候,每架戰機的單價約4000萬美元,而支撐這一級別軍購的則是臺軍年均100億美元的價格;

20多年過去了,當每架F-16的價格比當年貴了3-5倍的時候,臺軍的軍費總額卻只增長到了200億美元左右。

這種軍費增長趕不上裝備價格的形勢下,臺軍要勉強維持其現有的裝備規模,自然是苦難重重了。

時刻為“武統”做準備的解放軍,今年的打算來了

在註定喪失臺軍質量優勢的情況下,臺軍現在連數量上的“均勢”現在都很難維持,而對於關注兩岸軍力平衡的人來說,沒有什麼能比這更能說明這種“失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