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有不少曲笔,尤其对曹魏集团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

《三国志》中有不少曲笔,尤其对曹魏集团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

《三国志》中的确有不少曲笔,对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尤其多有回护、溢美。

如曹操任丞相一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云:“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看起来是汉献帝主动任命曹操为丞相的。范晔《后汉书•献帝纪》则云:“夏六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为丞相。”曹操任丞相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的事,当时他已大权在握,担任丞相职务的决定权,完全在他自己,可见《后汉书》的记载更合乎实际。

对于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的种种丑事,陈寿更是加以粉饰。

一是司马师废齐王曹芳事。

齐王曹芳是魏明帝曹叡的嗣子,明帝景初三年(239)登基,年仅八岁。即位后,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二人开始尚齐心协力,后来则明争暗斗,互相压制。曹爽重用何晏、邓飏、丁谧等人,排挤司马懿,将其架空。司马懿为夺回大权,暗中进行了准备。正始十年(249),曹芳出洛阳到高平陵祭扫明帝的陵墓,曹爽陪同前往。司马懿乘机在城内发动政变,将曹爽党羽逮捕杀掉,逼曹爽交出大权,后将其囚禁处死,史称“高平陵”事件。通过这次政变,司马氏掌握了曹魏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担任大将军,把持朝政。

曹芳长大后,不甘心当一个被人操纵的傀儡,就暗中联合李丰、张缉(皇后之父)、夏侯玄等人,想罢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但消息不慎走漏,司马师得知后,手提宝剑,带着亲兵,直接去找李丰,责问他为什么要谋害自己。李丰怒不可遏,大骂司马师残忍无道。司马师杀死李丰,下令捕杀张缉和夏侯玄,灭掉李丰、张缉、夏侯玄的家族。然后,他提着宝剑,怒气冲冲地闯进皇宫,向曹芳索取皇后。曹芳说:“张缉固然有罪,但他的女儿是皇后,并不知道张缉谋反的事,就饶了她吧!”司马师挥舞着宝剑说:“就算她不知情,也不能再当皇后了,应该立刻把她废掉!”面对司马师的宝剑,曹芳连大气也不敢出一下,只得将张皇后废黜,命其出宫。几天后,有消息传出,张皇后患急病身亡,这当然是司马师下毒手把皇后害死了。

之后,曹芳一直深恐不安。司马师也怀疑李丰等人的行动与曹芳有关,便着手准备将其废黜。嘉平六年(254),司马师将曹芳废去帝号,贬为齐王。曹芳被废的经过,据裴松之注引录《魏略》中的记载,司马师谋划要废黜曹芳,先派郭芝入宫去告诉皇太后。当时,皇太后正和曹芳谈论事情。郭芝闯进去,对曹芳说:“大将军要废掉陛下,另立彭城王曹据。”曹芳气得站起来走到内室去了。太后也非常生气,责问郭芝为什么如此无礼。没想到郭芝却振振有词,责备起太后来,说:“太后教子无方,以致曹芳荒淫无道。现在大将军决心已下,正领兵驻扎在皇宫外面,以防有人叛乱。太后您只能按照大将军的意思办事,还能有什么说的呢?”太后吓坏了,说:“我想见见大将军,有话对他讲。”郭芝说:“有什么好见的呢?太后只要废了曹芳,把玉玺交出来就行了。”太后没有办法,只好照郭芝说的办,拿出了玉玺。司马师大喜,立即命曹芳出宫。曹芳去跟皇太后告别,流泪不止,去送他的大臣有数十人,也都悲痛不已。可以看出,曹芳之被废,是司马师授意的,郭太后是被逼迫之下作出的无奈之举。而《三国志•魏书•齐王芳纪》中却记载道:

秋九月,大将军司马景王将谋废帝,以闻皇太后。甲戌,太后令曰:“皇帝芳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沉漫女德,日延倡优,纵其丑谑。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日亏,悖傲滋甚,不可以承天绪,奉宗庙。使兼太尉高柔奉策,用一元大武告于宗庙,遣芳归藩于齐,以避皇位。”是日迁居别宫,年二十三。

其中虽然可见废帝之谋是出自司马师,但司马师曾经奏闻太后,并且曹芳“无道不孝”,应该被废黜。这显然是为司马氏辩护。

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曹髦被弑之事。

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被封为高贵乡公。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曹髦被迎立为帝,改元“正元”,时年十五。曹髦即位后,仍然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其弟司马昭掌握。司马昭专横跋扈,铲除异己,打击政敌。曹髦是位非常有志气的君主,他想将大权夺回,中兴魏王朝。甘露四年(259)正月,地方上汇报在河南宁陵县的井中两次发现黄龙,人们都认为这是吉兆,纷纷向曹髦道贺,曹髦却说:“龙,是皇帝的象征。如今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却多次蜷曲于井中,这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啊!”还写了一首《黄龙歌》,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司马昭得知后大怒,生了废黜之心。

甘露五年四月,曹髦召见王沈、王经、王业三人,愤慨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王经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陛下您力量薄弱,如果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啊!”曹髦不听,亲自率领仆从、侍卫等数百人去讨伐司马昭。王沈与王业见劝阻不成,害怕自己受到牵连,就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兵入宫,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上前劝阻,被曹髦的手下呵退。中护军贾充又出来阻挡,曹髦拔剑亲自迎战,众人都不敢上前。这时,太子舍人成济在贾充的授意下冲上前去,将曹髦一剑从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年仅二十岁。司马昭闻讯后假装大惊,跑到宫中,伏尸大哭。为了掩人耳目,他以“大逆不道”罪诛杀了成济一族。又用太后的名义,以不敬太后、自寻死路的罪名将曹髦的皇帝名位废掉,另立曹奂为帝。

这样一件大事,《三国志•三少帝纪》仅记载:“(甘露五年)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下面接着记载皇太后的诏令,历数其罪状,说他悖逆无道,死有余辜,要以庶人之礼葬之。完全看不出是司马昭将其杀死的。又载司马昭的奏疏,内称“高贵乡公带领随从的士兵,拔出战刀敲起钟鼓冲向臣的住所。臣害怕刀兵交锋,就命令将士不能伤害他,违抗命令的按军法处置。骑督成倅的弟弟太子舍人成济,从侧面冲入军阵杀伤高贵乡公,导致丧命。臣当即拘捕了成济,按军法加以处置”,好像他还在忠心耿耿地护驾。这不仅完全掩盖了司马昭的主谋罪责,还使司马昭成了讨贼功臣,可见回护之甚!当时的局势很清楚,魏国的军政大权,早已为司马氏父子所把持,任何举措,都是要经过司马氏点头才能办理。“弑君”这样一件在封建王朝中被视为最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没有司马昭的授意,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像这样被后人所批评的曲笔、讳恶之事,《三国志》中还有很多。

摘自潘晓玲《陈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