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過街塔

過街塔本屬藏傳佛教的一種建築。這種塔往往建於交通要道之上,塔下可通車馬行人,故稱“過街塔”。它的功能在於普施佛教影響,頌揚皇室的建塔功德。因為塔在上面,佛也就在上面,凡是從塔下經過的人,就算向佛行一次頂禮了。

元代統一中國後,藏傳佛教和這種塔的形式推廣到了中原。自元代以來,北京地區先後建造的過街塔大概有五座,分別是:昌平區居庸關過街塔,門頭溝區廣智寺過街塔,豐臺區盧溝橋過街塔,石景山區法海寺山門過街塔和海淀區掛甲村過街塔。其中,居庸關過街塔是我國現存過街塔中建造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雕刻最為精美的一座。

居庸關過街塔,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所建的重要佛教建築物之一,位於元大都至上都間的大路之上,規制弘巨,形式特殊,為當時往來兩都者所注目。其建造時間,大約在至正二年到至正六年(1342年—1346年)間,前後歷時五年。另有一說,據明代危素所撰《圭齋先生歐陽公(歐陽玄)行狀》稱,居庸關過街塔於至正三年(1343年)即已建成,“(至正)三年(1343年)……居庸關過街塔成,奉敕撰碑,賜白金五十兩。”


千年過街塔

1870年左右約翰·湯姆森拍攝的居庸關過街塔。圖片來源:《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載:“至正二年(1342年),今上始命大丞相阿魯圖、左丞相別兒怯不花創建過街塔。”阿魯圖和別兒怯不花是過街塔的主要創建者,此外根據過街塔內所刻的《造塔功德記》及相關史料,還有一些人參與了過街塔的建造,如帝師喜幢吉祥賢、國師南星、平章政事帖木兒達識、御史大夫太平、資政院使金剛吉、太府監卿普賢吉等。過街塔竣工後不久,在塔北不遠處建造了大寶相永明寺,過街塔就成為永明寺的一部分,元順帝往來兩都時常在這裡駐蹕。《析津志輯佚》載:“過街塔在永明寺之南,花園之東……車駕往回或駐蹕於寺,有御榻在焉。其寺之壯麗,莫之與京。”

除了元朝皇帝往來駐蹕外,明清時一些歐洲人也旅行到此,對居庸關過街塔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記錄。據英國漢學家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所著的《華北居庸關古代佛教銘文考》記載,1688年,格爾比龍[Gerbillon]神父在去蒙古的途中到過這裡,他說:“這個村莊可以認為是一個小城鎮。入口處的大門很像一座凱旋門。門全用大理石建成,厚約三十英尺,向上一直到起券處都帶有浮雕的文飾。” 1720年,赴北京的俄國使團隨員別爾[Bell of Antermony]提到,他們在那裡度過了12月15日的夜晚。一百年後,1820年,率領俄國使團的基姆科夫斯基[Timkowski]也有這樣的描述:“路在這裡開始非常難走,坐馬車尤為艱難,直到大約五俄裡遠的首要防禦工事居庸關都是如此。中間那座門的內壁飾有浮雕的人物造像。”

今天,我們看到的居庸關雲臺其實是過街塔的塔座。當時,在塔座上還建有三座並排的白色藏式佛塔,稱為“過街三塔”。元代著名文學家歐陽玄在《過街塔銘》中有“為西域浮圖, 下通行人”的記錄。建築學家林徽因曾考證居庸關過街三塔的制式與法海寺塔相類似。可惜,塔基上三座白塔在元末明初時毀於地震。明正統四年(1439年),明朝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新的寺廟——泰安寺。自遠觀之,石臺色白,佛閣在上,如處雲端,遂稱為“石臺雲閣”,列為“居庸八景”之一。明王士翹所著《西關志》中,收錄有明弘治年間進士雷宗的《石臺雲閣》詩三首(注:同書中“石臺雲閣” 又作“石閣雲臺”),其中一首雲:

橫衢高閣駕雲頭,守將籌邊作勝遊。

上逼丹霄摩獸吻,下臨碧澗瞰龍湫。

闌干吟倚雙月豁,樹梢風來萬壑秋。

自是紅塵飛不到,恍疑身世在瀛洲。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月,泰安寺毀於火災,僅餘塔座,現在雲臺上還遺留有柱礎的痕跡。過街塔的塔座用漢白玉石砌成,高9.5米,下基東西長約27米,南北深約18米。臺頂四周安設白石護欄和排水龍頭。臺基正下方開一券門貫通南北。券門內刻有四大天王像,以及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動物、龍、雲等造型。雕刻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處處充滿張力,堪稱元代雕刻藝術的出類拔萃之作。其中,四大天王像,皆作據臺高坐的姿態,氣勢威猛,身材魁梧,威武森嚴,手中分別掌劍、抱琴、持傘、握蜃,四種法器的音義與漢文字的風(鋒)、調(琵琶)、雨(傘)、順(蜃)四字相諧,取國泰民安之意。


千年過街塔

1909年,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拍攝的雲臺天王浮雕。圖片來源《北中國考古圖錄》


梁啟超之子、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對此處雕刻有如下評價:“居庸關門洞壁上四天王像可稱元代雕塑之代表。天王皆在極劇烈之動作中。其雕出不高,光影之反襯不甚強,然其路線則為絕對的動的。四天王之外,尚有各種雕飾,如人物,天王,飛天,龍,獅,花草,念珠等物……各皆雕刻精美……。”他甚至作如下結論,元代以降,明清各朝“於雕塑一道,或仿古而不得其道,或寫實而不瞭解自然,四百年間,殆無足述也”。據此可見,居庸關過街塔四天王像在中國雕塑史上的傑出地位。


千年過街塔

20世紀30年代初的雲臺,門上刻有6種文字:漢文、梵文、藏文、八思巴文、維吾爾文、西夏文。


在四大天王浮雕之間,是用漢文、梵文、藏文、八思巴文(新蒙文)、維吾爾文和西夏文等六種文字陰刻的《陀羅尼經咒》全文和《造塔功德記》。這些不同民族文字的雕刻,反映了元代民族融合的高度發展,也為今天研究古代佛典和少數民族文字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依據。這麼多文字刻在一起,在我國古代石刻中僅此一例。此外,過街塔半六角形結構的券頂,也極具特色,且保留了唐、宋時期城關門洞的形制。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撰文稱,居庸關過街塔的券頂“與一般磚石結構的半圓形、尖瓣形發券不同,在我國古代建築中還不多見”。

鑑於居庸關雲臺的特殊歷史與文物價值,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雲臺石刻造像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今天,這座有著近七百年曆史的雲臺,已作為珍貴遺蹟和昌平歷史的重要見證者被善加保護起來。當年車馬粼粼的過街塔下,如今四周圍以欄杆,禁止通行,曾經貫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早已另闢蹊徑。


千年過街塔

曾經車馬粼粼的居庸關過街塔古道,圖片來源:《百年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