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後最偉大的發明家,重臣:若不重用他,中國會亡!果然應驗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善於巧思,在工程技術上很有天賦。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其四大發明更是享譽世界。但可惜的是,中國人雖然擅長技術,但卻非常不重視技術,有嚴重的“重文史,輕理工”的現象。

諸葛亮後最偉大的發明家,重臣:若不重用他,中國會亡!果然應驗

到了東漢末年,極盡巧思的諸葛亮橫空出世。雖然他也出身於士大夫,但卻有超出常人的眼光,極其重視工藝和發明。諸葛亮擔任蜀漢丞相,為了彌補與魏國巨大的國力差距,決心發明先進的武器與魏軍抗衡。

當時,魏軍的騎兵實力強大,有“鐵騎千群”之稱。為了剋制魏國的騎兵,諸葛亮發明了損益連弩,能連續發射十枚箭矢,堪稱冷兵器版的機關槍。在連弩的加持下,諸葛亮最終以步兵抗衡曹魏的騎兵,在滷城大敗魏軍,斬殺甲首三千,揍得司馬懿從此閉門不出。其後,諸葛亮為解決運糧難題,於是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這種運輸工具能夠緩慢地自行,非常適合在崎嶇的山路中行進。

諸葛亮後最偉大的發明家,重臣:若不重用他,中國會亡!果然應驗

諸葛亮之後,另一位大發明家又橫空出世,此人就是曹魏的給事中——馬鈞。馬鈞是魏國扶風人,生卒年不詳。他年少家貧,頗喜歡遊樂,不愛讀書。或許從此時起,馬鈞便積累了相當的技術經驗。其後,馬鈞開始讀書,並在魏國當上了博士。

馬鈞官做得不大,空餘時間也很多,於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發明創造之中。首先,他曾改進織布機,研製出指南車,讓曹魏君臣十分驚歎。之後,馬鈞又發現農民灌溉困難,因此他發明了“翻車”,這種水車可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並沿用了一千多年,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它一直髮揮著巨大的作用。

諸葛亮後最偉大的發明家,重臣:若不重用他,中國會亡!果然應驗

馬鈞不甘心只在民用機器上有所建樹,諸葛亮北伐後,他開始著力研究軍用技術。當時,諸葛亮的連弩曾讓魏國大吃苦頭。之後,朝廷將魏軍繳獲的諸葛連弩拿給馬鈞研究。馬鈞看完讚歎道:“真是巧妙的技術啊!”不過馬鈞又轉而道:“但是這發明還不完美,改造一下,可以將其威力提高五倍。”其後馬鈞對連弩進行了改進,竟能連發50支箭。

官渡之戰時,謀士劉曄曾發明了一種投石車,專門用來剋制袁紹的箭塔。經過研究,馬鈞認為這種投石車實在太粗劣,射程短,而且射速還慢。於是馬鈞在投石車上加了個輪子,掛上幾十塊大石頭,用機械轉動輪子,可迅速地接連拋射。

諸葛亮後最偉大的發明家,重臣:若不重用他,中國會亡!果然應驗

在冷兵器時代,能夠連發的武器很少,威力也小,而馬鈞卻以巧思彌補了這一點。這種國寶級的發明家,甚至能和今天的于敏相比。然而,曹魏政權對馬鈞卻不珍惜,不僅不予其以重要,反而還想方設法挖苦他、整他。

對於馬鈞的發明,擅長清談和玄學的裴秀一直不以為然。一次,裴秀專門跑來找馬鈞辯論義理,而素有口吃之疾的馬鈞被說得啞口無言。對此,裴秀非常得意,弄得馬鈞困窘不堪。正所謂老師傅遇到了酸秀才,有口難言。

諸葛亮後最偉大的發明家,重臣:若不重用他,中國會亡!果然應驗

對此,另一位大學者傅玄看不下去了。傅玄在魏晉士大夫中是個異類,旁人都揶揄、鄙視馬鈞,只有傅玄欣賞他的才能。為了給馬鈞出氣,他親自拜訪裴秀,並堅決反駁他對馬鈞的詆譭。他表示,裴秀只不過是個刷嘴皮子的尖酸文人,怎能與馬先生的巧思相提並論。

其後,傅玄又親自趕往安鄉侯曹義的府上,希望他能幫忙推薦馬鈞。但是曹義卻和裴秀一樣,極端蔑視馬鈞的才華。在看他看來,文人不修義理,不懂清談,反而從事百工之道,簡直有辱斯文。但是在傅玄的一再固請之下,曹義才勉強將馬鈞舉薦給大將軍曹爽。然而曹爽也和那些廢物文人一樣,壓根就看不上馬鈞的發明。就這樣,馬鈞的五十發連射弩和連射投石車被束之高閣,最終失傳。

諸葛亮後最偉大的發明家,重臣:若不重用他,中國會亡!果然應驗

對此,傅玄痛苦地疾呼道:馬先生的巧,即使魯班、墨子、張衡也比不過,可憐馬鈞的一生卻不能發揮其長,真是痛心啊。有此智謀之士而不能用,這個國家會亡啊!果然數十年後,中原大亂,五胡亂華,胡人的鐵騎席捲中原,中原淪為野蠻人的跑馬場。若馬鈞的連發弩和連發投石機還在,又如何會懼怕胡人的騎兵。而裴秀、曹爽等人崇尚的清談,在胡人的屠刀面前連絲毫作用也沒有。

馬鈞的命運,其實就是古代發明家的一個縮影。在古代中國,幾乎所有智謀之士都是官迷,不是沉浸於孔孟之道,便是空談老莊,根本不願涉及技術發明。而像張衡、馬鈞這樣的大發明家,“滿腹經綸”的士大夫們又極盡鄙視,處處給他們下絆子,害得他們終生不得志。到了後世,古代發明家的地位仍未被改變,比如明朝徐光啟仿製西洋火器,曾遭士大夫的譏誚;清朝戴梓發明了能連射28顆子彈的原始衝鋒槍,卻遭康熙流放。如若沒有這些人的阻擋,以中國人的才智,恐怕能率先實現工業革命。

諸葛亮後最偉大的發明家,重臣:若不重用他,中國會亡!果然應驗

封建統治者鄙視技術人才,最終自食惡果。當他們想發展技術時,卻發現為時晚矣,因為殖民者的洋槍洋炮早就打進了國門。前車之鑑,後世之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技術落後,輕則捱打,重則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