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

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

读史的最大乐趣,就是可以在历史的只言片语中体味百种人生,有英雄气短的无奈,有忠臣义士的刚烈,还有帝王将相、诸子百家纵横捭阖的智谋韬略……凡此种种,都让人心驰神往,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史书不是小说,但是却比小说来得更加惊心动魄。

小说中最常见的桥段就是出身卑微的小人物,自立自强,因缘际会,最后一跃而成为一个可歌可泣的大英雄,而这个大英雄不仅用兵如神,功高盖世,甚至近乎于道德完人。但是,并不仅仅只是虚构。

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卫青的登场不是那么的光彩。母亲是平阳公主的家奴,与当地的一个小官吏私通,才生下了这个孩子,作为私生子他只能随母性。稍大一点的卫青回到了生父身边,原本该是父子相认的美好时刻,却因为生父郑季的冷漠与其他兄弟的敌视而破灭。在郑家的卫青终日放羊,被视作奴仆。或许对于郑季来说,那往日的风流不过是些年少轻狂的韵事,算不得真正的父子。长大之后的卫青,在平阳候家中当骑奴。如果不出意外,或许卫青的一生就只能苟且的活着,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岁月之中。

但是好在,卫青有个好姐姐——卫子夫。这个平阳公主府中的小小歌女竟然征服了坐拥四海的皇帝,于是弟凭姊贵,卫青也为汉武帝所提拔,先是给了侍中的头衔,做个宫监;然后在姐姐卫子夫被封为夫人之后,卫青也水涨船高担任了太中大夫的官职。寥寥几句话似乎看起来容易,但是对卫青来说,从骑奴的身份跨越到政府中执掌议论的官员,用了近十年的光阴。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十年间与汉武帝朝夕相处,获得了刘彻的信任,才为卫青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资治通鉴》】

时势造英雄,作为汉朝一直以来的心腹大患,匈奴又一次的南下入侵。公元前129年,匈奴杀入上谷郡,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作为守护国家的皇帝,汉武帝很自然的发起反击。但是军事任命却不是那么自然,因为在外人看来,汉武帝将毫无军事经验的卫青任命为车骑将军。这里引用百度百科中的资料"车骑将军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武官之一,执掌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出使宣诏、荐举官吏、重要的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等。"换句话说,就在位高权重。这样的一个重要职位竟然交给了骑奴出身的卫青,自然招致极大的非议。在笔者想来,"裙带关系","幸进之臣"应该是不绝于耳的。

卫青虽然是骑奴出身,但是一身骑射功夫出类拔萃。面对士大夫礼节俱全,对待士卒也广施恩义,士兵也因此原意为他效力。因此每次征战必然有所建树。这次反击匈奴的战役,汉武帝派遣了四路,只是其余三路一路无功而返,两路失败而归。唯有卫青率领一万人马,深入险境,直捣黄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匈奴重要的精神圣地龙城,俘虏七百余人。史称"龙城大捷"。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讲,这次战争的规模还有战果都是不值一提的。但是"龙城大捷"无论是对于汉王朝还是卫青,都可谓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因为这是汉初以来对匈奴的首次胜利,无论是刘邦的"白登之围",还是后来汉文帝,汉景帝面对匈奴兵峰只能被动防守。可以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深种在人心之中,这次的卫青仅仅凭借着一万人就将匈奴人迎头痛击,甚至攻入龙城,汉朝的人心从此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卫青也完成了自己的首次蜕变,完成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华丽转身。第二年,卫青率领三万人携龙城大捷的威势,北出雁门关长驱而入斩杀匈奴千人。如果说上次的龙城让匈奴感受到了侮辱,那么这次的损千人的损失则让匈奴人感受到了危机。

但是连续两次教训非但没有让匈奴有所收敛,反而激起了匈奴人茹毛饮血的野性。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

卫青再次临危受命,向西出征。采取"迂回侧击"的策略将盘踞在黄河河套地区的匈奴人尽数赶走,活捉敌人数千人,抢夺牛羊数以百万计。至此,在卫青等人的努力中终于恢复了秦朝原有的疆土,占据了有利的地理形势,为实现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打下重要基础和战争后勤基地。

接下来的轨迹就非常简单了,卫青一次又一次成为汉武帝讨伐匈奴时最重要的一把刀,与后来的霍去病一起狠狠的刺向匈奴腹地。最后发动了漠北之战,彻底将匈奴打痛,使其十几年不敢南下。

写到此处,卫青的形象似乎被固化了,仅仅是一个军神的形象还不够。卫青之所以历经百代仍为后人所纪念,还与他近乎完美的人品分不开。

作为掌握大军的将领,汉武帝对卫青的信任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帝王的极限,汉武帝设大将军之职,让他可以节制军中所有将领,又让他在内秉持国政,在外则可以假钺专征,权力甚至在丞相之上。

而作为同僚,卫青向来礼贤下士,既不自傲也不骄狂,积极为国举荐贤才。在之前的《汲黯》一文中,老书蠡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随着卫青地位的日益尊重,汉武帝希望群臣见大将军行跪拜之礼,汲黯却依然行揖礼,卫青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尊重汲黯,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和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很多人。

作为主将,卫青不依仗权力肆意杀人。面对苏建败逃而归,卫青只是将他押送长安等待皇帝的判决,而不是为了立威就立即对苏建军法从事。同样,对于李广、公孙敖兵败之后的追责问题,卫青也依然将他们交给汉武帝发落,最后才让这几人根据法律得以拿钱赎命。但是这样的军队是否就纪律涣散,失去战斗力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卫青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治军手段才创下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

而且卫青一生从不养士,这显得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曾经有人向卫青建议广结门客,以求博得一个好名声,但是卫青确认为作为臣子只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法度就可以了。何必挖空心思去邀买名声呢?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才让卫青屹立朝堂数十年,从来无人构陷。即便在已成为皇后的卫子夫和太子渐渐失宠之后,卫青的地位也依然不曾动摇。由此可见,卫青虽不立私威,但是人格魅力已经无以复加。

令人遗憾的是,卫青由于幼时多灾,加之常年奔波于疆场之上,四十多岁便撒手人寰。【长平列侯卫青薨。起冢,象庐山。《资治通鉴》】汉武帝为了寄托哀思,褒扬卫青一生之功,便为他建了一座形似匈奴境内庐山的坟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