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怒斥:這種教育方式,學生怎麼學習都是白搭!

教育專家怒斥:這種教育方式,學生怎麼學習都是白搭!

1

傷口上撒鹽的教育

正在把孩子越推越遠


在中國,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雙手揹著,低著頭;家長們拿著一張卷子,吐沫橫飛地對孩子說教。

不用聽大致內容也可以猜到。

無非是:你為什麼沒有考好?為什麼別人可以考好,你就不行?是不是上課沒有注意聽講?是不是因為粗心?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以後還能幹什麼?

每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這一系列問句,幾乎是中國式父母的習慣性用語,也是加在孩子身上的“緊箍咒”。

孩子沒有考好,本身已經很難受,如果家長仍一味地批評教育,無疑是給孩子“傷口上撒鹽”。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脫口而出的話,可能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還自以為這種“傷口上撒鹽的教育”可以喚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殊不知是把他們在學習的路上越推越遠。


2

打擊教育

正在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有一類家長,以“驕兵必敗”為座右銘,喜歡“挫折教育”,以此培養孩子的“逆商”。

在《少年說》中,初二三班鄒梓桐吐糟道:自己因為成績不好,被媽媽禁止去外面玩耍;後來成績上去了,媽媽要不就當沒看見,要不就拿班裡的“某某某”與自己作比較。

這種感覺都快讓我崩潰了,我的爸爸媽媽要求太高了,我不知道怎樣達到他們的要求,如果他們總是挑剔我、批評我、訓斥我還說這都是對我的愛,我寧願不要這種愛。

一部分父母認為:只有不斷的打擊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們“勝不驕氣不餒”。

然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尚處於不斷尋找自我認同、心理未成熟階段,如果父母長此以往,不僅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還會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不願與人溝通、甚至疏遠父母。


3

教育孩子學習

80%的家長用錯了方式


一位美國訪問學者吐槽:“中國家庭非常愛孩子,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傾其所有甚至超量給予孩子。然而在感情上卻很吝嗇,很多家長習慣在孩子情感最脆弱的時候雪上加霜。”

朋友家的孩子是個很好強的男生,每當他的父母誇獎“誰誰誰又考了第一名”“某某某又考了雙百”,他都很不服氣的說道,你們看吧,下次我一定會考好。

可當他一次次地超越不了自己欣賞的對象,又被父母玩笑式的奚落之後,孩子那驕傲的心開始下落,開始逃避學習,直到成為父母眼中的“問題少年”。

教育孩子不是一味的激起孩子的勝負欲,而是在孩子遇到問題時適時地去引導,去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心理上遇到的困惑。然而,在教育孩子上,80%的家長都用錯了方式。

很多家長習慣於遇到問題急著爭論是非,追究責任,說教訓誡,半點也不憐惜孩子內心的崩潰,使孩子處於孤獨無依,羞憤交加的境地。


4

孩子學習遇到低谷

父母怎麼做?


如果不及時處理這種情況,孩子就很容易對家長產生“信任危機”。

他們在遇到問題時,不再向父母求助,為了不在父母發飆,他們不敢對未知事物進行嘗試探索,變得畏首畏尾。出了問題,首先想到的是逃避,甚至撒謊掩蓋。

所以孩子在處於學習低谷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那麼父母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降低對孩子的要求。當然這並不是改變孩子原來的志向,而是把對孩子的長遠目標分成若干個子目標或階段性目標,由簡單到複雜,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

其次,先讓孩子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引導孩子不是強制也不是約束,而是讓孩子明白,只有付出,才能有所回報,就如你想成為一名畫家,你不僅僅要畫好畫,還要把可能你不怎麼喜歡的文化科成績趕上去。

第三,給孩子適當的獎勵。獎勵最好不是金錢,這樣容易使孩子走向“拜金”,獎勵對孩子要有紀念意義,讓孩子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報。

第四,拉近成功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成功距離我們只有一步,每天多一點努力、多一點行動、多一點堅持,就多一次成功的機會,讓孩子每天堅持努力,在我們還沒有預料到的時候,就靠近成功了。

在實際生活中,孩子由於年紀小,剋制能力差,很容易出現偷懶、拖延、鬆懈等倩況,導致學習成績下降,這時,家長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發展時期的心理,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給予孩子建議,把孩子引向正確的道路。

點擊瞭解更多,免費獲取“衡水月考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