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假设你可以为你的孩子“定制”一些朋友,这份“定制需求单”你会怎么写呢?

  • 开朗大方
  • 活泼可爱
  • 举止文明
  • 学习认真
  • 成绩好
  • ……

总之,我们都希望孩子跟“好孩子”做朋友,我们相信,“好孩子”会带来正向的影响,而“坏孩子”可能会把我们的孩子“带坏”。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影响称为“同伴压力”。

事实上, 不仅仅是孩子,成人(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也时刻受制于这种隐形的力量。

不信吗?想想看,假如公司同事邀请你参加周末聚会,并且告诉你可以带孩子一起去,你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打听:“别人也带孩子吗?”如果大家都不带,那你多半也不会带。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这样做的原因,与其说是担心孩子孤单,不如说是不愿意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他的演讲中进一步举例说明“同伴压力”对成人的影响。他说——

“如果我受邀去参加一个晚会,而我不知道其他人会穿什么衣服去,我会提前打电话询问。

我要确认出席的男士是否需要打领带或者穿夹克。如果别人都不打领带,我不想做唯一一个打领带的。同理,如果别人都穿夹克,我不想做唯一一个不穿的。

如果我的衣着与众不同,我会整晚都无法释怀,不能好好享受聚会。

可能根本没有人会对我的穿着的方式发表意见,但如果感到自己不合时宜,我就会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同伴压力。”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尽量让孩子只跟“好孩子”交朋友,以避免“同伴压力”的负面影响呢?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

汤普森博士说:

学校中除了“坏孩子”帮派外,也存在“好孩子”帮派。“好孩子”往往也会遵从于与“坏孩子”一模一样的潜规则。

这些“潜规则”在社会心理学中也叫做“集体生活法则”,“集体生活法则”影响着所有在集体中生活的人,无论你多么聪明成熟,仍然受制于这些规则。

作为父母和老师,了解这些法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在集体当中的行为表现。

重点

同伴压力,并非是他人强制施加给孩子的,恰恰相反,它来自于每个孩子内心的渴望——

渴望加入某个集体。

说到朋友的“坏影响”,浮现在我们眼前的画面可能是像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我们的孩子被其他孩子包围着,那些孩子递给他一杯酒,说:“喝了它。如果你想跟我们一起玩,就把酒喝了。如果你不喝,我们就会取笑你,羞辱你,并把你拒之门外。”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真实的情况与这种想象相去甚远。施加压力的是群体的吸引力,是想留在圈子里的渴望。这种力量来自每一个孩子内心的渴望,并不需要外界施压。极端的强迫情况很少见。

年轻人往往在去参加聚会前就知道会不会有人在那里喝酒。他决意要将自己置身于那种危险环境,是因为她想成为某个特定圈子的一员,或者她想体验一下身处那种有风险的环境是什么感觉。

早在到达聚会前,他就已经感受到饮酒的压力了。她可能做好了准备,通过喝酒加入这个圈子。或者他认为自己不用喝酒也可以加入这个圈子,相信自己能够抵抗住这种无形的、无所不在的同伴压力。

他也许做得到。但我们从关于群体力量的研究中得到的教训却不令人乐观。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重点

集体生活法则的第一条就是:“要和你的同伴一样”。为了与集体保持一致,我们的个人行为会做出巨大的改变。

1950年代,斯沃斯莫尔学院的所罗门·阿希做了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它完美地呈现了同伴压力的力量。

被试者,一个年轻学生,被带到实验室。他马上被介绍給其他八个陌生的同龄人。这些人其实全都是研究院的同事。只有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是这场实验唯一的真正的实验对象。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研究者向这些年轻人出示一张卡片,上面画着一根八英寸长的线段,然后又出示了一张画有四根线段的卡片,线段的长度分别是五英寸、六英寸、八英寸及九英寸。

他们要回答的问题是:这张卡片上哪条线段的长度与另一张卡片上线段的长度相等?(这个问题很简单,它故意被设置得很简单。)

前几轮测试中大家都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很快,按照事先的安排,参与测试的研究员开始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他们坐的位置是特意安排的,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得以在被试者讲话前发言。

提问者依次收集答案,当正确答案应该是C时,参与测试的研究员会一致回答A或者B。当轮到真正的被试者时,他也会给出错误答案。

事实上,在这样的试验中,只有1/3的被试者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被别人左右。2/3的被试者则选择了大家一致认可的错误答案,放弃了他们自己的,明显可见的正确答案。

汤普森博士在学校里分享了这个实验,并且问孩子们:

“为什么在直线的长度能看出明显不同时,他还是选择B呢?”

一个女孩说:“因为他想加入‘B线段俱乐部。”

我们都曾因为想成为某个“B线段俱乐部”的一员而做过类似的事。

我们对被孤立的恐惧太强烈了,以至于我们会说出与所见事实完全不同的话。被试者知道自己说的是错的,但依然选择了错误的答案,是因为他们不想看起来“与别人不一样”。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后来使用同一模式进行的研究表明——

如果人们对自己不满意,缺乏安全感或者很看重那个集体的地位或吸引力,这些人会更加顺从集体意愿。

许多中学生因为自身生理和生活的变化而感到不安,所以对集体非常依赖。这就是导致他们十分顺从集体意志的原因。

许多父母认为,努力教育孩子成为一个道德感很强的人,他就可以抵抗集体压力。对这样良好的愿望,汤普森博士并不看好。他说: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从研究结果来看,我们总会屈从于集体生活的各种规则,屈从于“想成为集体的一部分,想和集体在一起”的需要。我知道顺从的力量非常强大。

斯图尔特·豪瑟在他对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研究中发现,只有少数青少年——仅仅4%——能够根据自己内在的良知和价值观,而非外部的集体行为,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些孩子从年幼时起就能做到尊重自己的观点,理解道德的复杂性。

这也表明有96%的孩子会经常性地屈从于同伴压力,而且很可能,在不同的社交情景中,跟着其他人一起选择B。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重点

集体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重要了,以至于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时,孩子们就很难自由思考,很难与他人共情。

集体会使得孩子们否定自己的一部分;集体会让孩子说或做出一些让家长觉得很陌生的事情。

汤普森博士分享了自己女儿的故事:

我女儿八年级时,我们买了票,打算周五去看一场精彩的体育舞蹈表演。

然而,到了周四,学校里有个女孩说周五晚上要去商场,很快所有的女孩都打算取消原先的计划(无论是很早就约好的难得的老友聚会,还是一票难求的精彩演出),改去商场了。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最终,我女儿也说她讨厌舞蹈,不打算和我们一起去看演出了。所有的女孩子都只想去商场了,而且为了能和大家一起去,她们不惜和父母发生激烈的争吵。

虽然,最终她们在商场玩得并不开心。但是,只要有集体的强大力量,她就会跟从。她想成为“周五晚上逛商场俱乐部”的一员,不管这样做会在多大程度上激怒她的父母。

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而言,汤普森博士的建议是:

如果你和孩子们打交道,你必须习惯“我们”和“他们”,“孩子”和“成人”的不同概念。

你也要了解,孩子的群体和成人之间存在些微的对立。调查表明,即使是四岁的孩子,当身处社交群体中时,就会出现与在成人身边时不同的行为表现,这种情况,到青年时期会更加严重。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你的孩子容易被“坏朋友”教坏吗?

当我们面对这些集体生活中无形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又对孩子的行为有重要影响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汤普森博士在他关于儿童社交的著作《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中提出: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避免孩子被坏孩子教坏,而是通过”为集体树立‘共同使命’的方式,帮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找到责任感,获得集体凝聚力。”

具体怎么做,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关系到儿童社交世界的等级、不同孩子在社交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一些孩子为什么爱欺负人,以及有的孩子为什么总被欺负……

今后的文章中,我们会陆续就这些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也欢迎大家分享与“儿童社交”这个主题相关的困扰与见解。

(本文摘编自《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

游戏力工作室最新推出父母养育课程,试听链接:

新书推荐:“儿童社交的爱与痛”合辑,点击下面了解更多链接进入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