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東塔名曰“鎮國塔”,為尊仰佛祖釋迦牟尼佛而建。唐鹹通六年,建5層木塔。宋天禧年間改為13層,紹興二十五年遭火災,淳熙十三年重建。寶慶三年,改建成7層磚塔。嘉熙二年,僧本洪改建為石塔,只造一層,後僧法權續建到第四層,天竺講僧天錫續建第五層和塔尖,前後共12年。塔為花崗石仿木八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築。

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塔為五層花崗石仿磚木平面八角攢尖頂樓閣式結構,底圍60米,高48.27米,是全國最高的石構空心寶塔。

塔座為須彌座。塔身轉角立倚柱,柱徑和柱高的比例粗短。柱頭出華拱二跳承撩簷枋。塔的每層開四門設四龕,塔身外均伸出平座勾欄,可供遊人繞塔憑眺。

須彌座束腰部分的佛傳圖浮雕是宋代泉州佛教著名石雕。原有40方,現存37方,輝綠石雕成,刻工精絕。其藝術水平,遠勝於塔身石雕。內容大都取材於印度佛教神話故事,但人物裝束及周圍環境佈置,已經全部漢化。

塔座四方各有七級臺階,臺階兩側欄板上也有石雕,兩邊對稱。左側持幡者當為“接引菩薩”的形象。

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塔身每層環轉空洞,每層每面鑲嵌兩幅左右並列的人物浮雕,五層共計80幅。五層寓意五乘,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種境界,而每層每面兩個人物之間必有“性類相近、響應對稱”的關係。

第一層為“人天乘”。雕的是四大天王、天龍八部、金剛力士等諸天神將。他們的道果還處於人與天之間,位置最低,只負有把守門衛、保護佛法的職責。

第二層為“聲聞乘”。雕的是曾經親耳聆聽釋迦牟尼聲教、斷盡煩惱、不再輪迴生死的阿羅漢。他們負有教化芸芸眾生、行仁施善、點化皈依佛門的任務。

第三層為“緣覺乘”。雕的是在釋迦牟尼涅槃後,憑著自己的敏利機根而覺悟得道的尊者羅漢界的尊像,如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他們已修煉並掌握了絕技、法術、秘訣,能上能下,能文能武,是可走通人間和佛界的智能賢達者。在第二、三層,有佛史記載來中國弘傳佛法最早的印度高僧竺法蘭與攝摩騰,有中國佛教五大宗派創始人法藏(華嚴宗)、玄奘(法相宗)、智樂顗(天台宗)、慧遠(淨土宗)、達摩(禪宗),以及被奉為西方東土應化聖賢的豐幹、僧伽、寒山、拾得、慧思、寶誌、布袋和尚等。

第四層為“菩薩乘”。雕的是中國佛教的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王四大菩薩,以及伽葉、阿難,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香積菩薩與妙音菩薩、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等。他們善觀世音,知疾苦,行仁施善,廣發大慈大悲之恩,普施救苦救難法術。

第五層為“佛乘”。雕的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釋迦牟尼佛,以及藥師琉璃光佛、阿彌陀佛、彌勒佛等。他們是佛教界的最高權威者,知過去,識現在,駕馭未來的三世尊佛,統轄三世一切的尊者。

鎮國塔的這種按照塔層高低,有序分佈佛像(金剛武士—和尚法師—羅漢尊者—菩薩—佛祖)的排列法體現了佛家後來嚴格的等級制度。

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東塔

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西塔

西塔名曰“仁壽塔”,為尊仰阿彌陀佛而建。五代梁貞明年間,建七級木塔,號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改名仁壽。紹興二十五年遭火災,淳熙年間改建為磚塔。紹定元年,改建為石塔,至嘉熙元年完工,先東塔十年而成

西塔象徵西方級樂世界,以塔身的八面和塔頂、塔座合為十方淨土。每一方淨土從上到下交錯安排著諸天神將、羅漢、高僧、菩薩、童子,還有對佛教發展大有貢獻的梁武帝、昭明太子,以及神話故事中的猴行者、火龍太子等浮雕像。全塔也是80尊,因表現的是“一切眾生佛性平等”的教旨,不具五乘的意義,故排列不如東塔嚴格。但就石雕藝術而言,除去須彌座束腰上的浮雕遜於東塔外,塔身的人物浮雕甚至還勝過東塔一籌。

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據說西塔第五層上,有一對梁武帝與唐三藏(玄奘)並列的的浮雕,可惜太高,無法看到。但第四層東北壁上的“猴行者”雕像,卻是斷斷不敢漏過的。“猴行者”猴頭人身,尖咀鼓腮,圓眼凹鼻,目光炯炯,項掛大念珠,上身皮毛直綴,衣袖捋在上臂肩,臂上肌肉隆起,左手執一把鬼頭大砍刀,刀把上的絛帶套在手腕上,右手屈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捻著一顆念珠,腰圍皮裙,腰帶上繫著一卷《孔雀王咒》和一隻寶葫蘆。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學者中野美代子提出,這尊猴行者就是成書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的《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由此推定“孫行者生在福建”。此說在當時曾引進不小的轟動,但這畢竟只是一種推論。也有人認為,這尊猴行者是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這當然也是一種臆測。

束腰上的浮雕有雙龍搶珠、雙獅戲球、花卉三種題材,形態多樣。

塔座四方各有三級臺階,臺階兩側欄板上有對稱石雕,題材為鳳銜瑞草。

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東西兩塔除卻外觀雄偉、結構嚴謹、石雕精湛外,在抗震性能方面也有卓越表現。東西塔建成後,經歷多次颱風、地震的考驗,至今巋然屹立,堪稱奇蹟。其中包括明萬曆三十二年十月初八泉州灣的8級大地震,震中烈度近10度。

史載:“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地震。初九夜大震,自東北向西南。是夜連震十餘次,山石海水皆動,地裂數處,郡城尤甚。開元寺東鎮國塔第一層尖石墜,第二、三層扶欄因之並碎。城內外廬舍圮,覆舟甚多。”

歸結起來,兩塔卓越的抗震性能,首先得益於“雙筒”結構和輻輳梁的設置。

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六勝塔內部

兩塔的塔室中心,均用花崗岩條石砌築起一個平面八角形的塔筒,從第一層直通塔頂。塔筒外壁和塔室內壁之間,每層每角架設一條大石樑,一頭插入塔筒外壁的轉角部位,一頭插入塔室內壁的凹角部位。大石樑兩端,出二跳丁拱承託,用以縮短跨度,提高抗剪力。

這樣的結構,從平面上看,極其類似於車輪。塔筒就是車輪的軸心,塔壁就是輪輞,八條大石樑就象八根輻條,連接車轂和輪輞,組成一個輻輳狀的套筒式的絞結體,使外圍的塔壁和室內的塔筒緊緊牽拉,相互攀抵,保證了塔身重心的聚向力,從整體上起到了加固作用。

“雙筒”結構石塔,在閩南地區極富代表性,諸如石獅市的六勝塔、姑嫂塔。

泉州西街開元寺東西塔詳細介紹,你真的瞭解它們嗎?

六勝塔

此外,兩塔塔壁堅厚達2米,採用丁順砌築法,大量使用仿木斗拱、“墩接柱”等構件,也在客觀上起到了穩固塔身,吸收、緩衝地震能量,減輕、消除地震破壞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