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成年人都在壓迫自己的孩子,卻一直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大多數成年人都在壓迫自己的孩子,卻一直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大多數成年人都在壓迫自己的孩子,卻一直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無奈的孩子們

只能為大人們委曲求全,

大人們還在一味地要求孩子

活成他們期望的樣子,

……。

大多數成年人都在壓迫自己的孩子,卻一直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你覺得在孩子心中,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話是什麼嗎?

想要找到最權威的答案,你得問孩子,而不是父母。

為此,我曾特意問過一些小朋友,得到的答案竟然出奇的一致,就像是他們商量好的一樣——

“快點!快點!!快點!!!”

在聊到這些問題時,其中一位六歲的小男孩的回答頗具代表性,讓人印象深刻——

問:平時爸爸媽媽經常對你說的話是什麼?答:催我。快點,快點。快起床了,快點換衣服,快去寫作業,……,想出去玩就快點。問:你喜歡爸爸媽媽這樣“提醒”你嗎?答:不喜歡。問:為什麼不喜歡呢?答:因為太催了,我不喜歡別人催我幹一件事,每件事我都想自己幹(做決定)。問:爸媽催你時,你有什麼感受?答:濛濛的,一種灰濛濛的感受。問:那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喜歡爸媽怎樣對你呢?答:平和的方式。問:這樣催你,提醒你不也挺好嗎?答:但我不喜歡這種方式。問:如果再遇到爸媽這樣催你,你會怎麼辦?答:可以假裝聽不見。……。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裡,我們還會發現一些出現頻率很高的“關鍵詞”——

不要看電視了、不要打遊戲了、不要玩了、……; 再這樣爸爸媽媽就生氣了給你說了多少遍了,怎麼就是不聽; 不停地講道理; ……。
大多數成年人都在壓迫自己的孩子,卻一直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事實上,暫且拋開孩子當時的具體行為不說,當這些情況發生時,很多父母並未意識到這些“奪命催”、“口頭禪”對一個孩子的殺傷力。

舉個例子,假設你單位有一位“奪命催”的領導,動不動就讓你這也快、那也快,甚至要求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還會跟你說一大堆道理,你會怎樣?

換做是我,要麼有選擇地聽,要麼辭職一走了之。

但是,孩子那時最好的選擇只能是前者。

你可能會說:我是為了孩子好呀!

但你可能忽略了一個事實——好心不見得辦的都是好事。

因為我們在語言和行動中夾雜了太多的命令、不滿、指責、大道理以及其它負面的情緒時,遮蔽了好心。

大多數成年人都在壓迫自己的孩子,卻一直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還有一次,我在醫院見到一位父親領著自己的孩子來打針。

臨打針前,孩子的小嘴終於抿不住了,淚花瞬間湧了出來,對爸爸說:“爸爸,我害怕。”

爸爸邊拉他到身邊,邊“安慰”已經開始抽泣的孩子:“你不要害怕,這有什麼可害怕的。”

……。

這就好比你正傷心難過時,旁邊的人安慰你說:你不要傷心,這有什麼可難過的。

這種缺乏情感共鳴、敷衍式的安慰,恐怕只會徹底打消孩子與你交流的慾望

大多數成年人都在壓迫自己的孩子,卻一直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類似這樣的故事罄竹難書,長此以往,它們只會導致一個結果——

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因為孩子的情感被壓抑而無法表達;孩子的節奏必須符合大人的腳步;孩子的內心必須迎合大人的想法

無奈的孩子只能為大人們委曲求全,大人還在一味地要求孩子活成他們期望的樣子。

在孩子面前,成年人因為做什麼都比孩子做得好,往往會有一種先天的心理優勢,再加上成年人是孩子天然的監護人,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必須接受我提出的一切。

但是,倘若你跟著一個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在一起,這個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你會更無法忍受。

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由此造成的衝突,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家庭與社會問題的根源也正源自這裡

似乎成年之後的人,除了只會用“說教、講道理和命令”等方式與孩子溝通之外,就別無他法了。

這完全在於我們並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認為這就算是已經盡了教育孩子的義務。

其實, “霸權教育”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會促使孩子在你面前封閉自己,與你明爭暗鬥。

哪裡有壓迫,那裡就會有反抗,人性使然。

大多數成年人都在壓迫自己的孩子,卻一直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囉嗦了這麼多,你一定會問,那到底該怎做呢?

事實上,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有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意願和動機,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這一天性,遵循以下“二十四字黃金法則”,用合適的方式正確的引導和激發孩子——

遇事之前,對方式方法要先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標準度量一下。

比如準備開飯了,孩子還在那裡專心的玩,你直接去催,而且一道緊似一道,甚至強令孩子停止遊戲上桌吃飯,顯然操之過急,火候不夠。

遇事之中,“先行商定,言行必果”

這時,你可以對孩子說:飯馬上就好了,看你玩的這麼認真,咱們再玩三分鐘,時間到了媽媽叫你,要不飯菜涼了,吃了就生病了。有的孩子可能會找出一堆理由討價還價,你可以堅持,也可以找個理由將時間延長至五分鐘,但明確告訴孩子時間一到媽媽只叫你一遍,錯過了飯點兒就沒有飯吃了。

事出之後,“冷靜應對,說明原委”

假設孩子因為玩,耽誤了吃飯時間或是完全錯過了用餐而哭鬧,你只需告訴孩子:你現在在哭,情緒不穩定,等你哭夠了,再來找媽媽,媽媽會跟你談談。當孩子冷靜之後,你就可以心平氣和但言語堅定地告訴孩子:媽媽是一個說話算話的人,你也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孩子,相信以後你會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