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在与明军的对抗中表现如何?

asd57362118


我之前在“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这个问题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军事正规化建设。我在那个回答里认为军事正规化是戚家军能够击败倭寇的根本。这个概念放到这个问题里讨论也刚好合适。战国时代的日本,最大的问题就是相比明朝,军事正规化程度不足。

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绰号都是震天响的,比如鬼石曼子,甲斐之虎,越上之龙,第六天魔王,贱岳七本枪,日本“张飞”等等,颇有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派头。就其在朝鲜与明军作战表现来看,其实大多数的大名表现一般。表现一般倒不是因为这些大名不够勇敢,武艺不高,而是日本整体军事水平就是比较低下的。日本的军队基于将军-大名-武士的采邑制度,军队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凑”出来的:家臣A凑100人,家臣B凑300人,家臣C凑500人。。。你要说有个大名有2万部队,这是不准确的。万一那个家臣叛逃了,他的军事实力立马就变了。

临阵倒戈的小早川秀秋。这家伙被日本网友以压倒性优势评为对日本改变最大的人。。。

而且这些凑出来的兵不打仗的时候分属各自的主公,打仗时才临时凑到一起,由于各个家臣实力不一样,兵力也不一样,那就没办法按照伍-两-卒-旅-师-军的制度进行编制。如果临时打乱进行编制,那么兵兵、兵将之间互不认识,指挥信号不熟悉,就没办法发挥战斗力。所以只能以各个小军阀头子为单位进行作战了。这使得日本军事正规化程度很差,因为从上到下都是军阀化的组织,自己的兵就是本钱。没错,军事正规化的反面词就是军阀化。虽然日本境内遍布的军阀有效避免了日本像朝鲜那样一烂烂一窝的情况,但是,这些军阀化军队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因为组织度太低啊。

第一次征朝鲜兵力不完全一览,可见军团之间人数差别很大,只是按地域临时编凑的

反映第四次川中岛合战时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单挑的雕像。军事正规化越低下的军队,普通士兵的士气和作战能力越差,越需要军官亲临前线带头冲锋。在朝鲜面对明军还这么玩不是找死么。。

这就是为啥朝鲜战场上日军尽量避免和明军野战。哪怕碧蹄馆战役,明军人数前前后后投入不过5000人,日本超过2万人,在被合围的情况下,也能和日本打上几个时辰,最后李如松还能全身而退。获取了胜利后日本也不敢主动出击找明军野战。至于第二次登陆朝鲜,基本上就是明军以劣势兵力压着日本打,最后把日本压缩到沿海的军事堡垒中。蔚山之战加藤清正被围的甚至差点活活饿死。还好当时明军还没有红夷大炮这样的神器,轰不塌日方修建的山城。所以打到后来就是僵持。注意,是10万不到的明军+朝鲜联军把十几万日军围在山城里。。总结一下就是日军各军团协同能力太差,导致明军能够在战略上以少打多,战术上能集中优势兵力。

日本绘制的反映明军围攻日军山城的绘画。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明军骑兵多,一个是被围的总是日军。。。

其实连辽东军严格说也离军事正规化很远了,比如李如松的往往就是依靠自己培养的精锐的家丁,带头冲锋,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不过比起从来就没正规化过的日军,还是强那么一点。

日本的军事能力低下除了封建军阀化的影响因素以外,主要是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效应决定的。日本古代几乎没有什么外来的侵略,唯一一次元朝入侵,因为台风等不利因素很快就败退了,也没给日本造成多大影响。所以日本古代的军事竞争仅限于诸侯之间的争霸,真正需要真刀真枪打的情况不多。而中国则需要面对来自蒙古,辽东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南半岛的威胁,战争烈度更高,所以中国的兵器技术迭代速度比日本快一些。比如宋代就出现能够打穿双层铠甲的神臂弓,和全身遮掩的铁浮屠,而日本同时代用的还是丸木弓,大铠这样的“玩具”。

防护极其不合理的大铠,“袖”大的像个盾牌,但不贴和手臂,格斗中很难保护肩膀和手臂,就是一骑讨作战模式的产物

与平安时代同时期的金朝铁浮屠

一直到战国时期日本才有了较明显的军事进步。大铠演变为当世具足,防护更加合理。

文笔有限,就写这样吧。。。


纸上的宣仔


首先来看碧蹄馆之战,一场平分秋色,各有胜负的战役

1593年1月27日,明军前锋和日军战国名将立花宗茂部,在砺石岭交锋,这可以被看做是碧蹄馆大战的前哨站,明军精锐骑兵3500人遭遇立花宗茂部大约600至700骑,日军寡不敌众被迫后撤,明军此战斩首百余

初战获胜,明军士气大振,认为日军战斗力不过如此,应该迅速进军,光复朝鲜王京(首尔),李如松率领副将李如柏,李如梅,张世爵,杨元等,率领两千骑兵,从坡州动身,向王京进发,中途,李如松分兵为二,杨元率领1000骑兵殿后,留在坡州和惠任岭之间的马山馆,他率领其余兵力继续向王京进发,根据明史.李如松传的记载,所谓“官军既连胜,有轻敌心。27日再进兵,朝鲜人以贼弃王京告,如松信之,将轻骑趋碧蹄馆”,从记载可以得出,李如松纵兵轻进的原因,除了在砺石岭打了胜仗之外,还有朝鲜本地人的情报,说日军可能放弃王京撤退。

没想到,此时王京的日军接到立花宗茂战败的消息,不但没有惊慌,而是倾巢而出,刚刚打了胜仗的明军骑兵侦察部队指挥官祖承训,高升等看到敌众我寡,被迫后退,只推到碧蹄馆,日军穷追不舍,此战出击的日本战国名将非常多,包括吉川广家,黑田长政,宇喜多秀家,大谷吉继,增田长盛,石田三成以及毛利元康,小早川隆景等。

在小早川隆景指挥下,日军先头部队从三个方向逼近碧蹄馆,头阵为栗屋四郎,二战为井上五郎兵卫,小早川自领本队为第三阵,先前败退的立花宗茂队,此时也返回来继续加入作战,成为日军左翼,右翼则是毛利元康和小早川秀包。

有种说法是,立花宗茂砺石岭之败,是日军的诱敌之计,但是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王京日军并不会知道李如松会轻骑兼程而来,并且如果是诱敌,那么日军主力也不应该待在王京之内,等到立花宗茂的败战消息传来,才倾巢出动,只能说明这是一场双方都没有预计到的遭遇战。

此时,李如松已经到达惠仁岭,得知自己的先头部队在碧蹄馆被围困,随后命令全军突击,直奔战场,与祖承训部合流后,碧蹄馆的明军兵力达到4500骑兵,但依旧小于日军,此时,碧蹄馆附近地形不利,稻田水塘遍布,土地泥泞。朝鲜史书《宣庙中兴志》说“贼(日军)佯北诱之,引入泥淖之中,骑不得展”。战斗在巳时正式打响,李如松下令明军先用神机箭,三眼铳,天字大将军炮等火器压制日军,日军也以铁炮(火绳枪)射击明军,随后明军骑兵上前搏斗,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明军骑兵部队对日军前锋栗屋部实施回旋攻击,迫使后者败退,第二站井上五郎兵卫部也随之后退。此时,小早川不愧是战国智将,他命令立花宗茂和小早川秀包部迂回到明军后方,自己则率领第三阵在正面阻挡明军,利用兵力优势,对明军实现包围。此时,后续的吉川广家,大谷吉继,石田三成等部日军也抵达战场,明军陷入了优势日军的重重包围。

明军此时只能殊死抵抗,根据记载,仅小早川秀包队中,就有家老横山景义阵亡,著名武士侍大将如桂左五卫门,汤浅新右卫门等阵亡,为了突破重围,李如松与手下悍将精骑数十人冲锋陷阵,在马上用弓箭射杀日军十余人后。见势不妙,命令全军突围,自己亲自殿后。

根据朝鲜《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有日军多达千人直逼李如松本人,有一名身穿金色铠甲的日军将领指挥,情势危急,李如松麾下裨将李有升拼死保护主将,手刃数名日军,最终被蜂拥而至的日军步兵(足轻)拉下战马,乱刃砍死,周围李如松亲卫80多人也战死沙场,李如松曾下马试图抢回李有升尸首,但李如梅,李如柏等策马而至,将李如松强行架上战马撤离,射术精湛的李如梅弯弓搭箭,将身穿金色铠甲的日军将领射落马下,此时,本来留在后方的副将杨元部也率领麾下1000人抵达战场,杀入日军重围,援救李如松。血战之中,副总兵孙守廉等均受伤,由于撤退仓皇,明军遗弃了不少物资,如火器,辎重,甲胄,兵器,军旗等,三门天字大将军火炮被小早川景隆和吉川广家缴获。

日军追击至惠仁岭时,后续明朝步兵大军出现,日军见明朝援军来到,情况不明,宣布撤退。这一场碧蹄馆遭遇战,宣告结束

那么双方伤亡有多少,明军两次投入兵力为5500人,《太阁记》收录的《宇喜多秀家注进状》,宣布此战击败明军数十万,斩首38000,绝对是信口开河,根据相对客观的《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明军战死264人,伤49人,死亡战马267匹。而日军投入总兵力约在2万至3万,至于死亡人数,李如松称斩首167级(包括砺石岭之战),考虑到敌众我寡且明军随后败退,肯定来不及将所有杀死的日军首级全部带走,所以死亡人数肯定还要多一些。日本史料中,称日军阵亡在100多至300人,但《松浦家世传》记载日军受伤人数达740人之多,根据冷兵器时代战争亡者与伤者比例至少在一比三的比例,我们可以推算出日军死亡在200左右,近代日本学者德富苏峰在《近代日本国民史.朝鲜役》中,估计日军伤亡上千人,应该相对接近事实。

第二场,来看明军先胜后败的第一次蔚山城之战:

稷山之战后,侵朝日军逐渐后撤,从蔚山到顺天,沿海据城而守,万历二十五年(1597)十一月,总督邢玠,经略杨镐所率明军已达4万人,明军所携火器有大将军炮1244位,火箭69745斤,大小铅子将近179万斤,各种火器如佛郎机,三眼铳等也多有装备。明军野心勃勃,准备攻击日军重要据点,由战国名将加藤清正镇守的蔚山城,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的,明军兵分三路,左路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中路是高策,右路是李芳春。左右两路将在麻贵、杨镐的带领下,从忠州附近的鸟岭进入庆尚道,沿安东、庆州走一条斜线,剑指东南蔚山。而中路军则前抵宜宁,既可以策应主攻部队,又可以防止全罗道的日军赶来赴援。他们还抽调了董正谊和一千五百名明军,与朝鲜地方部队混编,南下南原,吸引顺天小西行长的注意力。

日军在蔚山的主力,并不在蔚山城内,而是在北侧的岛山之上。岛山海拔五十米,位于蔚山山区的丘陵地带,北面被平山洞、上安洞、感校洞、伴鸥亭几处险峻之地环绕,南边与蔚山城隔太和江相望。若敌人自北攻来,欲占蔚山,必先跨越岛山。加藤清正为了防止明军袭击,早早地修建起了一座倭城。海拔五十米左右,背靠山壁,只有一条水路通往太和江,城池修建的坚固异常,本丸之外有一之丸,二之丸,共有三层,城外还有三道木栅栏和一道土墙。明军的策略是,李芳春、高策、彭友德三协兵分三路,目标是把岛山城团团围住;第二条攻击线是吴惟忠,他率领南兵前往梁山,以阻截可能赶来增援的黑田长政;第三条攻击线落在了太和江上,由卢继忠的两千兵马封锁江面,防止敌人从水路增援。

12月23日,明军抵达岛山城附近,先锋杨登山,摆赛部与日军交手,略获小胜,然后明军依靠强大的火器火力攻破了伴鸥亭等日军岛山城之外的据点,南方浙兵的统领游击茅国器、陈寅甚至一鼓作气攻入了岛山城内,但经略杨镐居然此时突然鸣金收兵,有一种说法,说杨镐一向重北兵而轻南兵,这个举动是唯恐茅,陈两员南将抢头功,当然另一种说法是攻入后,日军盘踞城墙,居高临下,用弓箭,铁炮猛烈射击,杨镐怕两将孤军深入,伤亡太大,所以宣布撤兵。

当夜,岛山城中有个名叫木村赖母的武士,自告奋勇,单骑出城,前往西生浦,向加藤清正求援。

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和朝鲜联军开始对岛山城展开第二次攻击, 日军此时已经从昨天的混乱中恢复过来,守城比昨日有了法度,再加上岛山城本来就险峻难攻,联军一时间居然奈何不了他们。连战了半日,居然连二之丸都没有突破。《朝野记闻录》里记载,说日军“贼垒甚静暇,寂无人声,城上不设女墙,环四面为长廊,守兵悉在其内。外兵若至城下,则铳丸乱发如雨。”

杨镐见强攻不下,又见岛山城缺乏水源,于是改策略为长期围困,但27日,连日阴雨,雾气弥漫,加藤清正率领500援兵,从蓝江上乘坐小船,一鼓作气突破沿岸明军围堵,进入了岛山。杨镐只能故作镇定地说说“清正定入城矣,犹槛虎而刺之也。”表现出一副局面尽在掌握的样子,其实只不过是掩饰自己指挥失误罢了。

另外,在27日当天,朝鲜军捉到了一批试图冒死出城取水的日军,根据口供,城内大多数日军武士只能喝壕沟里的血水,或者牛马牲畜的尿,连吃的都没有,只能嚼纸或者把墙壁上的土刮下来煮着吃。如不是今天下了场雨,恐怕早就全军崩溃了。但天公不作美,28日,又是一天大雨,接下来又是大风,城内的日军有了雨水接济,情况有所改善,但城外明军的士气却在凄风苦雨中下跌,攻城不下,气温骤降,明军和朝鲜军中冻死冻伤者直线上升,军马也多有冻毙。

这一对峙,就到了1598年的农历春节,日军征朝诸将中的著名智将黑田长政父子赶紧赶到西生浦,劝说这里的各路征朝诸侯大名出兵援救蔚山城,包括蜂须贺家政,加藤嘉明,胁坂安治,小西行长等凑出13000援兵,星夜前来援救。同时,困守城中的加藤清正开始与明军议和,中国和朝鲜方面的记载肯定是说清正已经坚持不下去,日方记载肯定说是清正的缓兵之计,真相究竟如何,莫衷一是。

结果就是,正月初三,杨镐以为和谈照常举行,等了一天,清正也没有出现,等来的是大批日军从西生浦杀来的坏消息。情急之下,初四一大早,明军开始攻城,期待在援军到来之前攻克岛山,杨镐亲自督战,明军在火器掩护下,以密集队形蜂拥而前,试图越过城墙,游击李化龙就因为擅自后退,被杨镐在阵前正法,游击陈愚闻和杨万金身先士卒,被日军铁炮击中多处,险些身亡,被部下抢回。惨烈的攻城战打了整整一天,两军阵亡将士的尸首在城池内外层层叠叠,不可胜数。

初五早晨,明军探马来报,大批日军从彦阳方向杀奔而至。在毛利秀元的建议下,日军分成数支分队,主攻方向是黑田长政与加藤嘉明,其他将领各自带人,作为游军在左右掠阵,杀气腾腾奔向蔚山。 与此同时,九十多条小西行长所属的战船从蓝江浩浩荡荡地向东杀来,与陆军呈左右夹击之势。 失魂落魄的杨镐把李德馨叫过来,说眼下岛山也打不下来,救兵又到了,该怎么办才好啊。李德馨的心里一激灵,感觉杨镐心理已经崩溃,是不是想跑?他赶紧劝道:“加藤清正已经到了极限,这次不干掉他,以后就再没机会了。您派一万人守住箭滩,这里地势开阔,适合大军迎击。” 杨镐摇摇头:“这两天攻城,我军都已经精疲力尽,实在是不堪再战了,准备撤围。”他特别吩咐让摆赛与杨登山两军殿后,箭滩防务转交给吴惟忠和祖承训,其他部队拔营撤军。

一声令下,众军哗然,联军开始烧毁运不走的资材与粮草,然后撤退。蓝江上的日军一看联军要跑,争先恐后地下船要来抢战利品。陆路方面,黑田长政身先士卒,听说明军要撤退,不顾江水寒冷,打马过河,直冲明军阵地,杨镐一听黑田军已经杀到阵前,吓得面色大变,恰好李德馨进来,报告说江面上又有大批日军战舰赶到。杨镐二话不说,丢下大军,带着亲信策马便往西往庆州方向逃去。

主帅既逃,明军虽然兵力占优,却军心瓦解,原本的有序撤退变成了争先恐后的溃退,大批武器辎重,盔甲旗帜,被扔得满地都是,绵延几十里,后人写到这里,不仅感叹:”谋之经年,倾海内全力,合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举朝嗟恨”看到此景,日军欣喜若狂,开始发狂一样地拼命追击,一路追杀落单的明军。加藤清正听到外面的喧哗,也率领岛山城的残兵败将们杀了出来,与追击而至的黑田长政合兵一处.....当然还要力气追击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加藤清正的部下出城冲了一阵,就开始拼命在明军遗弃的营垒里搜刮粮草食物,太饿了!

更恶劣的是,由于事出突然,杨镐的军令没有传递到吴惟忠、茅国器、卢继忠、祖承训等部署在箭滩据守的将领那里,这里的数千明军顿时被日军团团围困,又背靠蓝江,简直是背水一战,幸亏辽东军大将李芳春纠集了千余铁骑,从日军侧翼冲击了一下,才把他们大部救出。

蔚山一战,明军以优势兵力,先胜后败,死者大约在3400人,伤者也在大体同样数量,日军宣称斩首明军三万,则完全是夸大,很可能混杂了前后数次战斗所斩明军,朝鲜军,以及朝鲜百姓之首级。日军阵亡约在2000,伤病失去战斗力者则说法不一,无法统计。


晴天有时下猪


日本的战国时代,在其历史上是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大致列举一下,最强的三个当然是被称为战国三杰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其余还有,“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日本第一武士”真田信繁,“独眼龙”伊达政宗,“西国第一智将”毛利元就,“日本张飞”本多忠胜,“鬼石曼子”岛津义弘,“鬼加藤”加藤清正、小早川隆景、九鬼嘉隆、小西行长、来岛通总等,名气都很大。

不过这些名将,名头虽响,却只是在日本国内厮杀,鲜有对外战绩。很多街头小混混绰号也叫得震天响,却只会欺负百姓,那这些名将实力到底如何呢?有一场战争成为极好的试金石,这就是大明万历年间的三大征之一,万历援朝抗倭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发生时,丰臣秀吉已经削平各国,一统日本,老一辈的名将很多已不在人世,比如本能寺之变,使得织田信长、明智光秀殒命,上杉谦信早就喝酒喝死了,毛利元就早就病死,还有许多人也已衰老,不再亲自领兵。

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战国中后期涌现出来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将领参加了这场战争,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和他手下的本多忠胜等没有直接参加,其余的比如奥州独眼龙伊达政宗、筑城名家加藤清正是筑城名家、被秀吉赞为“西国无双”的立花宗茂、还有“鬼岛津”岛津义弘、“沉默的武将”上杉景胜,从秀吉处获封‘羽柴’之姓的小早川隆景等都是名将。

这场战争,也是日本正规军队对阵大明精锐,再也不是倭寇入侵那种级别的小规模战争,参战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日本更是几乎顷举国之力,那这种灭国级别的战争,日本名将们表现如何呢?

从战争整体上看,大致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592年4月-1593年7月。

这一阶段,入朝明军在4万人左右,统帅是李如松。日本投入了15万左右,以小早川隆景为主将。李如松先是智取了重镇平壤,击溃了据守平壤的名将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日军伤亡一万多人。

随后在砺石岭—碧蹄馆一线以少击多,以5500多人的先锋部队顶住了4-5万日军企图消灭明军的战略企图并得以全身而退。

明军表现出的战斗力震动了侵朝日军,使得双方达成了议和的可能并基本罢兵。从此在双方言语不通的情况下进行了两年多的议和拉锯,达成了牛头不对马嘴的和议。

和议具体内容就不说了,大致是这样,日本提出的要求杀A,明朝提出的要求是B,完全不同,精通日语的大明使者沈惟敬却一口答应了双方,丰成秀吉和万历皇帝都以为对方同意了自己的要求,实际上却是沈惟敬欺上瞒下,事情最后败露,沈惟敬被斩首,丰成秀吉发动了第二次侵朝战争。

1597年2月,日本第二次侵朝,兵力约15万,明军以麻贵为总兵官,陆续派兵7万人左右入朝作战。

第二次战争,明军打得比较辛苦,与日军各有胜负。在日军优势兵力下,明军驻守的南原、全州、金州等地都丢失,损兵折将,随后又在蔚山之战中先胜后败,丢失了蔚山。

明廷随后再次增兵,使得入朝兵力达到了11万左右,这才在人数上得以与日军对抗。

两军正在相持阶段,1598年10月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士气大挫,无心恋战。

到了11月,日军开始撤离,明军抓住此机会追击,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最后是以露梁海战一场大战结束,中朝联军在水陆联合进击,截击打算撤退的小西行长部和前来援救的立花宗茂、岛津义弘等部。

明军水师由陈璘提督,指挥邓子龙、马文焕、李舜臣等中朝将领,在海上击败日本舰队,陆地上刘綎追击不止,最终日军付出惨重伤亡后残部退回日本。

上面是整场战争对抗方面,具体到日本战国名将个人方面,大致也跟战争的走势类似。

小西行长,战国后期名将,丰臣秀吉心腹大将,被赐姓丰臣,他在第一次战争中被任命为第一军团主将,麾下的第一军团担任先锋,在平壤被李如松击败,损兵折将,除了欺负朝鲜军,对阵明军没有什么亮眼表现。第二次战争中,担任第二军团指挥官,战事之初攻城略地颇为顺利,明军转入攻势后小西行长的左路军无法独立坚持,撤退到沿海准备回国,但受到明、朝联军围攻,撤退受阻,幸亏岛津义弘连同宗义智、立花宗茂等人前去援救,在11月惨烈的露梁海战后终于得以归国。

加藤清正,初代熊本藩主,“贱岳七本枪”之一,绰号“虎加藤”,第一次战争中担任第二军团指挥官,不过并未与明军直接交战。第二次战争中担任第一军团指挥官,统帅的右路军是日军先锋,在蔚山之战中,与明军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加藤清正一度被包围在断粮的孤城中十天十夜,随时都可能兵败被杀,不过明军先胜后败,蔚山最终被毛利秀元和黑田长政解围,加藤清正侥幸得以保全性命。


岛津义弘,战国名将,九州萨摩大名,人称“鬼岛津”。第一次战争中担任第四军团指挥官,除了在碧蹄馆参与了包围李如松部明军的作战,基本没有正面与明军交手。第二次战争中,岛津义弘担任第五军团指挥官,在泗川之战中,岛津义弘人品爆发。明军董一元部发动对第五军团的进攻,开始作战顺利,晋州和泗州相继被攻克,第五军团损兵折将,大将相良丰赖和川上忠实战死,岛津义弘率残部固守,眼看就要被赶入大海,明军为了速胜,调来大将军炮等重型火器,试图炮击日军,谁知中军火药爆炸,岛津义弘乘机推进,得以反败为胜。

到日军撤退时候,岛津义弘的第五军团负责保护海上航线,掩护了小西行长等撤退,在露梁海战中损失惨重。

黑田长政,因跟随丰臣秀吉四处征伐立功成为大名,是福冈藩第一代藩主。第一次战争中担任第三军团指挥官,基本没有正面和明军作战。第二次战争中担任第三军团指挥官,从属于右路军,在与明将解生遭遇的稷山之战中被明军击败退却。重占稷山后,开始筑城防守,直到接到撤退命令。


立花宗茂,战国著名武将,被秀吉赞为“西国无双”。第一次战争时从属于小早川隆景的第六军团,小西行长平壤大败后,日军集结到王京打算与明军决战,立花宗茂也在其中。27日,立花家的侦察队在王京以北约12公里的砺石岭附近发现了明军侦察部队查大受所部,立花宗茂急于立功,率本部出击,在砺石岭被明军击败,家臣十时但马守阵亡,立花宗茂败退到小丸山后,甲胄上挂满了明军的箭支。

随后王京的日军倾巢而出,在碧蹄馆将李如松和祖承训、查大受等包围,立花宗茂再次出击,但日军绝对优势兵力之下,仍然让明军逃出了包围圈,立花家勇将十时连久也被明将李如梅一箭射死。第一次战争中,立花宗茂表现出了勇气,但并未对明军取得什么战果,反而损兵折将。

第二次战争中,立花宗茂同样活跃,在两次蔚山之战都有表现。在日军撤退时,立花宗茂连同岛津义弘等援救被包围的小西行长,参加了露梁海战,最后担任日军殿后,最后才撤回日本。


小早川隆景,名将毛利元就之子,丰臣五大老之一。第一次战争时担任第六军团指挥官,是碧蹄馆之战中的主力,但数万日军包围5500多明军仍然让其脱走,实在算不上成功。

来岛通总,日本水军名将。第一次战争中负责海上的输送,被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击败并压制。第二次战争中,在鸣梁海战中又被李舜臣击败,来岛通总与兄长的居通年阵亡,他是整场战争中唯一阵亡的大名。

其余诸将,史料记载模糊不清,自相矛盾,就不多作介绍了,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小院之观


客观来说,表现得非常不错,至少没有玷污他们自己在国内内战数十年间所积攒下来的名声。不过,看看整场战争期间,特别是明军入朝后,日军一直以来在兵力上所拥有的优势,应该说这些战国名将的战绩的一半,还是靠手下将士奋力拼杀出来的。

(宇喜多秀家)

结合自身的优势兵力,以及老到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日本战国名将们给朝鲜军,明军造成了很多麻烦。如战争初期,日本著名大名宇喜多秀家利用有利地形,和合理的兵阵部署,最终全歼朝鲜将领李溢率领的20万朝鲜重骑兵部队。

(小西行长)

在明军首次入朝时,先遣的数千辽东骑兵便中了日本大名小西行长的埋伏,再加上自身的轻敌大意,几乎全部牺牲于平壤城内。即使是在日军极度劣势的平壤战役期间,小西行长还是竭尽全力阻挡中朝联军的全力进攻,避免了平壤日军的全歼,得以逃生。

(朝鲜重骑兵)

同样,在侵朝战争期间沾满朝鲜人民鲜血的日本战将加藤清正也给明军造成过很大损失。第一场便是著名的“碧蹄馆之战”。在得知明军攻克平壤,大举进军开城后,加藤清正这个老狐狸先是屠戮当地一番后撤退,在碧蹄馆——明军必经之路上设伏,最终触犯大战。不过,幸亏明军将领李如松的沉着指挥和将士们的浴血奋战,面对优势日军,明军最终得以全身而退。

(碧蹄馆之战)

应该这么说,同期的中朝军队中的著名将领更多,特别是明军,每场胜利都是靠劣势人数取胜,这与李如松等将领的英明指挥离不开。只能说日本太小,造就了这些所谓的“枭雄”;中华太大,埋没了无数豪杰。

兵器次元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欢迎大家关注提问,提供更多的军武科普。


兵器次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壬辰倭乱的鬼子将领很一般,有的很烂。

当时的日本无论战将还是士兵,没什么了不起的。

倭寇在朝鲜始终保持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规模,国内还有10万预备队。

而大明始终不过七八万人规模而已。

要知道,倭寇当时正好是国家刚刚大体统一,平息战国混乱的鼎盛时期,战斗力是最顶峰。

而大明则是昏君万历时期,也是明朝的后期,再过不到50年就亡国了。

就这样,倭寇也没有占到大明的上风。

倭寇击溃朝鲜军队,不值得一提。当时朝鲜军队超过200年没有打仗,腐败不堪,内部混乱,高层互相倾轧,根本不能作战。

第一战,对手是平壤的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是日本战国的名将,但根本不是大明将领李如松的对手。

李如松以何谈迷惑小西行长,随后集中主力发动对平壤的强攻。

李如松通过对日军的情报,发现日军远程火力不足。

攻城中,明军以虎蹲炮与佛朗机的优势,配合大炮,一举攻克平壤。

此战中,日军对明军的佛郎机尤其是大炮非常不适应。

日本战国时期,国内基本没有大炮,也没有人会用。日本的所谓铁炮,就是火绳枪而已,同弗朗基和大炮根本不是一回事。

小西行长的日本兵被火炮杀伤很多,更颇受惊吓,溃不成军,仓皇逃出平壤。

此战,小西行长参战的1万8000人死伤超过1万,只有数千人逃出,惨败。

李如松一战攻占平壤,收复平壤以北全部地区。


第二战,碧蹄馆之战。

李如松以5000骑兵突击,在碧蹄馆遭遇4万多日军的阻击。

碧蹄馆这个地方地形很复杂,有很多山地和泥潭,是日军选择的狙击点。

此战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率领5倍日军,又精心选择了伏击点。

但在大明骑兵的冲击下,日军步兵也是一度支持不住。

日军的骑兵无论战斗力还是战马,都无法和大明骑兵相比。

但大明骑兵的优势,被复杂地形瓦解不少,尤其是马进入泥潭不能行走,骑兵被迫下马作战。双方激战一日,各损伤2000人。

虽然日军有4万人,但发现明军区区四五千援军赶到,也失去了继续围歼的勇气。

李如松见日军兵力雄厚,地形又不适合作战,暂时后撤。

此战,表面上是个平手,但日军出动这么多兵力才打了个平手,实属窝囊。

李如松随后一把火,烧掉日军在龙山的粮仓粟数十万,日军连遭重创,粮食不足,被迫放弃退到最南面的釜山。

此战后,本来已经几乎赶到鸭绿江的日军,被迫和大明议和。

双方约定日军将从釜山撤回日本!

万历皇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随后将明军撤出朝鲜。

没想到鬼子毫无信义可言,不敢不从釜山撤退,还再次出兵15万北上。

腐败的朝鲜军队抵抗不住,而紧急增援而来的明军不过3万人,兵力太少,也挡不住日军的攻势。

第三战,稷山战役。

在日军绝对优势兵力围攻下,明军仍然打了一些漂亮的防御战。

稷山战役,明军只有5000人,另外还有2000朝鲜军。

他们面对的是日本名将黑田长政 、伊达政宗,后藤基次,林道利等人的1万5000大军。

此次野战中,日军被明军火器杀伤很多,伤亡是明军的3倍。

稷山虽丢失,但日军畏惧明军的野战能力,对北上开始畏惧,出现畏惧作战心理。

随后明军和日军在蔚山一线不断鏖战,

明军水师又和复出的李舜臣联手,连续重创日本水军。尤其是露梁海战,日本水师500艘船只被歼灭300艘,损失极其惨重,已经无力支持。

此时丰臣秀吉死亡,日军无力长期在国外持久战,被迫从朝鲜撤出。

由此,日军对朝鲜的入侵完全失败。


萨沙


万历朝鲜战争,发生在明朝万历(公元1592 - 1598年)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此时的大明王朝刚经历了张剧照改革,国库充盈,但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消极怠政,朝内大臣党争不断。而朝鲜此时处于李氏王朝时期,天下承平日久,政治和军队日趋腐败。

而日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于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后,丰臣秀吉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便开始对外扩张,而朝鲜的日渐衰退,这恰好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侵略机会。

这场战争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上统一了日本,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地盘的分配不均而带来的不满,同时也是为了削弱各个诸侯的实力。决定向外侵略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国土。 1592年3月,丰臣秀吉任命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集结了九个军团共20万人,准备渡海进攻朝鲜。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丰臣秀吉便以朝鲜拒绝攻明为借口,在4月便展开了对朝鲜的入侵。

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势如破竹,仅一个月朝鲜国都便沦陷,朝鲜国王李昖被驱逐。作为当时朝鲜的宗主国,明朝立即派出辽东铁骑2000人赶往救援,由于粮草不继,军情不实,再加上指挥权不专一等问题,初战不利,随后明朝开始增援。

一个月后,在辽东集结号称四万大军,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平壤之战日军大败,而后海战又经历三次大败,闲山岛海战更是将日军61艘战船全歼,日军逼补给线被切断,于是在1953年10月,日本派小西如安与明朝使者一道去北京,与明朝议和。

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到此结束。

然而,仅仅一年多之后,丰臣秀吉依旧贼心不死,便再一次发兵侵略朝鲜。

当时有九个陆军军团共计14万人,5个水师部队共计7200人,两路发兵,兵攻朝鲜。

而所谓的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都赫赫在列,譬如加藤清正任第一军总指挥,小西行长任第二军总指挥,等等。

而此时的明朝议定再次援朝征日,调集4万军队由总督邢玠率领开赴朝鲜,而后不断增兵至7万。虽然初期战况不利,但是随着明朝的不断增兵,很快扭转了局势。

1598年8月,61岁的日本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病逝于大阪。据说,他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快把我朝鲜的15万大军撤回来!莫使他们做了海外野鬼!”

丰臣秀吉死后,日军士气因而受挫,开始准备撤退。

当然,想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朝海军,露梁海战,打得日军仓皇逃离,带来的700艘战舰,只剩下了50艘,打出了中华赫赫天威。打得野心勃勃的日本,又乖乖在日本岛上龟缩了三百年。

万历朝鲜战争,历时七年之久,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失败而结束。虽然此战处于明朝中后期,也并没有名将流传于世,那也是和中国历史上相比较的,在李广难封的国度里,率领几万人击败倭寇这样的“小事”,名声不显倒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那些所谓的日军名将们还是给明军造成了不少麻烦,前后七年战斗,才赢得胜利。

以上


木剑温不胜


问题问的应该是丰成秀吉侵略朝鲜吧,这次战争起因是丰成秀吉统一日本后,想要建立亚洲日本帝国,平息日本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而发动的,最初他是想派兵借道朝鲜攻打大明,朝鲜国王拒绝后,次年近16万人分九个军团侵略朝鲜,不到半年朝鲜八道皆失,朝鲜国王向宗主国大明求援。

初期明军度过鸭绿江后,明军总兵祖承训率三千多部队长途奔袭进攻平壤,在不熟悉地形,和遭遇大雨,与上万日军交战,明军率领的朝鲜军队一交战就溃逃,明军寡不敌众导致军队溃败。随后明军增援赶到但仍然只有7万多人,数量远不及日本,另外明军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是粮草不足,因此和日军战斗时多互有胜负,日本的将领,和明军对抗充分发挥了自己人多,地形熟的优势,以多打少,暗算偷袭,最初明军伤亡惨重。

随后1592年底,明军总兵李如松率4万部队增援朝鲜,与小西行长在平壤城开战,小西行长不敌攻城部队弃城而逃,明军伤亡七百多人,日军损失过万。小西行长在城外被李如松3000部队伏击,但是后来日将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率两万先锋军增援,近三万日军包围了李如松。两军交战6小时后,明军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军增援,日军撤退。

后来日军粮仓被李如松烧毁,日军断粮,朝鲜水师屡战屡胜切断日本补给,丰成秀吉请求议和,另外明军也不愿继续拖延战争接受了议和,但是双方使臣不通语言,互相欺上瞒下,丰成秀吉输的不服,第二年又一次发展对朝侵略,日本兵力14万,大明斩首了一心求和的将领,神宗派军八万增援朝鲜,最初明朝联军6000人驻守南原,数日被日攻破,明军进攻星州谷城,日将毛利秀元部队因伤亡惨重随援军败走,日军在和大明作战中,机动很快,援兵驰援迅速。之后大明再次增兵,兵力达到11万,后来日本海战再次败于朝鲜,日军再次断了补给,日本撤军7万人,仅留6万人防守,再此期间日军偷袭屡屡得胜。随后丰成秀吉死了的消息传到朝鲜,日军开始撤退。

在整场战争中,明军和日军互有胜负,然日军兵力长为明军两倍,作战多以守城,偷袭为主,也证明日本战国名将旧历战争懂得扬长避短,日军增援移动优势远胜明军。但正面作战不敌明军。大明部队在两次战争中,共计出兵13万死伤3万于人,日本出兵30万人,死伤14万人。


玄坤


打的非常不错,在指挥上,战术上对明军将领大都有明显优势。

只是当时日军战斗力不足,多次出现战术上成功埋伏明军,结果被明军以少打多,硬生生从包围圈打出去甚至把日军反向打垮的。

日军当时在单兵火器上已经优于明军。但是在火炮,骑兵上则差距太大。


方士的知识乐园


不得不说,加藤,岛津等日本战国名将都曾在守城战中大败过明军。而小西,黑田也被明军击败过,双方互有胜败,明军几次败仗更吃亏些,因为都是败在将要获胜的时候而且送给人头有些多

总得来说野战明军更占优势,守城日军也很顽强,日军因为野战和后勤的劣势被打到沿海几个城堡死守,但明军怎么也啃不下,最后丰臣秀吉挂了,日军跑路,岛津那路被拦住打死了万多人,其它几路都跑回去了

这场战争,明朝和丰臣都是双输,渔翁得利的是努尔哈赤和德川家康


Leo9045


每次遇到这样类似的问题,清杂全部失去了平时咄咄逼人的气焰,集体失声。因为你满清落魄到被小日本吊起来打。记住了,决定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以及人民社会地位的高低不是看你的领土面积的,否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不是美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