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徵傳》

觀古人言行,可以修己心,走進歷史,探索鐫刻在歲月洪流中屬於紹興的記憶。我們決定去范蠡祠和紹興博物館看看。

【信步范蠡祠】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照壁上撰刻的四個鎏金大字“中華商祖”

我們遠遠地就已經看見了“中華商祖”這四個碩大無比的字。天氣還是有點冷,全副武裝的兩三行人騎著電瓶車從照壁前一下竄了過去。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走近看看~

陶朱公范蠡,是浙江商人的遠祖

,如果他出生在今天,那麼他肯定是一個時政報、財經報和軍事報都會爭相約見採訪的跨界全能成功人士。

范蠡與紹興的淵源頗深,紹興又名“蠡城”,舊時的紹興城就是范蠡親手設計並率眾建成的。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范蠡祠正門

紹興舊有范蠡祠廟

多處,現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座范蠡祠,重建於2007年。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東西配殿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正對大殿的戲臺

祠內的佈局讓我恍惚間以為自己回到了平王江邊的舜王廟,東西小樓、戲臺、正殿,可能天下祠廟都是一個樣吧,范蠡祠的整體佈局真的與舜王廟有著七八分的相似。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天官賜福

戲臺正對的大殿上畫著天官賜福的畫像,銅錢元寶,童子繞膝。

戲臺兩側“出將”、“入相”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出將”就是戲劇舞臺上的“上場門”,“入相”則是“下場門”,借用“將”、“相”,有美好祝願的寓意在其中。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大殿中端坐的范蠡像

范蠡塑像置於殿中,睿智煥發,慈眉善目。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供桌上與時俱進的供品

供品是蘇打餅乾,也不知道範蠡吃不吃得慣。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篆書:越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長著青苔的石獅子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出門,照壁上雕印的《重建範大夫祠碑記》

在我們瀏覽《重建範大夫祠碑記》之時,“越王句踐”突然撞入我們眼簾,開始,我們認為書寫碑記的匠人過於粗笨,竟然連 “勾”都寫錯了。百度後,我們才發現“勾踐”確實有兩種寫法,學習了~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從商從政,成績斐然。陶朱公的成就顯然是讓無數世人望其項背,拍馬莫及的。人無完人,世上鮮有陶朱公,我們不必奢望事事都能做得完滿,不忘初心,在一個行業腳踏實地,穩步向前便好。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培新小學

【參觀紹興博物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紹興博物館前的薪道與青銅劍

走近紹興博物館,最先佔據我們視線的是這組莊嚴肅穆的青銅雕塑。縱向長40米的青銅薪道,長12.8米,重8噸的青銅劍抽象雕像,整組雕塑寓意膽劍、臥薪,奮發圖強。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走進大門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大廳一覽

大廳正中央,盆栽圍繞著一座等比放大的伎樂銅屋。1982年3月,伎樂銅屋在紹興市坡塘獅龕子山306號墓中出土,真正的伎樂銅屋現被收置於浙江博物館之中。

高聳的屋頂似束髮之帶,紹興博物館的主展館整體造型設計就是取自伎樂銅屋的外觀建設。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先越展區

根據紹興歷史上建置的變更,紹興博物館劃分了“先越、越國、會稽郡、越州、紹興府、近代紹興”六大部分。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現在看來簡陋無比的先越工具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陶大口盆、陶壺、石鉞、夾砂紅陶魚鰭形足鼎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拔劍的青銅越王像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各色紋路的陶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戰國時期編鐘編磬樂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上蔣2、3號墓出土文物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青銅劍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湊近看看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這兩把青銅劍的名字很有趣:“越王不光”

青銅劍的劍身一邊刻有"越王越王",另一邊有"不光不光"字樣,後世簡稱“越王不光”劍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龍窯:陶瓷窯爐形制

形如龍身,依山而造。形制之中,有人打水,有人雕刻,有人塑形,千百年前龍窯制瓷的畫卷,不用想象,就這樣完整的呈現在了我的眼前。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青銅製品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屋模

青釉瓷的各色屋模與水井模,小巧古拙,憨態可掬。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五管瓶

五管瓶俗稱五端壺,是在墓葬中作為“穀倉”意涵的明器(即冥器),含意為“五穀豐登”。在紹興,方言“五管”諧音“五子”,因此五管瓶還有五子登科之意。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造瓷圖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青釉瓷形器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南齊維衛佛石像

這尊南齊維衛佛石像比新昌大佛寺內的彌勒洞窟造像還要早28年成像,可以說是江南最古老的佛像之一。石佛肩膀寬厚,軀體豐腴,儀容端莊,神態和悅,算得上是紹興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地下還有一層,下去看看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紹興建城形制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紹興城沙盤

沙盤前方有一排紹興特色景點的按鈕,後方是一個大投影儀,只要將手按在按鈕上停留幾秒,投影便會播放該景點的宣傳介紹片,沙盤上也會相應地亮燈標誌位置。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全屏投影

跟著全屏投影,我們劃開水道,跟著搖晃的烏篷船,縱覽了一遍紹興的山水。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陶俑:上朝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近代紹興的才子名士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近代紹興的才子名士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 博物館外騎腳踏車玩耍的小孩子

一個個展館慢慢逛過去,等我們走出博物館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了。博物館外面哪裡都是家長帶出來放風的孩子們。

訪古懷舊,屬於紹興人的“文藝復興”——從范蠡祠到紹興博物館

覽古至今,仰望先哲,歷史的車輪傾軋而過,一切前因皆化為虛無,但是總有一些東西留存,或是一盞破碎了的茶杯,或是一句說過千萬遍的誓言,或是一種鐫刻在石碑上的精神……它們會淌過萬年不變的歲月河流,將過往一點點剝落給你看。

首發:遇見紹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