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海军的潜艇有什么样的表现?

司马长史


我想说,其实日本的潜艇部队是很不错的,军官和水兵都训练有素、业务精通,一些型号潜艇质量也还可以,也许正是因为有良好的基础,所以即使在白痴上级的折腾下,日本潜艇仍然可以靠个人能力取得几个很不错的战绩。

众所周知,潜艇最大的优势是隐蔽性,日本人也许就根据这个优势,把潜艇定位成了“刺客”的角色,荆轲刺秦王、要离刺庆忌……,再加上武士道的变态思想,潜艇部队就成了用来对敌人主力舰进行斩首的敢死队。

至于潜艇最适合干的破交,这不是游击队偷偷摸摸打黑枪吗,我大和武士才不要干这种杂贺党的脏活!于是才有了攻击运输船最多只能用一枚鱼雷的奇葩规定。

于是日本潜艇就不得不前仆后继地去和拥有强大反潜力量保护的美军主力舰撕逼。而浩瀚的太平洋又决定了腿短的潜艇很难发现适合攻击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潜艇还真的能完成几次斩首,反过来说明其战斗力还真不错。

头号刺客——一箭三雕的伊19

伊19号艇长木梨鹰一少佐

1942年9月15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东南方潜航寻敌的伊19号潜艇通过声呐发现了美国海军黄蜂号航母编队。艇长木梨鹰一少佐指挥伊19号穿过护航舰艇,悄悄地摸到了距离黄蜂号不到900米的阵位上。

被爆炸和大火浓烟包围的黄蜂号,这是日本潜艇击沉的第二艘航空母舰

下午14点44分,伊19号齐射6枚95式氧气鱼雷,其中3枚鱼雷立即击中了黄蜂号的右舷,并且引爆了舰上的燃油库和弹药库!飞行甲板和机库顿时变成一片火海。爆炸还摧毁了黄蜂号的消防系统,切断了舰上的通信电路。这使得损管人员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灭火工作。15点20分,无法挽救的黄蜂号被迫弃船,随后被护航的美军驱逐舰用鱼雷击沉。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是服役不久的新舰,结果出师未捷就被迫返厂大修

另外3枚脱靶的鱼雷穿过了美军舰队中央的空旷水域,直奔另一侧的护航舰艇而去。下午14点52分,一枚鱼雷击中了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它的左舷1号炮塔位置撕开了一个32英尺长18英尺宽的大洞!严重受损的北卡罗来纳号不得不中止护航任务,返航进行维修。

运气极背的奥布莱恩号驱逐舰中雷爆炸的瞬间,远处是燃烧中的黄蜂号



14点54分,美军驱逐舰奥布莱恩号发现了一枚脱靶的鱼雷。该舰立刻进行急转向,试图避开这枚鱼雷。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进行急转向的过程中,奥布莱恩号的舰首却撞上了另外一枚鱼雷!尽管奥布莱恩号并没有当场沉没,但是它的舰首结构已经严重受损。数日后,当奥布莱恩试图返回后方进行维修的时候,舰首突然断裂,美国人只得弃船。

二号刺客——捡漏的伊168号

1942年6月5日,参加中途岛之战的伊168号潜艇突然接到紧急命令:“一艘美国航母受到我海军航空部队的攻击后严重受损,目前正在中途岛东北150海里处缓慢移动,伊-168立即追击该航母,务必将其击沉。”

伊168号艇长田边弥八少佐


这艘受伤的航母正是约克城号,该舰在中途岛战役中被日军舰载机炸伤,动力系统受损,严重侧倾,不得不在7艘驱逐舰的护卫下退出战斗缓缓向珍珠港返航。

严重倾斜的约克城号


6月6日凌晨1时10分,伊-168号在1.5万米的距离上用望远镜发现并锁定了约克城及其周围护航的舰只。田边少佐命令下潜到30米,开始了听音潜航(根据驱逐舰的声纳波来潜航)。单单凭借美国驱逐舰的声纳波引导,伊168潜航了近5个小时,才慢慢接近了“约克城”号。

约克城号完全沉没前的一刹那

为了避免发起攻击后遭到美国驱逐舰的围殴,田边艇长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穿越驱逐舰群的底部,并且从左舷横穿航母的底部,在航母的右舷上浮。”10时05分,伊-168潜航到距离约克城号右舷900米处发起鱼雷攻击。先是发射了两枚鱼雷,两秒后又发射了两枚鱼雷。

正在沉没的汉曼号驱逐舰

有两枚鱼雷击中了约克城号,一枚鱼雷击中了给约克城护航的汉曼号驱逐舰。汉曼号上的深水炸弹发生了剧烈的殉爆,该舰在中部断为两截,2分钟后就沉入冰冷的海底。约克城号则直到第二天早上6时才完全沉没。



伊168号随后遭到了其他美国驱逐舰的疯狂追杀,据日本人估计,美国人至少投下了60颗深水炸弹!田边弥八使出浑身解数,直到下午14时才彻底摆脱。

三号刺客——单挑获胜的伊58号

伊58号潜艇

1945年7月28日,刚刚完成运送原子弹任务的“印地安纳波利斯”重巡洋舰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赶奔莱特湾。当时为中等海情,能见度良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以17节速度航行。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

7月30日上午,在距离军舰不远处,一艘日本潜艇悄悄伸出了潜望镜,这正是日本伊58号潜艇——形单影只的“印地安纳波利斯”号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日军的极好目标。

桥本以行少佐

00:15,伊58号艇长桥本以行一声令下,伊-58射出了两枚95式氧气鱼雷。由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此时一直保持着17节的经济航速,也并未采取之字形前进,鱼雷准确命中右舷,伴随着两声巨响,“印地安纳波利斯”号上火光熊熊,剧烈的爆炸中金属碎片四溅。12分钟后,该舰翻覆并沉没,成为最后一艘被日本潜艇击沉的大型军舰,也是唯一一艘被日本潜艇击沉的重巡洋舰。


被发现后得到抢救的遇难船员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沉没被称为美国海军史上最可怕的海上灾难。当时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上载有1197名船员,约有400人在最初的袭击中阵亡。剩余的逃生者在海上漂流了五天时间,超过一半的人被鲨鱼吞食或死于严重脱水,最终只有316人活了下来。

此外日本潜艇还有几个比较出彩的,例如击伤萨拉托加号航母、击沉朱诺号轻巡洋舰的伊26号,击沉15艘商船、99359吨的伊27号(说明日本潜艇真能用于破交的话会给美国人造成很大损失),等等。


海军史研究会员


说起日本二战的潜艇战,真可谓是战术错误下的悲剧!



众所周知(我擦哦,我居然用这个词)!二战中著名的潜艇战是德国海军统帅邓尼茨提出的“狼群战术”。


就是一艘潜艇发现目标后,召集其他潜艇过来支援,主要的攻击目标是:盟军海上运输线。

用隐蔽的方法,群狼的战术,瞬间消灭没有抵抗之力的盟军运输队。


战后证明,这是很成功的潜艇战术,要不是密码被缴获,盟军损失无法估计!

但是日军就比较奇葩了!日本海军比德国强大很多,因此他们的潜艇也像战列舰一样勇猛,往往用潜艇取攻击全副武装的战舰!当然战果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击沉了“大黄蜂”号航母,

乱军丛中摸到约克城号航母,一艘护航航母和其他一些驱逐舰,其他潜艇都被美国驱逐舰打翻在海里。


有人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共损失潜艇130艘(不包括投降的),在其在列总数的67.7%。按其年度损失数为:1941年3艘,1942年18艘,1943年23艘,1944年57艘,1945年29艘。”这不是找死吗?

当然,日本在太平洋上也没有什么运输舰队可以打,就只能干这些活儿了,小有战果成果,却成了美国反潜舰的靶子,损失巨大。

日本潜艇在这种情况下,反倒发展出了新的任务:跑运输!

建造当中的马路油运输潜艇。

当然,日本人脑洞还是很大的,有把飞机装到潜艇上,当潜水航母的。。。

最后不行了,还用袖珍潜艇搞自杀


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可能这也是欧洲战场跟太平洋战场的区别所致,但也是潜艇运用的失误。


知识就是力量啊


先开个玩笑,潜艇因为动能有限,空间狭小,日本人四肢短小的外型特征,真的很适合当潜艇兵。

二战时期,潜艇唯一的防护就是隐蔽性,一旦被盯上,如果没有水面舰只的保护,就必死无疑。

此时,即便是名声赫赫的德国“Untersee-boot”,由于技术限制,主要活动也只是在隐蔽中,侦查和偷袭运输船只、破坏海上交通线。伏击盟军舰队就显得比较费劲了,而潜艇猎杀潜艇这种情形则更少见(也有,比如U-864被击沉的战役),只不过是被后来的电影放大了。

再看日本,从客观角度来说,二战时日本海军实力的确还是可以的,跟美国较量起来还曾一度占了上风,潜艇的配置自然也不差。像“伊”系列潜艇,水面速度、续航能力都相当突出,使用的95氧气鱼雷有51节的高速和10000米以上的射程,还有400公斤的战斗部。

比如,下图的伊19号潜艇,1942年9月,一次齐射击沉2艘美国军舰——黄蜂号和北卡罗莱纳号,成了日本潜艇战的登峰造极之作。而且,日本潜艇种类繁多。在战争后期,日本海军还制造了一些仅2名军人操控的袖珍潜艇,专门用来偷袭盟军,必要时发起水下“万岁冲锋”(自杀式袭击)与对方“同归于尽”。这种“玉碎”式的潜艇,名字叫的挺响亮——“海龙”。

然而,总的来看,二战中,日本潜艇虽然量大,种类多,战绩却有点拿不出手。

从1941年开始,共击沉了9艘大型敌舰,1943年和1945年各击沉过1艘美国潜艇。

还有一些其他的登陆舰、油船、鱼雷艇等辅助船只,其中包括一艘木制纵帆船,对,就是帆船。

共击沉147艘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商船,总吨位776000吨(另有数据是184艘商船、90.7万吨)大约当于德国潜艇1942年内1个月的战绩。

不过,很多情况下,这些战绩的结果是“同归于尽”。

比如,1942年,日军派出三艘潜艇长途跋涉,潜入悉尼港,击沉了一艘澳大利亚军舰,造成二十一人死亡。

虽然勉强完成了作战任务,但这个行动性价比极低——两艘日本潜艇受损,艇上的士兵把潜艇凿沉后玉碎(自杀)。第三艘逃脱,现在都没找到,被列为了二战未解之谜系列,为诸多地摊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想象空间。

除了后期日本战争潜力所限,影响了潜艇配置,和日本战损管理的缺陷外,更多的因素在于日本对潜艇作战功能的定位不明确,战术出现失误。

从太平洋战争开始阶段,日本潜艇多用来护航,袭击对方船舰,而对于破坏敌方的补给线的重视程度一直不足;反观德国的Untersee-boot,主要任务就是破坏海上交通线,伏击盟军补给船舰,这样才能有效的破坏对方持续作战的能力。

比如,第一次所罗门海战,日本舰队将美军主力舰队打残。这时候,又发现给瓜岛输送物资的美军运输船也到了嘴边。然而,日本方面担心再战会损失更多的船舰,竟然让他们在眼皮子底下直接开过去了。如果此时这批运输舰被日方潜艇伏击,那么瓜岛的美军会在饥饿和伤病的困扰下丧失作战能力,后续激烈的瓜岛争夺战可能会被改写了。

而且,大家都知道,美国拥有无穷的战争潜力, 战损管理也非常高效。因此,多数情况下,被日方潜艇击中的美军船舰会很快被修复,拉出来接着打;而日方潜艇往往会付出“全员玉碎”的代价。这个作战性价比,实在是低。

总体看,整个战争中,日军潜艇部队在美军强大的海空反潜力量面前损失惨重。像伊19大破美军舰队类似的战例,只是昙花一现。除了几次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战役以外,多数情况下,只起到了骚扰敌军的作用,对于海上交通线的破坏也极为有限,效果比德国的狼群战术差远了。

此外,二战时期的日本潜艇可以称得上是个“大毒窝”,除了飞行员,潜艇官兵也在疯狂“嗑药”。而且,这药还是上级作为“精神武器”配发的。

(以冰毒的主要成分的甲基苯丙胺药片很受日军飞行员和潜艇兵的青睐)

日本军部意识到,单纯用军国主义思想对士兵进行循环洗脑,让官兵们发自内心的去“玉碎”还是不可靠,得下点药做保障。首选就是苯丙胺类药物,它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短时间内充满了力量。药劲发挥作用后,分分钟感觉自己是超人,不饿、不累、精神好,上级领导说什么都觉得特别有道理,让干啥就干啥,对死亡也没了恐惧感。因此,这么来看,日军疯狂的“玉碎”,可能不单单是武士道精神在起作用.......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无图,文字]咱们来翻翻资料,然后仔细分析一下。首先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二战中日本海军马鹿,比如:打着伞的大姐姐-大和号战列舰啊,三联460主炮,口径即是正义,射程就是真理(手动狗头,企业号:什么?你再说一遍?舰载机教你做船)还有幸运之船雪亲王(当然是坑队友啦)。提起水面舰艇,这里面的梗简直不要太多,但是真的很少有人注意到日本还有潜艇部队。

先说说背景吧,抛开《华盛顿海军条约》谈舰队历史都是耍流氓。

那这个条约写的是什么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10:10:6:3.5:3.5。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

注意这个主力舰总吨位比例,这个框架下,日本海军马鹿们是大概率锤不爆美海军的狗头的,那么小概率是什么呢,我在之前的日本驱逐舰阳炎级的文章中提到过,阳炎级驱逐舰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在条约框架内,开战时消耗美军舰队,然后主力舰队寻求决战。那么小概率就是这个先消耗,平衡主力舰实力,再进行规模相当的海战。这样,有可能打的赢。

现在,大背景介绍完了。进入正题。日本的潜艇部队的意图和驱逐舰如出一辙,大量雷击战消耗美军的舰船,还要再加上一条,就是袭扰运输船,截断补给线(主业还是伺机击毁敌水面主力船只)。所以它,这只潜艇部队开始的战略意图就决定了它的命运,一个隐藏在海水下的杀手(事实上这个杀手很话痨...根据美军声呐兵说,日本潜艇追求大功率,水下声呐探测吵得一批),竟然要跟团参与主力舰队的决战!甚至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魔改(好奇的同学可以百度“伊400型”以后有空我也会发文章介绍的)简直是花里的不能再花里胡哨(伊势级坐好,我还没说到水面舰艇魔改)不得不说,岛国海军马鹿奇葩的脑回路.....

那这只潜艇部队强嘛?强,看吨位,是真的强。二战期间,排水量超过3000吨以上的潜艇全世界仅有56艘,日本人占了52艘(包括3艘排水量5000吨的世界之最)。日本有65艘航程超过2万英里的远洋潜艇(巡航速度10节),盟军一艘没有。而且作战范围也不止太平洋,只不过日美重大冲突是在太平洋而已,除负责日本周边近海防御及侦察和预警的值班潜艇外,大部分潜艇基本都在进行远洋作战。在北起白令海和阿留申群岛、东至美国西海岸、南到澳大利亚沿海、西至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攻击袭扰盟军舰队与运输船队,1942年至1943年是日本海军潜艇的活跃高峰,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大量猎杀盟军战舰和运输船,取得了骄人战绩。


我们来看看这些战绩:

黄蜂号航空母舰在1942年9月15日被伊-19号潜艇击沉于瓜岛海域。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在1942年6月7日被伊-168号潜艇击沉于中途岛海域。

利斯康湾号护航航母在1943年11月24日被伊-175号潜艇击沉于吉尔伯特群岛海域。

朱诺号轻巡洋舰在1942年11月13日被伊-26号潜艇击沉于瓜岛海域。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在1945年7月30日被伊-58号潜艇击沉于菲律宾海域。

柯维纳号潜艇在1943年11月17日被伊-176号潜艇击沉于特鲁克岛海域。

奥拜恩号驱逐舰在1942年9月15日被伊-19号潜艇击沉于瓜岛海域。

哈曼号护卫驱逐舰在1942年6月7日被伊-168号潜艇击沉于中途岛海域。

昂德希尔号护卫驱逐舰在1945年7月24日被伊-53号潜艇击沉于冲绳海域。

击沉147艘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商船,总吨位776000吨(另有数据是184艘商船、90.7万吨)

看起来还可以......没错,事实上真的只是看起来。同为轴心国法西斯,我们来横向对比德国(有点欺负人了,毕竟德国潜艇还有大名鼎鼎的狼群战术,更有U型潜艇)既然小声bibi到了德国U型潜艇,就带一句U型战绩作为对比:U型潜艇曾在一个月创下击沉118艘盟军船只,共计击沉743321吨级的战绩记录。对比结果明了。

对比战绩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日本的潜艇部队的思路不像英德潜艇部队那样,以水下伏击商船,运输船,补给舰队,切断补给线,为舰队反潜,作为主要目标。大量的潜艇被用作与主力部队决战,可以说从一开始的战略目标上就错了,也可能是当时日本实际情况只能允许这样做,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从我们后来人说前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部署确实是一个错误。从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战绩表现算得上没有作为,与自身实力不符。

回答结束,各位觉得我的回答还可以,请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喜欢这样的回答,对历史,军舰,装备感兴趣可以点点关注。如有错误请在下方评论区指出,或者有不同意见也请在评论区讨论。理性讨论,学习知识。谢谢大家。


谢三哥不说谢


日本没搞懂潜艇到底怎么玩的...

正常人对于潜艇的玩法都是偷偷的游荡,抓人家运输舰或者商船。这种打法在一战时候的德国人玩的贼溜,所谓破坏海上交通线(破交战)才是潜艇最正确的用法。

到二战时期,美国潜艇也把日本的海上补给线虐的死去活来。


而日本人虽然在某方面很严谨,但一根筋。他们就是对于潜艇的思路放在海上对决...所以取得的成果都是在协同舰队作战时,比如击沉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补刀)。

所以...你要说日本潜艇有啥表现的话...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人运输船被美国人打的不敢开之后,用潜艇运物资算不算?这应该是日本二战对潜艇最成功的一种运用


疯狗的轻武


1.每个国家海军部队定义是不同的,二战前日本海军以美国为假想敌,试图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框架下以美国海军7成兵力战胜美国海军2作为舰队主力决战兵器bb在cv还未展现其攻击能力的英意塔兰托之战前,仍是国家的擎天柱!3对于日本海军来说无论是舰队驱逐舰潜艇以及96重型轰炸机都是配套的龙套,存在的意义就是攻击美军bb以及大型舰艇,从未试图破交!4因此日本海军潜艇部队常常发扬有去无回的攻击,攻击美军大批护卫力量保护下主力舰损失很大


游龙楚昭南


基本就是打酱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