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有能力修長城了,為什麼不把重要城池的城牆修到50米甚至100米高呢?

河北老王Zippo


咱們今天看來,古代修長城,實在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長城的體量太龐大,把它修築起來,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也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修起來以後,在戰場上所起的防禦作用十分有限。歷史上,幾乎就沒有依靠長城抵擋住北方遊牧民族進攻的記載。

如果換一種思維,古代把修長城所用的人力物力,花在一些重要軍鎮的城牆的修護上,把城牆修得高一點,堅固一點。就算把全國重要軍鎮都進行了全面維修,花費的人力物力,肯定也沒有修長城的多。這樣划算的事,古人為什麼不選擇呢?

(古代修長城)

要討論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先要回到現場,首先要搞清楚,長城是怎麼來的。

長城最早是戰國時期,位於北方的秦、趙、燕三個國家,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而修建的。當時這些國家之所以選擇修長城,而不是直接派軍隊和匈奴人作戰,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兵力分散,造成國內空虛,給其它國家進攻的機會。唯一著力與匈奴人打過仗的只有趙國,而趙國卻因為用兵太多,把自己拖垮。

不過,秦、趙、燕三國雖然都在修長城,但是規模都很小。而且更多的是修烽火臺,起到報信的作用。等匈奴打下來的時候,再集結大軍前往抵禦。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才大規模地修建補綴。不過那時候,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顯然已經不再是起報信和防禦的作用。而是有兩個想法:一是把長城修成一座圍牆,把自己龐大的國土圍起來。這也是一種突然富起來的暴發戶,常有的那種做法。二是秦始皇想以長城作為基地,向北面拓展,把北面的大片土地,也納入秦朝的範圍。

(秦始皇像)

有人可能會忽略這一點。其實,我們只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30萬大軍修長城,派50萬大軍打百越就明白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他絕對是要擴充地盤的。南邊百越土地蠻荒,又那麼不好打,他打了10年都還沒有拿下來。但是他依然堅持不斷地進攻。為什麼在北邊,他偏偏要修個長城來守呢?再說了,他還多次派蒙恬打擊匈奴,“卻地七百里”,有必要守嗎?

所以,秦始皇修建長城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防守,而是為了進一步進攻。

除了秦始皇幹過這件事,後世就只有朱棣重新修過長城。其他朝代都因為修長城用處不大,並非太勞民傷財,所以放棄。

朱棣為什麼要修呢?朱棣修長城,首先是因為朱棣把首都遷到了北京。北京在之前,一直主要是少數民族控制的地方,危險係數非常大。而且長城離北京城很近,修長城,其實就相當於修北京城的圍牆。其次,朱棣是奪取了他侄兒的皇位登基的,他特別想要獲得巨大的“事功”,用以證明他的了不起。所以,修長城,顯然就是一個張揚“事功”的表現。再次,和秦始皇想要以長城為基地,向北發展的目的一樣。

(朱棣畫像)

綜合起來,秦始皇和朱棣之所以要修長城,而不是加固國內重要軍鎮的城牆。有以下一些目的:

其一,彰顯“事功”的目的。通過修長城,彰顯自己所取得的文治武功。這和西方皇帝打勝以後,修凱旋門是同一個道理。如果加固重要軍鎮的圍牆,不但不能夠彰顯“事功”,還顯得在露怯。中原國家的皇帝,怎麼能露怯呢?

其二,軍事基地的需要。前面我們已經講了,長城不只是防守,更重要的是,要把長城作為一個向北發動攻擊的基地。國內的其它軍鎮,顯然沒有這種“基地”的作用。

其三,家大業大的思想。在國境線上修一座圍牆,這是古代皇帝家天下的思想最集中的體現。一般老百姓修一座小院子,皇帝的院子是全中國。要是加固軍鎮的圍牆,怎麼能體現這種意識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理論上講,城池的城牆修的寬大高聳,的確可以起到更好的防禦效果。

明朝的寧遠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為什麼呢?因為在明朝以前,城池的結構主要以夯土為主,從明朝開始,城池全部都改為磚砌結構,並且在朱元璋“高築牆”理念推動下,明朝的造城運動達到了歷朝歷代的頂峰,城牆的高度和寬度也不斷攀升,超越歷代。我們現今看到的長城,其實基本都是明長城。

而寧遠城的加築背景是在火炮已經大量運用於戰爭,並且寧遠處於明清交戰的前線的前提下,但是寧遠城的城牆也沒有加高到50米甚至100米。寧遠城的城牆高8.5米,基寬6.8米,頂寬4.5米。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明朝直至滅亡,清軍也沒能攻破這座城池,努爾哈赤甚至還折在了這裡。

這其實說明了一點,戰略運用得當,一樣可以防禦敵人,至於城池的高度,夠用就行,並不一定修的越高越好,因為還需要考慮到下面幾個因素:

1、建築的承重和材料強度。按照現代的建築材料強度,磚混結構的高度也不能超過24米。而古代城池屬於實心結構,修建高度50米甚至100米的牆體,必然導致結構自重超出承受範圍,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大寬度,但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得不償失(8米就能擋住敵人進攻,為何要修100米),更嚴重的問題是無法抵擋自然侵蝕(下雨、地震等)。

2、成本。古代築城的成本耗費極大,比如宋朝修建興化軍新城,城高一丈八尺(大概5米多高),用磚多達67萬塊,想象一下,全部改用磚砌的明朝,修一座城得花費多少?《明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1358年,在朱元璋在稱帝之前,曾命鄧愈修建江淮城牆,朱元璋曾問百姓:“鄧愈築城,百姓怨否?”得到的回答是:”頗怨“。所以,修建一座城高50米甚至100米的城牆,將是空前浩大的工程,恐怕沒等城池修完,百姓就造反了。

3、意義。城牆修的高大,目的在於防禦敵人。但是,古代城池防禦是一個立體工程,並不像電視劇演的那樣上來就直接攻城。一般來說,城池的防禦是要結合城外野戰來進行的,沒有人剛開戰就龜縮城中靠城牆來防禦敵人,這等於是自縛手腳,敵人不需要攻城,只需要圍困就能把城內困死。

所以,綜上可知,古代之所以不把重要城池的城牆修到50米甚至100米高,除了建築材料強度無法達到外,還有成本因素等在內。


秦皇漢武


請大家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究竟城牆需要的合理高度,是由修建者決定的,還是由攻城者來決定的?

答案應該是攻城的一方。

攻城的一方,通常都是同時攻擊城門和城牆,而攻擊城牆的主要工具,就是簡便易行的爬梯。

攻城時,基本都是攻方強大而守方弱小,否則雙方早就去野戰了。而強大的進攻方,當然希望有儘可能多的攻擊點,當攻城時可用梯子的數量越多,對進攻的一方越有利。

這就帶來個大問題,數量龐大的梯子,從何而來?

攻城的一方,當然不會從根據地自帶梯子出來,合理的方法是就地取材,才能保證攻城時大量梯子的需要。而不論在中國北方的木梯,還是南方的竹梯,都有材料的強度和重量的問題。

先來說材料強度,製作梯子的材料,最好是不要拼接。因為無論是木梯還是竹梯,一旦主材經過拼接過後,梯子的強度都會大大降低,沒法在一個梯子上多站幾個人,如果攻城方是一個一個慢慢爬的梯子,那根本就沒法攻城。

這種城牆高度的選擇方式,適合於中國大部分的城防工事,只需要將城牆的高度,高於本地木料的最大尺寸,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安全的了,例如山西的平遙古城,就是個好例子。


對於一些特別重要的城市,例如西安。光考慮材料的長度和強度,就顯得不足了。比如西安城牆的高度,遠超周邊木材的最大尺寸。

古代的大城市,一般都是樹大招風,畢竟敵人很瘋狂。那究竟建多高的城牆才合適呢?這時就需要考慮梯子的重量問題了。

(西安的古城牆,有明顯的圍牆防攀越措施)

假設在長期圍困過程中,攻城方終於找到了好木材,好竹子,也做出了長長的梯子,假設梯子的強度還不錯,做得很結實。可惜,這樣的梯子太重了,就算被九死一生的士兵抬到了城牆下後,發現這個笨重的梯子卻很難立起來,這樣的感覺,應該是絕望的。

城牆的高度,自從火器被髮明以後,隨著火器的為了越來越強,牆體也逐步由厚重,改為低矮和隱蔽,直至消失。


圓窗觀點


一個是修不了,一個是沒必要。我們可以推算一下,以商城為例,商城的周長是6960米,平均底寬20米左右,頂寬5米左右,高約10米,一旦加高到50米,則構建城池需要850萬方。即使是用10萬名青壯年勞動力進行作業,在當時的勞動條件,也得需要8年才能完成,這根本就不可能。

其次,古代城池是用來生活的地方,像一百幾十米高的城池首先是擋了光線,尤其是高緯度地區,50米高的地方可以擋住整個城區的採光度,這對城池的宜居度影響非常大。以商城為例,至少會有50萬平方米的地方缺少光線,佔商城使用面積的6分之一。

第三點,古代守城是需要石頭滾木的,假如城池休得高,那麼城內軍民把各種城防物質從城牆底下運到城牆上去那麼得多費10倍的民力,有那個民力軍力去搬石頭滾木還不如出城迎戰何需坐死城中,完全沒那個必要修築那個城了。


優己


這種做法叫沒腦子!難道古人沒想過?

古代城池才多大,就算唐朝的長安城被譽為當時第一大城,也只不過87平方公里,一面城牆差不多也只有9公里長,按現在來看,也不大。古代也分城裡人和農民,耕地基本在城外,城內一般都是商業區。如果不造長城,遊牧民後直接可以來去自由,但是不用打你,把你糧食都收了,城裡人只有餓死的份,根本不需要攻城!

所以,就算你城牆造的再高,沒有長城這樣的關卡阻攔也是沒用的!


趣車報告


首先,還是技術水平決定的,畢竟長城厲害也不是厲害在高度。古代修的長城,其實也不高,長城牆體平均高度也就7-8米。它的複雜是在於修建在山脊之上,而且由多種工事組合構建起完善的防禦系統,例如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並且還有各種信號聯絡和駐軍看守,靠的是這些能力來抵禦外敵。



而重要城池的城牆其實會比長城高,大概會有12-20米,最高的如天安門這種級別的修建到30米,但這個高度已經是皇城的高度了,一般其他地域的城池不會建到那麼高,如同長城的防禦工事原理一樣,城池更多是靠吊橋、護城河、駐兵和城池裡面儲備的糧草持久作戰。

所以,城牆修得再高,意義也不大,畢竟不是靠城牆高來發揮作用。這就讓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畢竟城牆修到50米高,費時費力又意義不大的話還不如不修,對吧?



其實,古代城牆從周開始就有樣式和規格的規定,包括宮殿的門檻、城樓、城門等,都是有規格的,不是想蓋多高就多高。如果僭越,那就是死罪。

這點,我們從孔子的"墮三都"典故中,就能看到。在周朝有一條規定,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約等於6米),這是為了防範他們日後造反,而建立的。但當時魯國中的三位國相“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國家大勢後,卻不理這條規定,各自的居城都超出了規格。



而孔子對這一幕很看不過去,所以聯手國君魯定公開始了“隳三都”行動,也就是推掉三桓家裡多出18尺的部分。



但推去兩位國相的城牆後,齊國軍隊守在了魯國境外不遠處,如果魯定公帶軍隊去推掉最後一位國相的城牆,齊國就會攻進首都來,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同時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為了敵人,所以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與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道路。



而後世歷代,多少也都繼承了周禮的許多規定。因此,在城牆修築中,皇帝所在的都城是級別最高的城,能夠修的城牆高度也是最高的,其他城市的城牆不得僭越。

所以,再重要的城市和要塞都不存在有50米、100米高的城牆,畢竟沒有人會隨意用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這些歷史要讀


古代是有能力修長城了,可是這玩意雖然能夠抵禦外來的侵略,但也是勞民傷財之舉,在古代數以萬計的亡靈們也許正是埋葬在了長城下面,而且修建50-100米這麼高的長城有必要嗎?

古代的長城已經是依山傍水而建,依山川之險,依河流之勢,本來就能夠很高的抵禦外敵了,爬過北京八達嶺的都知道,那玩意是真累啊!自己慢慢爬上去都累,還要在山上修建50-100米之高,這得有多難?有多耗時耗力?

長城憑藉複雜的線型碉堡,以旗語為號,點燃烽火臺可以迅速的傳令四方,再次之前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下令拆毀了六國之間的長城,而保留了面對北部草原的長城,並且下令蒙恬開始在北部督造新的長城。

於是,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因此展現在了人們的眼中,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北方的屏障屢次被遊牧民族打破,漢武帝下令將長城延續到了甘肅敦煌,於是乎從敦煌到遼東的新防線開始發揮了新的防禦作用。

從此沙漠---大草原---群山全新的長城防禦體系被髮揮了新的作用。

到了朱棣時期,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再次侵犯,長城又一次被大規模的修繕,而我們如今所見到的長城也大多為明朝修繕的長城,只不過這次修繕的長城用糯米和灰漿粘合,其堅固性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原來的長城。

到了現代,長城實測的長度已經達到了2萬多千里,高度可均達到6米知道,如此高的長城就算是一個人也不會輕而易舉的爬上來,還不說古代的邊境長城是有重兵把守,其實那麼高的長城完全沒有必要的。

很多東西不會越極致越好,咱們如今能夠想到的東西,古人也不一定能夠想的到。在高山之上構築50-100米的長城就是現在也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到吧?

更何況有能力修建長城不一定非要修的特別高,不僅勞民傷財,還無形增加施工難度,而古代長城本來就能夠很好的發揮作用了。現在的北京城那麼高的樓層依舊不能夠滿足購房需求,那麼為什麼不把樓房搞個1000多層呢?

關鍵是還得做到啊!


歷史總探長


長城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同樣也是一道分辨遊牧民族和農根文明的分界線。

長城是中國同樣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自從秦始皇以後統一中原之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

有答友問:為什麼不將長城修建成50米甚至100米的巨牆呢?這樣豈不是更加安全。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首先,修建城牆得打地基啊,就像我們現在的高樓大廈一般,建築物越高,地基也就越深、越夯實,但是古代做不到啊,古代沒有混凝土,僅有的鐵全部造成了武器,根本沒有多於的鐵來做骨架,所有的建築物全靠木頭和泥土建造而成,這也就侷限住了建築物的高度,長城更是如此,一旦根基有任何不穩,或者自重超過了能夠承受的極限,那這樣的長城別說承受進攻了,連一場風雨都承受不住,就要坍塌。

其次,長城修成50米往上,那敵人完全可以直接鑿地基,只要鑿進去一定程度,那長城立馬坍塌,如此一來,還得分派人去保護長城的地基,這就違背了建造長城的本心。而且遊牧民族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快刀快馬”,論攻城戰,我們是他們的前輩,只需要用長城擋住他們,使得遊牧民族無法使用騎兵即可,一旦不能使用騎兵,那遊牧民族就是拔了牙的老虎,根本不足為懼。

最後一點,那就是建造長城是非常勞民傷財的一項任務,雖然益處相當大,但產生的後果也是不可估量的,秦朝就是因為修建長城才使得天怒人怨,最終二世而亡,而且當時的技術也沒有那麼先進,大石頭運上去本來就是十分的困難,長城越往上修建,難度越大,花費往往翻倍甚至數十倍的增長,還不如將這些資金用於下一處的修建,儘快將邊境全部修建上長城,使得長城連接起來,護佑子民。


盪漾飛劍356


那不是有病嘛,閒的沒事幹。

先說50米或100米高,這麼高的建築施工難度太高了,能不能做到還是個問題。這麼高很容易讓人想到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146.5米,施工難度非常之大。

修長城本身就很勞命傷財,城池為何還要修那麼高,簡直是逼死老百姓嗎?就算是防禦敵人入侵,十幾米二十米高的城牆已經足夠了。

所以,請提問一些比較有意義的問題好嘛,這類問題本身就毫無意義。


以上純屬個人陋見,如有任何意見或想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交流!感謝!


語見文化


關於這個問題,原因就很多了,我就從大的幾個方面談一下個人理解吧。古代中國,修煉城池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為一座好的城池代表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老百姓的安居樂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設施。那麼為何不將城牆修建得更高更寬呢?原因如下:

一、從人力方面,人口各地分佈不均,生產力相對低下,連年征戰,必然需要休養生息,恢復人口,而社會發展,很多方面需要人力,綜合考慮,不能抽所有的人丁都參與到修剪城牆上來。

二、物力,顧名思義,物力就是可使用的物資,修建城牆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物資支持,綜合國力來看,各朝代政府不可能將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社會資源全部用於修建城牆。

三、財力,同樣道理,古代互相征伐較多,每一次戰爭後,國家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恢復,逐步累計下來的財富是要用於社會許多方面,不可能全部投入修建各地大城牆。

四、技術,古代城牆方面修建主要技術就是夯土法,眾所周知,夯土法雖然實用,但是受技術限制,無法保證在一定寬度下修建到100米這種高度,除非底層地基無限大,就像堆成山脈那樣,但是這樣做的話,以古代的生產力得舉傾國之力,耗費數百年都不一定能完成。

五、作用,古人是睿智的,並不是說城牆修建得越高就越好,攻入一座城池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城牆只是防禦手段之一,還有護城河,拒馬架等各種手段,而且宋朝以後,火藥的大量使用,更是削弱的城牆的作用,與其傾全社會之力修一座耗時耗力的城牆,不如多方位結合構成一道更有效的防禦體系,而且省時省力又高效,防禦性比高牆更優,何樂不為呢?

綜上所說,鑑於古代生產力及多種社會因素,修建一座您所描述的大型城牆是需要傾全社會之力,花費數載甚至數十載去完成的,產生的社會負面影響是沉重的,古代帝王修葺宮殿都會考慮再三,放棄的也不在少數,可見大型工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多大,再比如秦長城的修建就是前車之鑑。而這樣建起來的高牆不見得就比標準的防禦性城牆能增加成倍的防禦能力,所以,不如多手段結合,以更少的社會資源構成一道更高效防禦體系,人民可以休養生息,國家才能發展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