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三人行

中国美术报网

海派三人行

展览海报

清末民初的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繁荣的经济,活跃而多元的市民文化,催生出巨大的书画市场,吸引着周边以及南方的书画家纷至沓来。一时高手云集,使上海成为继扬州之后又一画坛重镇,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人数众多,而邻近江、浙、皖优秀画家的不断加入,对于海上画派的存在与壮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任伯年(1840—1896)、蒲华(1832—1911)、吴昌硕(1844—1927)分别来自于浙江的萧山、嘉兴和安吉,相继进入上海鬻画。他们与古为新,继承优秀传统,又自由抒发个人性灵的艺术风貌,在众画家中突颖而出,成为海派翘楚。而吴昌硕与蒲华、任伯年的深厚友谊早已传为画坛佳话。他们的艺术各有所长,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融会于其作品中。这些作品或清新脱俗,诗情画意;或淋漓沉郁,古雅浑厚。他们的艺术风格不仅强有力地推动了海上画派的发展和兴盛,还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书画的进程。

2018年12月20日至2019年3月17日,浙江省博物馆遴选了馆藏任伯年、蒲华和吴昌硕三家书画作品,携手嘉兴博物馆藏蒲华部分作品共聚一堂,举办“海派三人行——任伯年、蒲华、吴昌硕书画精品展”,以回顾三位大家所走过的艺术历程。展览既是缅怀乡贤先辈,又为广大艺术同好提供品味经典、欣赏佳作的良机。

海派三人行

任伯年

任伯年(1840—1896),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浙江萧山人。任伯年自幼受父熏陶学习肖像画,长大后得任熊、任薰指绶。又由二任上溯陈洪绶、朱耷、华喦等。1868年定居上海,鬻画为生。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人物画在其绘画生涯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且面貌丰富多样,题材多以仕女、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当代行乐图、肖像为主。任伯年的花鸟画重视写生,又融会诸家技法,吸取西洋水彩色调之长,勾皴点染,格调清新,设色明快,生动活泼。任伯年的新颖画风,在晚清画坛漾起一片涟漪,成为继赵之谦之后中国近代画坛的杰出代表。

海派三人行

任颐 周闲像轴 纸本墨笔 1868年

周闲(1820—1875)字存伯,一字小园,号范湖居士,浙江嘉兴人,后侨居上海。善画花卉,尤工篆刻,性简傲,喜远游。画笔挺秀,气味醇厚。

为凸显范湖居士风采,画家几乎以真人等高比例绘像主全身像,头戴笠帽,身着古装宽袖大袍,右手持杖,神情淡定从容,旁若无人地大步行进街头。人物面部作明暗处理,显然已经有西方素描的影响。衣褶线条劲紧流畅,风生水起。画家以娴熟精准的写生技艺,将桀骜不驯、才高八斗的名士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海派三人行

任颐 酸寒尉像轴 纸本设色 1888年

画家以诙谐而传神的笔墨语汇,塑造了中年吴昌硕拱手端立,诚惶诚恐,神情愁苦不堪,一副酸寒幕僚的形象。作品面部描写勾线细简流畅,略施淡墨皴染,平涂色彩。衣饰采用泼墨间没骨画法,色中见墨,墨随色痕,仿佛信手拈来。作品体现了任伯年鼎盛时期肖像画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海派三人行

任颐 玉局参禅图轴 纸本设色 1888年

图中松林茂盛,临水溪埠,有男、女二人隔树席地而坐,静穆参禅。从画面看,女子已渐入禅境,树后的高士却拢袖靠于膝上,微启双眸凝视对方,憨态可掬,边上小童装着若无其事,手持佛尘侍立一旁。画家采取惯用的构图:仅绘近处坡石,以树干分割女子与主人及童子,来呈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海派三人行

任颐 钟馗像轴 纸本设色 1891年

款识:光绪辛卯夏五月上浣,山阴任氏伯年甫写于沪城之颐颐草堂。

钤印:任颐之印、伯年

海派三人行

任颐 荷花鸳鸯图轴 纸本设色 1870年

作品以没骨法画荷塘鸳鸯,荷叶浮出水面,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上方有双飞的鸳鸯正追逐嬉戏,与之相呼应,荷塘深处,在花与叶的掩映下,一对鸳鸯停歇水中似乎正在求偶。该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动静对比与藏露结合拿捏得恰到好处,别致地表现了欲“藏”还“露”的趣味与意境。

海派三人行

任颐 金画鹦鹉图扇面 磁青纸设色 1872年

任薰(1835—1893),字舜琴,又字阜长,浙江萧山人。其父任椿,兄任熊皆善画。少丧父,从兄学画人物,师法陈洪绶。兼工人物、花鸟、山水,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

此《金银双鹦鹉》是画家为任薰所作,在质地蓝绢的扇面上,分别以金、银粉精心绘制果树、鹦鹉。构图大胆而有所创新,从画面左上角出树干横贯画面,与画心正下方树叶、果实相互呼应。鹦鹉羽翼紧致丰满,高低错落于树枝间,左顾右盼,满纸生辉。画家用笔活泼严谨,造型简洁而富有神韵,具有宋人工笔的情致,这正是画家的高明之处。

海派三人行

蒲华

蒲华(1832—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等,浙江嘉兴人。早年参加科举,仅考得秀才,于是绝念仕途,潜心诗词、书法、绘画。蒲华个性磊落不羁,善花卉、山水,尤擅画竹,有“蒲竹”之誉。1864年始携笔砚出游,往来于宁波、台州、临海、黄岩、天台、杭州、上海之间,居无定所,游食四方。1894年,蒲华结束了三十年的漂泊生活,定居上海,继续卖画生涯。在上海与吴昌硕、吴秋农、何熙伯、徐星洲、哈少孚等相交,尤与吴昌硕的关系最为亲密,这对蒲华的艺术发展和人生历程都大有裨益。蒲华书法朴拙生趣,恣肆雄浑,并融书法于绘画,所谓“画笔能从书笔来”。花卉和竹子酣畅淋漓,超迈绝伦。其山水则潇湘烟雨,笔力雄健,得自然之趣。大幅巨幛更是苍莽郁勃,气势飞扬。蒲华的绘画艺术上承“青藤白阳”,自辟蹊径,先于吴昌硕冲破晚清画坛摹古保守的藩篱,为一代新风开径劈蹊,成为“海上画派”的先驱之一。

海派三人行

蒲华 每日报平安图轴 纸本墨笔 1869年 嘉兴博物馆藏

该图是蒲华早年巨幛画竹的代表佳构,画家运以八大山人(朱耷)之法,淡墨勾勒苍崖块石,浓墨点苔,墨汁未干之际运水渲染,墨气氤氲生动。复以淡墨于画左罅隙处伸出二杆劲竹,画面的空白处以浓墨写竹叶,成组出现,疏密得当,一片天机。地面以干湿笔互用,爽利的线条画出参差不齐的小草。整幅作品,犹如墨汁翻飞,得苍茫浑厚,淋漓潇洒之趣。

海派三人行

蒲华 墨竹图屏 纸本墨笔 1895年

款识:畦翠。仿梅道人大意,蒲华。

钤印:蒲作英

海派三人行

蒲华 富贵神仙图轴 纸本设色 1865年

该图为蒲华早年花卉之作,绘牡丹,配以湖石、水仙,作者自题“拟汉阳太守笔意”。蒲华此作融孙克弘粗笔写意与工笔细致相结合,以没骨设色绘牡丹,双钩水仙。用笔奔放,线条流畅,设色清丽淡雅。

海派三人行

蒲华 篱落横梅图轴 纸本墨笔 嘉兴博物馆藏

款识一:东家无数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幽人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冬心句,蒲华。钤印:蒲作英

款识二: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逋仙诗意,此本似觉领悟旨趣,岭上十月先开,令人熙然神远也。胥山野史。钤印:种竹道人、蒲华

海派三人行

蒲华 山静日长图轴 纸本墨笔 1894年

款识: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甲午夏日作英。

钤印:蒲华之印

海派三人行

蒲华 海波浴日图 纸本设色 1899年

蒲华一生曾二次东渡日本鬻画,分别于1881年与1882年的春天。他在日本受到同道激赏推崇,作有《海天长啸图》以寓意。此段经历在蒲华一生中较为得意而终生难忘。该图仅以画之中右方绘春日之景,山石嶙峋,草木华滋,峡谷中房屋错落,有高士清谈、听泉、观景。画面大部分留白,表现寥廓大海,一轮旭日正冉冉升起,正如作者自题“旭轮照天下,却自海中生。不数扶桑国,蓬莱动远情。”再次抒发了对于日本之行的难忘情愫。

海派三人行

蒲华 草书八言联 纸本 1901年

1874年蒲华与吴昌硕相识于嘉兴杜文澜(1815—1881)的曼陀罗华馆,其时吴氏三十一岁,任杜府门客。蒲华长吴昌硕十二岁,吴倾慕蒲华于诗书画无一不精的才华,两人由是交往而结为至交,直至蒲华去世。1901年,吴昌硕五十八岁生日之际,七十岁的蒲华录吴昌硕自寿句,书《草书八言联》:“聋隔风尘耳食可免,癖谈金石眉寿无疆”以赠。该联书法的用笔看似随意任性,其实经过作者的通盘考虑,审慎布局,字与字之间相互揖让又彼此呼应,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海派三人行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苍石、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在诗文、金石、书法等方面均有颇高造诣,尤善写意花卉。初学画于任伯年,后又转益多师,参用赵之谦画法,上溯张孟皋、李鱓、金农,八大、石涛、青藤、白阳,博采诸家之长,以书法入画,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构图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1886年冬定居上海。吴昌硕在清末海上画坛,以开放的胸襟,深厚的涵养,将花卉题材中的文人雅趣与世俗审美较好地结合,形成浑厚朴茂,气势雄强,卓具金石气的独特画风。成为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引领海派金石大写意花卉新潮流的一代宗师。

海派三人行

吴昌硕 墨梅图轴 纸本墨笔 1886年

吴昌硕中年师从任伯年学习绘画,该图是他向任学画期间的代表作品。以淡墨圈梅花,珠圆玉润,枝干穿插有致,用墨浓淡相宜。画面墨气静谧,清新隽雅,较之晚年的淋漓恣肆,自有一种冲逸淡远的风姿。自题:“鸡虫得失无可忧,人生天地真蜉蝣。眼中羡尔守梅鹤,饮水独立高千秋。”

海派三人行

吴昌硕、蒲华合作 岁寒交图轴 纸本设色 1894年

蒲华擅以狂草笔法入画,尤其喜绘墨竹与山水,下笔迅疾,水墨淋漓,乱头粗服。此疏放洒落的风致,在当时少人赏识,被人讥评为“蒲邋遢”。然吴昌硕对蒲华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诗书画无一不精的艺术才能,激赏不已。二人于1874年相识于嘉兴杜文澜府中,进而相交近四十年,过从密切,互论画理,切磋画艺。多有相互题画、合作绘画之举,如此幅《岁寒交》由吴昌硕写老梅,遒劲枝张,蒲华补写瘦竹,细韧挺劲。梅竹相交,益显清气满溢而风骨自存。蒲华淋漓疏放的风格对吴昌硕早年的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其一生穷困潦倒,却始终不改对艺术所怀有的初心,更令吴昌硕深为感佩。吴昌硕题为“岁寒交”,正是缘物寄情,象征着二人不畏霜寒,历久弥坚的深情厚谊。

海派三人行

吴昌硕 梅花蒲草图轴 纸本设色 1902年

张孟皋,一字梦皋,名学广,以字行,清道光年间任钱塘典史,善绘画,工人物、翎毛、花卉,多作没骨,妙于设色。吴昌硕喜其画风,多年心慕手追,颇受熏陶。

作品以水墨描写远避尘嚣的庭院一角:盆梅、蒲草与湖石。梅花染胭脂,湖石、菖蒲薄施石青,设色明净,春意盎然。右侧作者篆书题诗圆劲明秀,更添文人清趣。该图乃吴昌硕五十九岁时所作,其用笔明净松秀,仍可见受师友任伯年等人的影响。题跋中又题到:“写毕自视,颇有郁勃纵横气象,惜不能起孟皋老人观之。”可见张氏对吴昌硕影响之深。画面下方有老友蒲华题诗赞曰:“梅发嫣红盆盎春,仙蒲入谷骨轻人。石存供养烟云意,竹屋芸窗绝点尘。”

海派三人行

吴昌硕 鼎盛图 纸本设色 1902年

十三峰草堂是活动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画家,名张赐宁,河北沧县人,善画山水、花卉、人物,花卉超逸,着色花卉独称绝技。吴昌硕的花卉善于用色,受其影响较深。

此类绘画题材由传统清供图发展演变而来,于新年初始张悬于厅堂,以示祝福。画面上的两件古铜器,左侧为肇諆鼎,右侧即是著名的无惠鼎。图中梅花枝条穿插巧妙,用笔浑厚苍劲,脱胎于吴昌硕擅长的书法根基。牡丹以胭脂、洋红点色,在墨彩渲染的叶子陪衬下,更显雍容华贵。整幅画面,构图新颖活泼,墨梅与彝器拓片在金石气韵上一脉相通,使古代彝器焕发出新的生命。而“鼎盛”一词寓意吉祥,又简单通俗明了,深受大众喜爱。

海派三人行

吴昌硕 葡萄轴 纸本设色 1919年

《葡萄》作者自题“草书之幻”,运用草书变化无穷的线条,以迅疾的速度,由下而上斜势拉出两条大藤,时现飞白,似断还连。又以大片的墨彩泼洒写葡萄叶,淋漓酣畅。整个画面由狂草写出的藤蔓,盘旋缠绕,如金蛇狂舞,一气呵成。充分显示出画家源于书法积累的卓越技巧,使作品达到老辣凝练,浑然天成之境。

海派三人行

海派三人行

海派三人行

海派三人行

吴昌硕 仿古花卉屏 纸本设色 1927年

此屏写意花卉,以牡丹、紫藤、老少年与红梅,分绘四季之更替。据画家自题,分别托笔张孟皋、笪重光和罗聘,而笔墨恣肆,线条老辣,设色浓丽,实为缶翁自家本色。此屏作于吴昌硕八十四岁临终之年,却丝毫未见衰颓之气,真力弥漫、醇厚华滋,堪称晚年绝响。

海派三人行

吴昌硕 篆书八言联 红底洒金笺 1922年

释文:选贤为公沆瀣一气,敬德作所经纬万端。吾乡之土宜蚕,治缣素者为全球冠,输于沪渎列市炫烂,爰建大厦,以时集合规画业事,壬戌清和落成,乡人属撰句称庆。七十九叟吴昌硕。

海派三人行

吴昌硕 石鼓屏 纸本设色 1927年

吴昌硕数十年临习《石鼓文》,言:“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晚年所写旁参秦权汉瓦之笔意而化为已出,貌拙气酣,频出新意。这种遗貌取神的《石鼓》写法,体现了他所强调的“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的艺术主张。此《石鼓屏》是吴昌硕最晚期的作品,风格突破成熟期的欹侧顾盼而复归平正,用笔沉厚平缓,结体雅和凝重,进入苍辣深沉、平中寓奇的高远境界。

梦妮/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