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村|單拐村

在我心中最美麗的地方,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飛多高、走多遠,夢迴牽繞的還是那個村……

單拐村

每日一村|單拐村

單拐村作為冀魯豫邊區抗戰大本營,

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

見證了邊區軍民同舟共濟、

艱苦奮鬥的曲折歷程,

記錄了邊區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

頑強抗戰的歷史。

單拐村至今仍保存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暨軍區第一兵工廠舊址以及鄧小平、宋任窮、黃敬、楊勇、蘇振華、曹裡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23處以及他們和部隊當年生活、工作、生產使用過的大量革命歷史文物。

冀魯豫軍區兵工廠舊址

每日一村|單拐村

冀魯豫軍區兵工廠舊址

它原是單拐村陳氏祠堂,始建於咸豐元年(1851)。該殿曾為兵工廠機床車間,當年在簷柱上安裝機器時的鑽孔歷歷在目,遊廊兩邊山牆上,兵工廠開展勞動競賽書寫的"點將臺"和"應戰場"還清晰可見。兵工廠舊址已被闢為冀魯豫軍區史蹟紀念館。

陳篤之、陳平父子

每日一村|單拐村

陳篤之,單拐村開明士紳,早年在外經商,曾任國民政府參議員,花甲之年回鄉,家有良田七十餘畝,生活殷實、樂善好施、待人寬厚,深受鄉鄰敬仰。抗戰初期曾與晁哲甫一起成立清豐縣抗日自治委員會,被推舉為會長,又組建了清豐縣民眾聯合抗日自衛團,為穩定清豐局勢起了重要作用。陳篤之的兒子陳平、女兒陳友菊都是於1938年入黨的中共黨員。陳平曾任六塔區抗日救國會主任,入黨後任六塔區委宣傳委員。1938年9月調直南特委,任組織部幹事,1939年任中共長垣工委書記,當時正擔任冀魯豫區黨委宣傳部教育科長。陳友菊曾擔任冀魯豫抗日救國總會的婦女部長。因此,他們一家是可以信賴的抗日的革命家庭。單拐村的有關情況就是陳平向區黨委和軍區領導提供,經研究並派人考察後敲定的。分局和軍區機關進駐單拐村時,陳篤之先生積極動員本族群眾為部隊騰房、籌款、捐糧,之後,在全區大生產運動中,又將自己的釀酒作坊分文不取捐獻給軍區。

蓋亮號

兵工廠還製造出我軍軍工史上第一門大炮--"蓋亮號"九二式步兵炮。

每日一村|單拐村


每日一村|單拐村


每日一村|單拐村

司令部舊址、北方局舊址、領導人舊居

北方局、平原分局、軍區機關和老一輩革命家在單拐居住期間,與單拐村的群眾朝夕相處,其所作所為,除了一些見之於史冊資料中的重大事件外,還留下了不少逸聞逸事:

《吃水不忘打井人 》

《飼養員下井撈鋼筆》

《楊勇送棉鞋》

《王宏坤"淨莊基"》

《慰問軍烈屬》

《鄧小平上馬臺》

《卓琳買小雞》

《歡慶勝利小花絮》

《宋任窮的文件箱》

這些生動感人的小故事,在單拐村民的口中代代相傳,成了單拐村獨一無二的口頭文學、精神財富。

每日一村|單拐村


每日一村|單拐村


每日一村|單拐村


每日一村|單拐村

單拐舊貌換新顏

每日一村|單拐村

單拐已舊貌換新顏,成為了集“美麗鄉村、傳統村落、紅色旅遊”三位一體的特色鄉村。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關注下,清豐縣委、縣政府投資約5000餘萬元,對單拐紅色景區進行了綜合提升,邀請文化部門專家對單拐革命舊址陳列布展進行設計規劃,並招標高資質單位進行布展施工。主體工程是布展了2600平方米的冀魯豫邊區抗戰史實展館、兵工廠舊址復原,建設了 6800平方米的遊客休閒中心和4500平方米的綜合活動廣場,配套工程是景區沿線牆體繪畫宣傳、旅遊公廁改造、小吃一條街等等30餘項旅遊服務設施提升。

每日一村|單拐村


每日一村|單拐村


每日一村|單拐村


每日一村|單拐村


這種平靜恬淡

與世無爭的農家精神生活

是城裡人所不能體會的

清豐的遊子

你有多久沒回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