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名進士張韶南,出身澠池縣一小山村,如今老家物是人非

澠池縣一清朝進士的宅院亟待維修和保護

在澠池縣的仁村鄉與仰韶鎮相接的地方,有一個村子叫高堂村,它是清朝道光年間進士張韶南的家鄉。高堂村是一個小山村,北後靠山,村前依河,風景如畫。但是,由於地處偏僻,村子裡許多人家都陸續搬遷到其他地方,村裡目前有118戶328口人。位於村中央的張韶南家的三重院子的數十間老房,目前也是殘垣斷壁,許多慕名來此造訪的外地人,都希望張韶南家的舊居能得到有效保護,供後人參觀遊覽。

清朝知名進士張韶南,出身澠池縣一小山村,如今老家物是人非

張韶南,字琴五,號伴山,自幼聰明伶俐,不同尋常。他雖然出生山村,十分勤奮好學,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中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進士。當時的狀元就是後來的宰相張之萬。由於道光年間科舉人才頗多,張韶南與李鴻章、郭嵩燾、李宗羲、沈葆楨、馬新貽等人都是同一年參加科考的。

清朝知名進士張韶南,出身澠池縣一小山村,如今老家物是人非

據《澠池縣誌》記載:張韶南幼倜儻,有文名,考中進士後,先後授江西湖口、鉛山、餘干、新建、豐城等地縣令,他賑災救荒,清理積案,晉升州牧。後應招入曾國藩幕府,辦團練,督師兩江,委辦軍隊出兵作戰的行營糧草供給和後勤保障,晉職太守。

清朝知名進士張韶南,出身澠池縣一小山村,如今老家物是人非

在委辦糧草供給和後勤保障期間,張韶南對曾國藩忠心耿耿,竭力籌劃。面對“糧餉俱匱,運道亦梗”的現狀,他胸懷全局,想方設法保障供給。其長子張同生,蔭封江西補用知縣,隨兵營辦理支應。後來,張韶南因操勞過度,與兒子張同生同時累死,卒贈:“中憲大夫”;蔭封次子張同堂州判。

清朝知名進士張韶南,出身澠池縣一小山村,如今老家物是人非

張韶南舊居的三重院子坐北朝南,渾為一體。每重院子都有上房、廂房和過廳。建築風格也頗為講究,雖然歷經百年滄桑,雕樑畫棟依然如故,門前的拴馬樁猶存。

村裡上年紀的人介紹說,當初建造這些院子時,圖紙由清政府提供,當地的能工巧匠們嚴格按照設計營造,絲毫不敢懈怠。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古建築後來分給村裡人居住,有的人家不加愛惜,甚至用來作牛圈、羊圈,因年久失修,現在已經面目全非。

清朝知名進士張韶南,出身澠池縣一小山村,如今老家物是人非

村民張和尚告訴說,高堂村村前那條由西向東流經的河,過去河水很大,夏秋季節坐在院子裡都能聽到嘩嘩的流水聲,近年來河水斷流,村裡吃水都成了問題。他們說,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來這裡尋訪古蹟,近年來人更多,但是,村裡沒有任何有關介紹張韶南的資料。當遊客問起相關情況時,他們只能把上輩人有關張韶南的口傳,講給來客。

清朝知名進士張韶南,出身澠池縣一小山村,如今老家物是人非

“這是一座有名望人家的宅院,你們這些年有沒有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對它加以保護?”今年春節期間,記者在高堂村採訪問起這個話題時,村民們都直搖頭,說不知道向哪個部門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