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蘇聯為什麼沒登月?

大名42


底蘊不足,科學的事情,靠精神原子彈蠻幹,一點屁用沒有,好在蘇聯這個國家的人,無論喝多瞭如何像野獸,但清醒時還是有起碼的科學素養的。人類都有一個星辰大海的夢想,不幸的是美蘇冷戰時期的太空競爭,其實就是殘酷的洲際導彈研發競爭而已,太空開發什麼的都是浮雲。



科學發展到當時的程度,地球軌道衛星是競爭標配,沒有不行,但登月則是看著高大上,其實完全不具備現實意義,完全是超高投入,卻只有當前無用的技術積累,以及超長脫空期的未來收益。美國六十年代頭腦發熱登月了,而後半個世紀再也不去考慮這件事情,太空探索這塊上,老老實實發無人探測器,再不玩登月的梗。

蘇聯在太空競爭中做了很多事情,深知送人登月的代價,也深知有人登月除政治炫耀外,沒有實際利益在裡面,而且有人登月計劃本身所需的技術儲備,卻是也不是蘇聯當時可以達到的,而且差距足以讓最傲慢的領袖頭腦清醒下來,清醒了是好事,蘇聯也踏實的選擇在地球軌道建立太空實驗艙,常年有人在上面收集外太空情報資料,為太空技術做基礎積累,看著是沒登月風光耀眼,但對人類的太空發展,比登月踏實有益的多。即使到今天,我依然覺得,登月計劃的費用,也不及拿來建立維護太空艙更實惠。


李三萬的三萬裡


#蘇聯# #歷史# #軍事#

因為蘇聯當時的火箭發動機技術不夠強大。

當年肯尼迪發誓要將美國人送上月球的話說完了以後,美國人可是下了血本的。

當年美國登月用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的研發費用是64億美元。

射一發的費用是1.8億美元,換算成現在的幣值,研發費用大概是500億美元,而每發射一次大概是12億美元。現在美國的一艘核動力航母的造價也就是100億美元,還要兢兢業業的用上50年。當年土星五號光載人飛行就進行了7次,一艘超級航母兩年就燒沒了。

重金打造之下,美國研製出了優秀的F1發動機。這玩意兒逆天到什麼程度呢,它的空重為8.4噸,但推力可以達到770噸!五個F1發動機就可以推動3000噸的土星五號!

這就是已經變成老頭子的馮布勞恩和他負責的F1發動機的合影。

而蘇聯則沒有像馮布勞恩這樣的牛人,即便是舉全國之力也沒能研發出同樣級別的火箭發動機,甚至能達到一半的也沒有。當然,也不能笑話蘇聯,我國現在的長征五號用的發動機推力也才不到80噸。

但是時間緊任務急,蘇聯人就把能拿得出手的NK-15發動機裝到N1火箭上了,為了保證推力足夠,一共裝了30臺!

這對飛行控制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如何協調眾多發動機同步點火,燃燒速率一致,即便在現在控制手段先進得多的情況下,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蘇聯人真的是不信邪,就讓屁股上扣著個蓮花座的N1火箭開始了發射實驗,真是發射一次炸一次,不炸都對不起這種呆萌的感覺!

雖然經歷了N此爆炸後蘇聯暫停了N1的發射實驗,但鬼才知道這有可能是伊萬把存貨打光了造成的。如果不是美國人登月成功了,蘇聯N1這種厄運火箭不知道還要發射多少次才算完。

最後放一個土星五號和N1的對比圖吧,美國人投入太多,他們成功了。蘇聯人敢想敢幹,他們造出來了。不得不說,兩者都是人類科技的結晶,都很壯觀!

縱然當年坎坷難行

但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憤怒的小野豬


表面原因:火箭技術達不到要求,專門為登月設計的大推力火箭N1所有試射全部失敗,連一款可靠的運載火箭都沒有,怎麼送登月艙上天?


深層次原因:蘇聯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遠遠落後於西方。


是的,如果要說的話,能找出幾百條理由解釋蘇聯為什麼N1火箭試射全部失敗,比如內部混亂,最多的時候曾經有三十多個小組設計登月火箭,蘇聯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管理學家科羅廖夫意外早逝等等。


但是這些都不是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就是一個,蘇聯在基礎的科學技術領域全面落後於西方,尤其是美國,蘇聯也許可以在個別單項上領先西方,但是整體上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


這一點,就連我們的專家都看得很清楚。


我這裡簡單舉一個例子,原“一汽第一名職工”、二汽總工程師陳祖濤,他被譽為“新中國汽車工業奠基者”,他是在蘇聯長大的,所以他對蘇聯的技術水準應該是有很準確的認識的。


他在回憶蘇聯援建“一汽”時表示,“蘇聯汽車廠當時的很多設備都是從美國買來的,現在支援中國的建設,不能再從美國買,所以,他們供應給我們的設備都是自己設計製造的,其中有很多設備都是第一次製造,難度很大。”


蘇聯當時工業材料方面有多落後呢?


車身生產急需的薄板,蘇聯自己也生產不了”,蘇聯一位外貿部副部長坦率的告訴陳祖濤“這種薄板我們也靠進口,現在確實供應不上。”


然後這位外貿部副部長讓陳祖濤去東歐看看,結果陳祖濤等人跑遍了捷克、波蘭、東德等東歐工業強國,都沒辦法解決“薄板”問題。


最後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因素,國內聯繫到了西德的奔馳公司,奔馳公司在西德幫忙聯繫了生產這種“薄板”的廠家,並不是什麼高精尖企業,就是西德普通的奔馳公司的鋼材供應廠商。陳祖濤把需求告訴了廠商後,西德這家廠商很痛快的就答應了,並且表示“薄板不成問題,要多少給多少。”最後困擾了“一汽”好幾個月,就連整個社會主義陣營都沒辦法解決的合格的“汽車車身薄板”問題,就這麼輕鬆的被西德一家普通廠家給解決了。


從陳總工程師的這個親身經歷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當時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和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上的巨大差距,困擾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材料問題,西德的一家工廠就能輕鬆解決。


蘇聯N1火箭之所以在1976年正式下馬,就是因為當時蘇聯整體科技水平落後於西方的,當美國人搞出土星5號這樣超越1960年代科技水平的火箭時,蘇聯就跟不上了。


為什麼蘇聯在1980年代終於研製成功了合格的登月火箭?


不是因為蘇聯科技水平有什麼進步,而是從1970年代開始,西方經濟又陷入蕭條,所以1974年到1975年,西方國家元首輪番訪問蘇聯,希望蘇聯可以購買他們的技術產品,緩解經濟衰退的壓力。蘇聯趁機購買和引進了大量西方技術產品和幾百臺大型電子計算機和幾萬臺精密機床以及大批成套設備,正是因為這一次“大采購”才讓蘇聯科技水平上了一個臺階,在1980年代研製出了合格的登月火箭“能源”。


而當美國在1979年正式搞出《出口管理與控制法》,正式對蘇聯進行全面技術封鎖後,蘇聯科學技術水平就再一次一落千丈。


蘭臺


前面的老哥回答的很全面了,簡單說就是實力不足,僅此而已。蘇聯就是個糙哥,不僅登月火箭N1的四發四炸,之前的月球探測器,之後的火星探測器也是輸多勝少,月球探測器60次發射31次失敗,火星探測器更是20次發射沒有一次成功,這樣的成功率載人登月。。。

美國的登月器可以說十分寒磣了,再對比下蘇聯的。。。


還有沒有能用的暱稱了


原因很多,舉一個官僚主義的例子。60年代蘇聯格魯什科設計局和庫茲列佐夫設計局競爭登月火箭主發動機,格魯什科拿出已經開始試車的推力640噸的RD270發動機,與土星五號用的推力670噸F-1發動機很接近,而庫局拿出RD170還處於圖紙階段,可登月計劃總設計師科羅繆夫和庫局關係好,還是選擇了庫局作為發動機承包商,RD270的研製被迫終止。可RD170研製進度嚴重落後,庫只好用NK15拼湊大推力,結果是四發全敗。


軍迷愛軍


蘇聯宇航員沒有登上月球,的是蘇聯的飛行器在月球上加入過很多次,並且取回了月球的樣本。娶回月球樣本的目的已經達到,何必再派人上去呢?完全沒有那個必要。


海若193060947


舉國之力虛度建設和發展,卻不能強國,這就是結果


風雨追太陽


登月需要技術,錢和管理,它一樣沒有


白夜行911


還是技術問題?


用戶9486736345168


想登天,沒成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