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滋水润蓝田


悦读:滋水润蓝田


□周养俊

滋水,是灞河的古称。当年秦穆公为张扬霸业,取“春秋五霸”的“霸”字为其更名,或因“霸”字太过露骨,后人加上了三滴水,造出一个“灞”字。“霸”字何时被改为“灞”字,说法不一。为了这个“灞”字,我曾采访灞桥区学者史昌孙先生,史先生从事史志编撰和研究多年,他告诉我说,“霸”字改为“灞”应在宋代以后,具体是何年何人所改,至今没有结论。

不管这个“灞”字如何改,灞河悠久的历史那是大家公认的。蓝田县是驰名中外“蓝田猿人”的故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1963年和1964年考古工作者相继在蓝田县洩湖陈家窝和九间房公王岭发现了距今65万年的猿人下颌骨和115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这一惊世发现告诉我们,人类的先祖曾经就在这一带生活。早在100万至300万年前,秦岭山脉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南北气候阻隔不大。那时,灞河水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生长着大量的亚热带动植物,这种环境极适合“蓝田猿人”的孕育和生活。随着秦岭山脉的升高和气候环境的改变,“蓝田猿人”在逐步适应环境的同时,也逐步改变着自身的生活习惯和对环境的要求。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就开始沿着灞河河谷两侧的北岭和白鹿原向渭河平原迁徙、发展。据当地文化学者卞寿堂先生研究,这种迁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进化过程:陈家窝距公王岭不过20多公里,其时间差竟达50万年;再至华胥及半坡村母系氏族部落遗址,又经过了40多万年。在这缓慢的迁徙发展过程中,史前文化遗迹自然就遍布蓝田了。

蓝田县境内还有华胥氏陵、尊庐氏陵和女娲氏谷等遗址。相传上古时在蓝田境内的灞河中下游生活着一个华胥氏部落,其女首领华胥氏梦踩巨人足印而妊,生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不久发生大地震,天崩地裂,洪水漫涌,部族尽亡。于是,兄妹祈天作合,结为夫妻,重新繁衍了人类。之后伏羲教人渔猎种植,习以教化,创制“八卦图”,被尊为皇;女娲亦教人以衣,习以嫁娶,消灾施泽,成为传说中炼石补天的女神。今蓝田县的雷家村和华胥沟即为传说中的华胥氏活动与妊娠之地;在华胥镇的宋家沟还保存有“黄帝梦游处”石碑;蓝田县南有一尤风岭,《旧图经》称其为“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众于此,盖风后之祠。”

悦读:滋水润蓝田

蓝田之有建制远推唐尧时期。夏商时蓝地属雍州,分别为有扈氏、骊山氏古方国。周时封弭于蓝地,故蓝地称弭,或弭侯国。春秋时弭为荡所灭,秦宁公灭荡氏,因古时称美玉为蓝,蓝田出美玉,故称蓝。蓝田得名并建县制始于秦献公六年(公元前379年),此后2000多年来,蓝田的县名和建制虽小有变更和分合,但从未中断。

蓝田自然风光秀美,山雄、岭秀、塬坦、川阔,史书描写蓝田“东南皆山,北为横岭,西为高原,灞水贯其中”“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也”。蓝田自古属京兆之地,是古长安通往中国东南诸地的交通要道和京都门户。蓝关古道既是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天下、发兵东南必经的第一要塞,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历代均有驻兵防守,两边群峰对峙,山崇岭峻。昔日蓝关,还是历代贬官谪臣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秦岭山峰林立,河谷密布,烟云浩瀚,气势磅礴。风过松涛吼,青云接高峰。山地气候多变,常有白云如锦带横断群峰之腰,或如细纱覆于诸峰之顶。雨霁登山观望,千谷万壑,白云绵绵,气象万千。古人从都城往东南各地,经蓝关镇翻越秦岭时多感慨抒怀。唐欧阳詹《题秦岭》诗写道:“万里烟萝锦帐间,云迎水送度蓝关。七盘九折难行处,尽是袭黄界外山。”而最脍炙人口的是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因上书唐宪宗,谏阻迎佛骨入宫而被贬潮州,行至蓝关,时值天降大雪,道路茫茫,马不能前,心生伤感,遂作下此诗。从韩愈走蓝关古道至今,雪已经下了1000多年了,这雪曾经掩埋了多少留在古道上的足迹?以韩愈为代表的才华横溢、忧国忧民的先贤们的足迹永远留在了后人的心中。当地人为了纪念韩愈,在蓝关修建了韩文公祠,供人瞻仰、凭吊。

蓝田地理的复杂多样以及古老的历史,造就了其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明代开始形成的“辋川烟雨”“石门汤泉”“玉山并秀”“鹿原秋霁”“秦岭云横”“蓝桥仙窟”“秀岭春芳”“灞水环青”蓝田八景,至今仍作为蓝田美景的代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秦汉隋唐诸多皇帝曾在蓝田修“上林苑”、筑别宫,而蓝田焦岱镇就是建于秦、后来又成为汉武帝刘彻养病之地的上林苑鼎湖宫。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约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前后,买到了宋之问的“蓝田别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营建,把三十多里长的辋川,修葺成一个可耕、可牧、可樵、可渔的天然园林,史称其为“极我国唐代园林之盛”。王维还常与社会名流、达官显贵在辋川“模山范水,敲赋练诗”,直到清代修筑圆明园时,还给予辋川“北远山村”的名誉。如今,那棵据说是王维手植的银杏树,依然以它的高大和伟岸昭示着昔日的辉煌。明秦宣王朱怀埢把佛教圣地水陆殿改成了水陆庵,奉为家祠,供养其母。中国历史上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创作了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和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据说这位大才女曾在蓝田继修了《后汉书》四百余篇,晚年也一直住在蓝田。另外,诗人李白、钱起、韩愈、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都在蓝田留下了足迹和诗词篇章。

蓝田古为佛教圣地,历史上有佛寺一百二十多座。著名的有悟真寺、水陆庵、竹篑寺等。悟真寺创建于隋代,唐初曾扩建,分上、下寺。上寺又名竹林寺,整个建筑长达数十里,最盛时住僧达千人,名震朝野。寺周围花木茂盛,篁竹成荫,天生灵芝草,诱人毕至。唐代高僧法诚、归真等人曾在寺里说法讲经,日本遣唐僧空海曾在这里学法。诗人白居易写有《游悟真寺》长诗百三十韵,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

蓝田境内有多个天然溶洞,著名的有辋川锡水洞。锡水洞口位于半山腰,曲径可达。相传为古代僧人用锡杖所通,故名锡水洞。洞内细水潺潺,蝙蝠成群,深不可测。洞口开阔敞亮,自然形成三个洞殿。与锡水洞一谷相隔的对面山腹之中,又有一洞,称为“新洞”。洞内有地穴,穴下又有洞,别具风格。

蓝田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李先念、汪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地处秦岭深山的蓝田县葛牌镇环境幽雅,民风淳朴,1935年2月,徐海东、程子华、吴焕先等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入陕,在这里创建了关中地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也是关中地区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为帮助红军扩建、保存红军实力、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的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青坪村灞源革命纪念馆、汪锋故居纪念馆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地和场所。

蓝田的历史古老而悠久,翻开这一张张一篇篇,哪一张、哪一篇不浸透着母亲的乳汁?试想,如果没有灞河(滋水)这条母亲河,这里的老祖先会生存吗?这里的风景会优美吗?这里的故事会发生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