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 就是全真道人詹碧雲?

近年,又有一種說法在文物考古界掀起軒然大波建文皇帝尖蹤後隱身於江西三清山,化名為全真道人“詹碧雲”。期間,他應公元1456年重建三清宮人士王沽的邀請擔任三清山“三清宮住持”,陵墓“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就是他的墓冢。

“朱允炆” 就是全真道人詹碧雲?

“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東北側面的一塊山岩上刻有“騰岡”二字。經考證,“騰”為“蛇”,即小龍。建文帝生於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為農曆丁已年,屬相為蛇,即位時年僅21歲,可謂“小龍”。一個“膛”字,刻置於墓側,堪稱用心良苦。

另外,在三清宮前牌坊上有一幅石刻對聯:“雲路迢遙入門盡鞠躬之敬,天顏咫尺登壇皆俯首之恭。”經查典籍,“天顏”只有“帝王的容顏”一種解釋。據《王氏宗譜》記載推測,當時詹碧雲是三清宮住持,對於那些往來燒香拜神的善男信女來說,這位虔誠禮神的“詹碧雲”的“天顏”實在是近在咫尺。

“朱允炆” 就是全真道人詹碧雲?

此外,三清宮大殿石柱上還鐫刻著“一統大明祝皇祚於百世千世萬世,三元無極存道氣於玉清上清太清”的楹聯,據說是建文帝隱身三清山時所題。

這些石刻確有不同尋常之處,其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仍不能憑這些表象就推斷出石刻一定與建文帝有關。

“朱允炆” 就是全真道人詹碧雲?

最能說明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證據就是“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該陵墓是一座由同一色花崗岩建成的仿陵園式建築,其構造因山制形,拾坡而上,前陵後寢,共有五層,含有“九五至尊”之意。墓正中設有須彌座,座上建有寶塔。

寶塔分三部分,最下端為雙層環形基座;中部則成腰鼓形,正面鏤空成拱狀神龕,龕內放置詹碧雲石雕像,該雕像道冠長鬚,鶴髮童顏,面容清瘤,栩栩如生。寶塔上端為七級六角密簷塔身及寶塔。陵墓周圍矮牆仿五嶽封土火牆式,前後四進院落敞式拜堂結構,每層以尋杖石欄相隔,欄柱上分別雕刻石葫蘆、蓮花和形態各異的獅子,雕工精細,工藝精湛。

“朱允炆” 就是全真道人詹碧雲?

在三清山景區,除三清宮以外,該陵墓是最大的明代古建築,從墓基到寶塔,陵墓很不簡單,絕不是一般道士的墓,其建築風格與南京的明太祖皇孝陵十分相似。而且墓碑上的“治山”、“藏竹之所”,用詞充滿神奇,“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很有可能就是建文皇帝的陵墓。據現場考察,“詹碧雲藏竹之所”極有可能是寓意“詹碧雲藏主之所”,以“竹”代“主”,遮人耳目。

但建造陵墓的人卻可能另有其人,因為建文帝自幼聰明好學,為人仁厚有餘,剛強渾厚不足,顯得未免有些柔弱,依照建文帝的經歷和性格,以及當時逃亡的歷史環境下,他本人不具備運作建造陵墓的能力。所以建墓者有可能是效忠於建文帝或同情其遭遇的臣子,也有可能是與建文帝關係密切的道士子弟。

根據道教古建築景觀、摩崖石刻、石雕、楹聯、景觀景點命名、民間傳說等古蹟,推斷建文帝葬於詹碧雲墓這一說法有一定道理,但還需要漫長的考證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