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今日的潍坊,高楼大厦丛林间的繁华与喧嚣,遮挡不住渐行渐远的老潍县背影。那厚实的城墙、高大的城门洞、还有那狭窄静谧的街巷,以及郑板桥笔下的“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诗句中那宽和礼让、恬淡安详的老潍坊人,其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无法一言蔽之。而老潍坊亚星桥头和平路的变迁,便是从老潍县到新潍坊蜕变历程的缩影。

本文由作者付生授权使用,图片均为“记忆潍坊”老照片摄影展参展图片,转载需注明出处,潍坊潮生活已经获得付生老师授权,未经同意不得它用,特此声明。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 回眸背影依然清晰

留言:你觉得,还有哪些景物承载着“老潍坊”

和平路上最繁忙的门店——潍坊新华书店

成立于1948年5月的昌潍专区新华书店,1963年更名潍坊新华书店。和平路开通后新华书店便落户在了潍坊最繁华地区亚星桥头的和平路口旁,共占地2.24亩,建筑面积达1093平方米。上下两层的转角楼房、整张玻璃的橱窗及水刷石的外墙和毛主席题写的 “新华书店” 4个鲜红的浮雕大字,成为了老潍坊最漂亮的建筑之一,是老潍坊人非常崇敬和羡慕的地方,也是我儿时最喜爱光顾的地方,我的好多小人书、小说、课外书等,都是在这里买的。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邱勇钢

记得新华书店后院有一颗硕大的葡萄树,那高高的葡萄架上缀满了诱人的葡萄,惹得我们儿时的小伙伴们经常来这里采摘玩耍。直到后来参加工作,我的一个郭姓同学好友入职到这里上班,好让我羡慕,我还多次托他买过书籍。在那个书报刊专营的年代,从儿童看的小人书,学生用的教材,到各行各业的书籍,在这里都能买到。每当有新书报刊发行,这里都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特别是新年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有张贴年画对联的习俗。进入腊月以后,四邻八乡的人们便陆续赶来,应接不暇的书店门面这时已无法接纳涌来的太多人群,只好将年画对联的摊位摆到了门外。此时,也意味着新年就要到来了。

当时作为最繁华区域的最高建筑,在亚星桥头和平路口举办的历次游行庆祝和民间娱乐活动,新华书店楼顶,便成为了的最佳观礼台,要想登上书店的楼顶观看,没有熟人关系,一般是办不到的。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姜光辉


中共昌潍地委、潍坊市委于1977年4月16日在原市新华书店门前广场联合举办了,由潍坊市党、政、军及各界人士参加的庆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仪式,隆重庆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我市的出版发行。图为发行仪式会场盛况。


由于90年代道路的拓宽碍事,新华书店被拆除,临时迁到了亚星桥西首北侧的地下防空洞内,直至原址后面的新楼建成,才重新迁回开张。现今的新华书店,已是一个营业面积达1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书城。

和平路旁的”天桥”——东风桥(现亚星桥)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杨伟林

原来的东风桥。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杨伟林


今的亚星桥。

1972年,东风大街中段向北拓宽工程(现亚星桥至向阳路段)开始施工,原先仅有七、八米宽的道路直接拓宽到了的二十二米,路北侧的沿街房屋消失殆尽。紧接着开始施工的还有老潍坊人俗称”天桥”的东风桥(现亚星桥)拆除重建工程。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栾信海


70年代的东风桥。

而当时用炸药爆拆东风桥时,安全警戒线便设到了和平路北首主席像前的地方,隆隆的爆炸声,将北坝崖街上好多住户的门窗玻璃震碎。爆拆过后,建桥工程人员对包括我家在内的街坊邻居家的破玻璃进行了更换。其后,把建设新桥用的彩色水磨石护栏等水泥预制件的制作场地,便设在了主席像前的和平路上。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栾信海


90年代的东风桥。

记得当时北坝崖街上的好多邻居,将红、白、绿等颜色的碎石子拿到家里,制作成水磨石底座的玻璃鱼缸,再把从河里捉来的彩色“盖垫鱼”放在里面,煞是好看。现在看到桥下河中心的两个用大理石砌成的椭圆型围护桥墩,其实里面还隐藏着多颗混凝土桩基,一直插到了地下岩层,非常坚固。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栾信海


79年拍摄的东风桥。

到1996年,东风桥再次扩建加宽,扩建后的主桥面达43米,汉白玉栏杆,改称亚星桥。2009年5月又换成了带有剪纸样式篆刻的“古代潍县十景”镂雕图案造型的护栏,非常雅致美观。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栾信海


后修建的亚星桥。

*此处抛砖引玉,仅摘选两节,全文可到作者个人博客“潍坊付生”阅读。

- 关于作者 -

记忆潍坊|老潍坊白浪河畔亚星桥头和平路往事



付生,男,1963年生人,祖籍潍坊市老城区,潍坊文史作家,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潍坊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潍坊高新区浞水文化学会理事,2008年度潍坊市百杰青年作家,《中国新闻月刊》特约记者,《潍坊指南》特约作家。作品以挖掘老潍县历史文化、宣传新时期鸢都风貌为主线,散见于《中国新闻月刊》《齐鲁晚报》《潍坊日报》《潍坊晚报》《潍坊指南》《潍坊旅游》《潍坊保健》《潍坊广播电视报》 《今朝》《浞水文化》《奎文人文自然遗产》等报刊杂志,讲述的潍坊地名文史故事曾多次在潍坊电视台《30”故事汇》栏目中播出,《潍坊30年沧桑巨变》等文章,作为文史资料被市档案馆收录,在市档案信息网发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