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古國西夏王朝,為何至今都是解不開的謎?

關運福


1804年,著名學者、官員張澍因病辭官,回武威老家休養。閒來無事,張澍朋友邀請前往武威清應寺遊玩,發現在寺中有一個亭子,被四面封得嚴嚴實實。


陪伴的和尚說:這個亭子受到過詛咒,所以被封。誰打開就會受到慘烈的天罰。本來張澍對此沒有多少興趣,聽和尚一說反而來了精神,於是對天發誓:如有災禍,自己一力承擔。強烈要求和尚拆掉圍牆看看裡面到底是啥。

結果這一拆,就拆出來一件刻滿了天書的石碑,就是現在被稱作“天下絕碑”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即“西夏碑”)。


這塊石碑的發現不僅拉開了西夏學研究的序幕,而且還讓一個“被遺忘的王朝”———曾經輝煌一時的西夏。


西夏國在宋朝,時和宋、遼鼎足而立,在中國西北留下了赫赫威名。但是自從蒙古崛起,成吉思汗擊敗西夏政權,而又神秘死在西夏之後。


蒙古人報復性的殺光了西夏人,完全毀掉了西夏人建立的城市、建築、文字。。。可以說幾乎抹掉了西夏人存在的痕跡。

這一切,一直到張澍發現西夏碑文,自此在全國引起轟動。但是西夏王如同天書,所有學者都陷入無法解讀的困境當中。

直到1908年,在我國黑城遺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出土了多種西夏、藏、蒙古、漢文的文書。其中有一本書稱《番漢合時掌中珠》的西夏文-漢字的雙語詞典,西夏文字的研究才得以展開。




所以說西夏國之所以神秘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蒙古人為了報復成吉思汗死於西夏,幾乎抹平了西夏存在的痕跡。留下的資料極為稀少。

二、西夏文字研究起步晚,還有許多資料在亂世中被帶到國外。

三、西夏畢竟是少數民族政權,中原部分儒生學者不願意去深入研究。

這幾個理由就是西夏在普通人心目中顯得極為神秘的原因了。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中國的歷史總體來講沒有出現記錄的斷層,主要是由於從商周開始,我們的老祖宗就有記錄歷史的優良傳統。每個王朝都設有史官,記錄當代事,追述前朝情。

而一些入主長城以南,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如北魏,北齊,北周,遼,金,元,清,都學會了記錄歷史。

可是建立於公元1038年-公元1127年的西夏王朝,歷史記載極少,這是為什麼呢?



專設史官,也無法留下本朝輝煌歲月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國,為了保持民族特色,他將唐朝皇帝所賜的“李”姓,宋朝皇帝所賜的“趙”姓統統去掉,改用頗具民族風的“嵬名”為姓。此外,他專門命人創造西夏文字,印刷西夏文版的各類書籍。在行政管理、軍事管理方面也進行了頗具民族風的改革。

李元昊表面排漢,但其實並不保守,對漢人設置史官記載歷史的事情,他是能接受的,在西夏朝廷中也設置了史官。



此後,諒祚、秉常、乾順,仁孝等皇帝均大力推行漢文化,更加重視本朝歷史的記錄。

可惜,無論他們如何推行刻印,限於西夏地域及經濟現實,西夏根本不可能像中原王朝那樣大量印刷史籍,並安全存放。

公元1227年,當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被蒙古人攻破,最後一任皇帝被俘後死於非人都,輝煌近兩百年的西夏王朝滅亡!而蒙古人一貫喜歡採取“燒光,殺盡,毀跡”方式對待被征服地,西夏典籍大多數被毀!



更要命的是,做為繼起的王朝,元朝編修了《金史》、《宋史》,就是沒有著墨一字編撰《西夏史》,加之本身西夏党項人屬於少數民族,王朝覆滅三百餘年後,基本上就消失在了茫茫歷史中!連個蹤跡都難尋!

上個世紀初,在內蒙古黑水城,好容易有一大批西夏文獻重見天日,挖掘者卻是西方強盜!這批文物大多存放於俄國,英法也有少量。而我們國內至今未發現大規模的文獻資料,導致對西夏王朝的研究舉步維艱!



歷史已經真實發生,西夏王朝曾經的輝煌,皆已湮滅!只是希望,未來的某一天,在寧甘蒙三省某些地方,能讓我們在西夏考古上取得意外的收穫!


歷史的脈動


這個問題主要和兩個原因有關——一是因為相關資料少,二是因為西夏的資料被人為毀滅了。

我們目前的正史裡面,能用來研究西夏王朝的史料其實是很少很少的。在二十四史裡面,有關西夏的記錄只能去《宋史》、《遼史》和《金史》裡面去找。而無論是原始資料本身的記錄者,也就是宋、遼、金三國的官員,還是負責修史的元朝人,對於西夏來說都不是自己人,都是以敵人甚至是征服者的身份來記錄的。

這樣來看,有關西夏的史料就不但簡略,而且客觀性不足了。那我們不禁要問,西夏人自己的史書呢?他們的遺址呢?

這就牽涉到第二個問題——西夏的資料被人為毀滅了。

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帝國的擴張還是非常野蠻的,侵入一個國家就意味著全面推平,要將這片土地的所有、一切都化為空氣。在西域,這樣的例子是花剌子模;在東方,這個例子是西夏。

西夏這個國家由於比較弱小,所以一直遊弋在宋、遼、金等幾個大國之間,玩政治平衡。但是西夏末年,由於政局不穩,統治者昏招連連,導致他們在本來依附蒙古的前提下又倒戈到了金國,惹怒了成吉思汗,最終使其下了滅掉西夏的決心。

蒙古軍勢如破竹地拿下西夏以後,對其宮殿、城市甚至墓葬都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中興府、保義府等主要城市完全化為白地。這一舉動,使得從明朝初年開始,對此地的發掘就常常無功而返。西夏,也就和五胡十六國那些小王朝一樣,成為了歷史中的謎團。



青言論史


中國的學者們早就已經揭開了西夏國包括西夏文化藝術音樂舞蹈雕塑等等門類神秘的面紗,只不過你可能沒有讀過他們研究成果罷了。

下面閒看秋風帶您去見識見識西夏的文明:

1) 西夏文字。

西夏建國前夕,在李元昊的主持下創制了記錄党項語言的文字,由大臣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稱“國書”或“蕃書”,後世稱西夏文。

西夏文字是仿照漢字結構創制的詞符文字,文字構成多采用類似漢字構造的“六書”會意字和形聲字等,也由偏旁、部首組合而成。但同漢字相比,西夏文字筆畫更為繁複,多撇、捺,無豎鉤。

《宋史·夏國傳》記載其“字形體方正,類八分,而畫頗重複”。西夏學者骨勒茂才認為:西夏文和漢文的關係是“論末則殊,考本則同”。

西夏文創制後,夏廣運三年(1036)下令頒行,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與周圍王朝往來表奏、文書,都使用西夏文字。國中設立“蕃學”,由野利仁榮主持,選派貴族官僚子弟入校學習,翻譯漢文典籍。

西夏文字的創制,在西夏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並構成了西夏文化的重要特色。從現已發現的西夏文字文獻、文物中,有用西夏文記載的歷史、法律、文學、醫學著作;

有用西夏文翻譯的漢文典籍,如《論語》、《孟子》、《孝經》、《類林》、《孫子兵法》、《貞觀政要》、《十二國》等;有大量譯自漢、藏等文字的佛教經典;還用西夏文鐫刻碑文,書寫題記,鑄造印章、錢幣、符牌、銅鏡等。

,2) 文學。

西夏崇尚漢文化,但用漢文創作的文學作品傳世不多。崇宗乾順特別重視文學,本人有很高的文學修養,曾作《靈芝歌》與大臣王仁忠酬唱,傳為佳話。

留傳於世的西夏文學作品,以詩歌和諺語為主。詩歌有宮廷詩、宗教勸善詩、啟蒙詩、紀事詩與史詩等幾類。西夏詩歌有韻律,一般為對稱結構,通常是五言或七言體,也雜有多言體。

每一詩句的音節數目不同,如夏天盛十四年(1162)佚名作者創作的《大頌詩》,是頌揚西夏文創制者野利仁榮的頌詩,全詩23行,分別為七、十、十一言。

另一首史詩性的作品《夏聖根讚歌》,內容多為民間傳說,遣詞造句帶有濃重的民謠色彩,全詩45行,每行3—14字不等。開首三句:

“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彌藥國在彼方”,歷來被學者引用作解釋党項族稱與歷史源起的根據。

還有一首《新修太學歌》,作於仁宗乾祐二十三年(1192),內容是讚美重建太學的,全詩27行,字數不等,詞句華美對仗,具有宮廷詩的風格。

注:以上內容參見:

朱子方、包恩梨:《遼朝的石雕藝術》,《遼海文物學刊》1992年第2期。骨勒茂才:《蕃漢合時掌中珠》,寧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俄]克恰諾夫:《獻給西夏文字創造者的頌詩》,載《中國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聶鴻音:《西夏文考釋》,《民族古籍》1990年第1期。


閒看秋風999


沒有啊,像完全透明一樣的研究透是不大現實的,畢竟古代保存史料的途徑還是很少,西夏的存亡也符合歷史規律,留下的可研究資料也有相當一部分,只要努力探索,多些研究手段和方法,歷史的神秘面紗揭開是早晚的事。


下雨啦16


西夏有它自己的文字和風俗習慣(比如河神節),被蒙古滅了之後,有關西夏的史料全被蒙古人毀了


太古熒屏


西夏只是歷史資料少,不在二十四史中,沒有你說得那麼神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