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講授:如何面對儒家和佛家這兩種人生模式

佛家的修行需要有出離心,需要到寺廟中學習,或進入山林閉關苦修。而儒家提倡在世間做事,在人世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與儒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修行模式,哪一種更適合普通人呢?對於此問題,潘麟先生曾在講學中有過回答。現將先生的講學音頻整理成文,發佈於本平臺,以饗讀者。

潘麟先生講授:如何面對儒家和佛家這兩種人生模式

有學員向潘麟先生提問:“有很多獲得大圓滿成就的上師(或活佛),很小就產生出離心到寺廟中學習,並長期在山洞中修行。他們在修行有成就後就開始教導他人修行,並說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出離心,要走出塵世間。而儒家則講‘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章句上》)提倡在人世間做事,在人世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佛家與儒家的兩種人生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這兩種模式哪一種更適合於普通人呢?如果說儒家更適合,但儒家的修行模式中,又極少有人獲得‘大圓滿虹身’成就。如何以儒家的修行模式來獲得大圓滿虹身成就?如果要將佛家與儒家相結合,又該如何結合呢?”

潘麟先生講授:如何面對儒家和佛家這兩種人生模式

潘麟先生回答說,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我現在的講學主要是講佛家。因為我想先把佛家講透,講出個眉目來,再來講儒家和道家。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這與我個人的成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本人就是從佛家入,入了佛家以後又從佛家出,再進入到儒家——這是我的心路歷程。

因為這條路是我自己親自走過的路,所以對這條路比較熟悉。當我引導、教導學生時,我操作、展現和駕馭“出佛入儒”這條道路的時候是無比嫻熟。現在,我只完成這條道路的前半部分,即入佛和出佛這部分。我認為必須要先深入到佛家裡面去,深入到一定程度,我再把大家從佛家帶出來,再進入儒家。只有這樣,大家才能真正地理解儒家。不然的話,是理解不了儒家的精神的。

我不知道前人是如何理解儒家之精神的,可能他們從小就學習儒家的“四書五經”,加上在一些大儒的指導下,就可以不借助佛家這個梯子,便能理解明白儒學之精要、之精神、之靈魂。但我不是直接從儒家入而得儒家之精神,我是先從佛家入而後得儒家之精神。我不知道這條路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適宜於當代的每一箇中國人,還是隻有我自己是這樣。假如這條路具有普遍性,那麼在當代,包括我在內的中國人,就沒有辦法直接從儒家入而得儒家之精髓。

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儒家之精神呢?我認為,從佛家入是最好的法門。我自己就是走這條路的,我就把這條路放大為不僅僅適用於我個人,而且還適用於我們這個時代,乃至還適用於後代。不然的話,儒家的微妙精神是很難理解的。我不敢絕對地說當代人都不能領悟理解,但以我們受過西方教育的現實條件來說,我們是幾乎一生都不能理解,而且是越講越不明白。如果你不受一些佛家的訓練,就沒有辦法給你講明白,尤其是關於“大圓滿”的訓練。

如果你沒有受過關於“大圓滿”的訓練的話,如果你不能心物合一,用肉眼切切實實看見、證悟到大圓滿的脫噶成就。那麼你就沒有辦法理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也沒有辦法理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這是從大往小處說。最後落實在“致知格物”上,也就是在“心”上。又反過來說:“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即從“心”上升到家國天下之後,又出來了。這個“出來”是什麼意思?這個“出來”就是“極樂世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旦心“正”了,“心正”也就成佛了,整個身心就會光化。只要身心光化,你所有的情緒、偏見、狹隘和小我就會全部化除掉。你整個身體就“修”成了。我把這裡的“修”理解為“虹光身”。達不到虹光身,修身就不到位。大家平時所說的“修身”也屬於修身的範疇,但其所指的是修身中最表面的,最淺表的。修身的終極境界是什麼?就是“無死虹身”——這才是真正地“修身”。

潘麟先生講授:如何面對儒家和佛家這兩種人生模式

修身從哪裡來,從心正中來。心如何正?心正的極致是什麼?心正的極致就是成佛、覺醒、開悟。當“心”正到了極致,身體自然就化掉,成為無死虹身。當有了無死虹身以後,你就可以有家庭。為什麼在西藏的一些佛像中,有一些佛會抱著一個女人?因為這象徵著夫妻,象徵著家庭。只有成為佛菩薩了,才有資格談嫁夫娶妻,才配結婚。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通過幾十年的觀察後發現,90%的男人和女人都不適合結婚,這些男人和女人的身體沒有準備好(指的是身心不清淨),心智的成熟度、情感的成熟度不夠,都是在什麼都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匆匆地走進了婚姻殿堂。在這種情況下走進婚姻,無非就是“吵”“鬧”“打”,最後離婚。這就叫家不能齊。

家為什麼不能齊?就是因為人們的心智不成熟,知識不夠,智慧不能生髮,身心不能轉化,情緒不能掌控。特別是情緒,情緒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是很大的,情緒不僅僅會影響婚姻,也影響父子、朋友等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掌控不了情緒,那麼就不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有很多人的情緒完全是處在失控的狀態,完全是被自己的情緒推著走,成為了情緒的奴隸。尤其是女人的情緒,女人的情緒化程度比男人高,遇見一點小事情就會又哭又鬧,情緒一上來就管控不了。

家為什麼不能齊?因為人們心中的自私、自戀、自我、自大等都沒有化掉。每個人都希望自妻子(或丈夫)為自己服務得多一點,愛得多一點,但對方也是這麼想的。女人希望男人多給她一點利益,把工資都交給她,把愛都給她,把時間也都給她。平時要上班工作,下班回家要替她做飯、擦鞋,若是哪方面沒有做好,就說:“你不愛我了。”而男人也希望女人多付出一點。這些都是自私、淺薄、偏狹、自戀的表現。如果不化除這些,就不適合走進婚姻,組建家庭。即使組建家庭,也是一段不好的婚姻。有的夫妻最後都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這就是從相愛到相殺。

不能說所有婚姻都是如此,都不幸福,但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婚姻都是不幸的。所以我一方面勸大家要“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另一方面,我又勸大家都別結婚,因為很多人的身心都沒有準備好過婚姻生活。我在《直指生命的真相》一書的序言裡說,要“創造一個殊勝的緣起”。走進真正的“生命”需要一個殊勝的緣起,走進婚姻何嘗不需要一個良好的緣起?如果都是糟糕的緣起,最後的婚姻之路就很難順利,即使不離婚,那也會是貌合神離。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齊家?齊家不是空口說說,不是僅憑一個良好的願望就能齊家。齊家是要有一些良好的緣起,才會有良好的結果。要有良好的緣起,身心就要做好準備。天上不會掉下一段幸福的婚姻,不會掉下一個幸福的家庭。如果要結婚,就要長時間好好地做準備。若是匆匆走進婚姻,就會是一個壞的結果。因為有如是因就必有如是果。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家庭不幸福,不如意?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充分理解婚姻,就匆匆忙忙地走進了婚姻。這樣的婚姻不僅達不到所期待的效果,甚至與自己期待的相反。

有句話說“身不修,何以齊家?”這句話說得很對。只有達到高度的無我、覺醒,達到整個身心都通化,達到虹光身的時候。此時生命中湧現出的都是真善美,都是愛與智慧。正如六祖慧能所說,心中常生智慧,心中的智慧如同噴泉般湧出。如果這樣的人結婚,家庭不幸福才怪。這才叫“齊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菩薩與佛才配結婚。按照儒家的說法是,只有聖人、賢者才配結婚,一般的人都還沒有準備好,人生的境界太低,結了婚也是相互折磨。這不算結婚,更談不上齊家。

綜上所述,如果不把佛家的“大圓滿”吃透了。人們該如何去理解“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呢?如果你學習“大圓滿”有了一些基礎,我一講你便能明白。如果你沒學“大圓滿”,直接就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就會一頭霧水,很難真正地清楚明白,“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個詞小孩子們都會背,但其中的含義很深奧。如果不從佛家入,幾乎就沒有門——這是我的理解。

我自己走通這條道路之後,又將其放大,主觀地認為當代所有的人都要經過佛家的陶冶、洗練之後,再進入儒家才能順風順水;才能夠一日千里,當下頓悟;才能夠真正明白孔孟之偉大高妙在於何處。

從本質上講,佛家是神性文化,儒家是人性文化;佛家是神本文化,儒家是人本文化;佛家是神文文化,儒家是人文文化。佛家是納人性、獸性入佛性;儒家是納佛性、獸性入人性。佛家的基本格局是納人性、獸性入佛性,以佛性為立腳點來收納人性和獸性;儒家的基本格局是以人性為立腳點,收納佛性與獸性進入人性。儒家與佛家的立足點不同,立場不同,這就導致了儒家與佛家這兩種文化有很多不同之處。

佛家是儒家的入門必有的階梯和橋樑,要想很好地理解儒家,先得理解佛家,尤其是佛家的“大圓滿”法。若是修持“大圓滿”有了理悟、修證,再去談儒家,就會妙合天成,一日千里,當下頓悟——這是我自認為找到的“捷徑”。因此我就先將佛家講出個眉目來,然後再講儒家。

我們目前正處在“重點談佛法”的階段。在目前還沒有談到儒家階段的情況下,我們就“在佛言佛,在儒言儒”。“在佛言佛”就是去閉關,講出離心。等我們講透了儒家,我們就會用另外一種方式去生活。那時你才能夠駕馭得住儒家的生活方式。

潘麟先生講授:如何面對儒家和佛家這兩種人生模式

現在,你還駕馭不住儒家的生活方式。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儒家已經失傳了。儒家說“聖人,人倫之至也。”問題是你知道“人倫”是什麼嗎?“人倫”這裡面有大學問,如果你理解不透“人倫”,你就沒有辦法借用“人倫”而獲得成就。古代的一些儒者能通過人倫而獲得成就,那是人家。你如何通過人倫而成就呢?這裡面有大學問。在我還沒有傳授你儒家的人倫之時,你的那一點點對人倫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個時候,就不要走人倫,因為你走的是淺人倫,是偽人倫,甚至是錯人倫。通過你所理解的“人倫”是不能獲得大圓滿成就的。儒家真正的人倫是可以讓我們獲得大圓滿的,但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淺人倫、偽人倫是做不到的。

真正的人倫在哪裡?這不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人倫裡面含著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真正的人倫說透了,就要說到什麼是夫妻,什麼是朋友,什麼是師徒等,這些都要說透徹。五倫中的每一倫又怎麼修?是否需要結合佛家的方法來修?我們現在把君臣叫做師徒,師徒關係是我們講得比較多的。而佛家還有一種獨特的修行方法是針對夫妻的,是否可以加到夫婦這一倫?即使加進來,那也只是夫婦這一倫,還有其它三倫。我們要“在佛言佛,在儒言儒”,既然我們講佛家大圓滿,那目前就按照佛家大圓滿的基本原理來。但以後我是會變的,目前我只能給出這個“非了義”的回答,以後我會給你們一個“了義”的回答。讓你們貫通儒佛道,自由出入百家。


更多精選文章、潘麟先生著作有聲書、公益視頻和課程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東方生命研究院。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