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自刎,英雄末路,關於項羽必知之事

西楚霸王的名號,即使是稍微熟知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項羽這個人。拋開所有不談,最後英雄末路之時,毅然決然自刎,面朝著江東父老而逝的場景,雖然沒有親眼見證過,但是其中的豪邁悲壯,是很多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項羽的故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從小到大的種種典故,感興趣的人肯定都能耳熟能詳。對於這個人的性格分析,從古至今都是褒貶不一。很多人認為他軍事謀略極深,是個很有頭腦懂得謀略的人,也有人自鴻門宴事發之後,認為他過於驕傲自大,將最好的機會白白流失。

烏江自刎,英雄末路,關於項羽必知之事

但是不去深究這些評價誰對誰錯,都有幾分道理在其中。楚霸王的這一生,戎馬征戰數十載,留下佳話無數,亦是留下謾罵不計。唯一不能否認的是,他的的確確擔當得起所謂的英雄二字。但從司馬遷在寫《史記》之時,給予他的高度評價來看,不管是前朝數載的文人墨客,還是當今社會的思想大家,對於他都有著一絲崇敬之情。

在仔細翻讀史書史料之後,其實不難發現,項羽最終的失敗並非是一次偶然,一或者說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不管是垓下之戰中的大敗,還是鴻門宴之時的放過,一次次的小事逐漸積累成了他走向失敗的基石。眾人還在細細剖析這個人的性格特徵之時,已經有不少眼界超前之人,開始默默考量其失敗之過。

烏江自刎,英雄末路,關於項羽必知之事

對於這位偉大的英雄,最應該知道的不是他驚天動地的大事,不是他豪邁悲壯的自刎,不是他謀略過人的戰役,而是他失去民心所帶來的悲慘後果。

不能否認,項羽在開始征戰的時候,不管是憑藉的理由,還是自己的正統身份,相比起劉邦來說,都有著絕對的優勢。再加上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學習的武藝等等多方面,讓他在部下的心目之中,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然而隨著戰事的不斷推進,攻佔的土地日益變多,在不知不覺間,他的行事準則已經出現了多方面的改變。

烏江自刎,英雄末路,關於項羽必知之事

不管是坑殺戰俘,屠城燒房等等惡事,還是不聽部下建議等多方面的原因來看,他最終失去民心也是一種必然。設身處地的思考,身為一個軍隊之中的無名小卒,因為受到封建王朝的壓迫,跟隨著將軍去推翻暴政,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事情。但是歸根到底,眾軍士的身份,也還是農民階級罷了,在其骨子最深處,是有著一種長期被奴役壓迫的劣根性存在。

這種東西在戰爭獲勝的時候,完全看不出來有任何的弊病,但是一旦遭遇失敗,帶來的嚴重後果絕對是當時的楚軍無法承受的。項羽作為大將之才,恰恰忽略了這一點,不得不說這是他人生之中的重大失誤。

烏江自刎,英雄末路,關於項羽必知之事

再者,軍隊之中,人員階層複雜,帶來的矛盾也是沒有辦法完美協調解決的。身為農名階級,自然見不得同是一個階層的平民被殘忍虐殺,一種仁慈始終是在自己心中徘徊,即使是面對俘虜,也少有下的去手的人。而對於較高階層的統治者,完全不會關心底層人民的生命損失,在乎的只有自己最終可以得到的利益。衝突矛盾就這樣日益積累,項羽本人卻未曾聽從自己謀士的一言一語,沒有想辦法去解決矛盾,最終造成了英雄末路,失去民心難以和劉邦一爭天下的能力。

雖然這些比較客觀的因素存在,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項羽本人。對於自己的高度看待,以及對敵人的嚴重蔑視,造就了他在面對劉邦之時,從始自終沒有重視過一次。也正是這樣的思想,讓他在爭鬥之中,逐漸由勝轉敗。

烏江自刎,英雄末路,關於項羽必知之事

很多史學家都認為,他失敗的原因還有很大一部分,要歸結於他並不擅長謀略,只懂得帶兵打仗。事實確實如此,相比起劉邦手下著名的謀士團,項羽一個人很難有哪些花花腸子去應對。因此很多次的吃虧,慢慢積累成了最終之戰的失敗結果。不管是攻心還是攻計,堂堂楚霸王可謂是輸的一塌糊塗,毫無勝算。

作為後世之人,我們對於他的崇敬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在他的身上,有著眾多我們值得宣揚的優點;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他的缺陷,要知道,小事不重視,足以在將來釀成大禍。作為一個褒貶不一的英雄人物,對於我國的歷史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