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三處小石窟

大同的三處小石窟

鹿野苑石窟位於大同城北五公里外的小石子村大沙溝的北崖面上,關於石窟開鑿的確切年代,碑刻文獻均無記述。但據《魏書釋老志》“高祖(孝文帝)踐位,顯祖(獻文帝)移御北苑崇光宮,覽習玄籍,建鹿野苑佛圖於苑中之西山,雲崇光寺右十里,巖房禪堂,禪僧居其中。”

北魏以後,從崖面上的遺留下的建築梁孔痕跡說明,後代曾對此進行過修繕和擴建,但具體情況可惜已無記載可考。

鹿野苑石窟現存洞窟八所,東西長30米,中央一窟內鑿一佛二脅侍菩薩,其餘的洞窟均是無雕像的禪窟。

中央洞窟的平面呈橢圓形,佛像佔據了窟內面積的大部分。禪窟的平面呈矩形,長、寬各約1.2米左右。佛為結跏坐,頭部雖然已經殘缺,但仍可判別其風格特徵。造像面相方圓,兩肩齊平,菩薩造像頭戴寶冠,長髮垂肩,項光上雕刻著忍冬紋,寶繒在雙耳後作摺疊式下垂狀,胸前飾項圈,手提淨瓶,這兩尊造像雖不華麗,卻很質樸生動。

鹿野苑石窟造像的風格與“曇耀五窟”的造像如出一轍。它雖然是一處數量少、洞窟小,但對研究北魏石窟開鑿史和佛教發展史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因此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大同的三處小石窟

在雲岡石窟以西約2公里處的十里河西岸的山丘上,有一組規模較小的石窟,這就是“魯班窯石窟”。開創年代不詳。傳說當年開鑿雲岡石窟的能工巧匠曾居住於此,從而得名“魯班窯”。從現存的石窟造像風格辨析,判定其為北魏的遺物當為無疑。

此圖中窟外前立壁上有長方形石槽,與雲岡石窟遼代增建的窟簷相似。從地面遺留的殘磚破瓦來看,遼時在此曾置建木構窟簷。遼代被戰火毀壞後再末修復。

魯班窯石窟坐西朝東,與雲岡石窟隔河相望,對峙呼應。這 裡沒有紅牆綠瓦,沒有參天樹木,只有兩個洞窟。石窟均為橢圓形。第1窟(由南向北排列)進深4米,寬為6米,高6米,穹窿頂,頂板無雕刻,周壁雕有坐佛四排,隱刻龕形。入定坐佛高50釐米,服飾偏袒右肩。北壁、西壁尚存佛像三十七軀,南壁存佛像三排二十四軀,東北上角佛龕可看到塗赭紅顏色,是為後世所繪。在窟壁和頂板接壤處周圍雕有鋸齒狀帷幕。第2窟相距第1窟5.27米,進深4.17米,內寬6.1米,高4米。窟內周壁雕有規整的千佛龕。現存佛像六十六軀,服飾有通肩和偏袒右肩兩種形式

魯班窯石窟規模較小,但它對研究雲岡石窟的開創歷史和北魏時期佛教的興衰史,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大同的三處小石窟

吳官屯石窟的開鑿,同雲崗石窟是分不開的。在北魏時,武周山與山前的武周川,被尊為佛教的聖地,所以就在此山溝內大興土木,到處開山鑿窟,雕像建寺,綿延三十里。據唐代《廣弘明集》中記載,“谷深三十里……石窟中七里極高峻,佛龕相連。餘處時有斷續,佛像數量孰測其計。“從以上記述中可以看出,這三十里斷續綿延的佛寺窟龕,包括了雲崗石窟、吳官屯石窟。

吳官屯石窟開鑿於濱河的懸崖峭壁上 ,其下為武周川,河水自西北向東南。北處有十五個石窟,但規模很小。

吳官屯石窟大小有15個,大的有3平米,小的僅可以容身一人。過去石窟顯的高大陡峭,由於109國道幾次的大修墊土,現在石窟基本和路齊了。石窟應該是在1。5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現在的武周川已經沒有多少水了,河床被大片的樓房取代。當地的善男信女為了保護石窟,在石窟外加了一堵圍牆,給起名為地湧石窟。

大同的三處小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