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本資料有些長,但是比較好,讓人學習一些思路跟處方方法。但是,本文不作為

患者自治的參考,否則後果自負。

本文為資料收集,小編也查了些資料,查不到作者信息。如果侵權,請告知,立刪。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學醫難,學中醫尤難!--因此,元代名醫王好古寫的中醫書名叫《此事難知》!

而一旦通曉醫理,就能以一當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醫陳修園寫的書《醫學實在易》!

學習中醫最關鍵的是什麼?

是"實(寒熱燥溼風)、虛(陰陽氣血津)"這兩大系統(共10項要素),再輔之於臟腑(心肝脾腎胃)系統,基本上構成了中醫的全部基礎。

由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導、疊加出中醫所有的內容。

事實上,要掌握中醫複雜的基礎理論,只需通讀如下八個名醫治病的真實故事,就能夠輕鬆熟知中醫經典的"八綱辨證、五邪六淫、治病八法、中藥方劑"等基本內容。

中醫故事之一:死則甘願償命!(清代名醫 徐大椿)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清朝名醫徐大椿碰到一位這樣的病人:酷暑之天氣,病人"暑病熱極,大汗不止",而且"脈微肢冷,面赤氣短"。眾多醫生按照"熱症"來治,給病人開出"寒涼之藥"。

徐大椿的診斷卻完全相反,認為這是"寒症",必須服用"溫熱之藥"。--結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難色,不知道該聽哪位醫生的話。畢竟,夏天酷暑,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熱症"來治更加穩妥一些。而徐大椿則開出完全相反的藥物,萬一有誤,豈不是火上澆油?!

徐大椿斬釘截鐵地說:"哪裡有不自信而僅作嘗試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現問題,我願意以死來償命!"

結果病人勉強喝下徐大椿開的"大熱之藥",結果一劑藥汗就止住了;冷涼的身體變得溫暖,也能夠很好地睡覺了。隨後,調節藥方,不到十天就病癒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熱之藥,是因為:這個病人雖然有"大汗、面赤"等熱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這是寒熱並雜、真寒假熱的病症,需要用"參附湯"這樣的熱性藥物進行救治。--這是從"祛實"的角度來說的。

從"補虛"的角度來說,病人因熱而大汗不止而產生"亡陽"這種陽虛病症,需要用"參附湯"這樣的補虛藥物進行救治。

徐大椿也很慎重地總結,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狀,則仍是熱症,誤用熱性藥物即死!

關鍵詞:祛寒(補陽) 參附湯 [溫法(補法)]

中醫故事之二:夫有是病,則有是藥!(清代名醫 王孟英)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有位姓石的病人在夏天患病,廣泛尋找名醫,結果病勢每日都在惡化,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了。這時才請王孟英診治。王孟英根據各種複雜的病症診斷後,說道:“這是暑熱致病,服用寒涼的‘白虎湯’就能馬上治癒,怎麼拖延了這麼久呀?”

古代之人大多都懂一些中醫。

病人的父親因為病人大便溏瀉,屬於醫書上說的寒病,見王孟英開的方子屬於寒涼之藥,就不敢給兒子服用。

王孟英解釋說:“看病要對症下藥,這個病不用這個藥方,就沒有更急穩妥的藥方了!”

病人的父親聽了,很有些姑且服用這種藥的意思。

但他的兒子,也就是病患者自己拿過方子一看,說道:“我覺得胸中一團冷氣,湯水都得熱燙才能喝下,這種寒涼要怎麼能服用呢?”——結果病人自己堅決不肯服用。

最後,病人家屬廣泛徵求天下名醫,討論是否能服用這種藥?

座中有醫生說到:“王孟英腸熱膽堅,非常值得信賴,如果還不信,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其他很多醫生也這樣說。

最後,王孟英用“白虎湯”進行加減(即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對個別藥進行增加或削減),一劑藥喝下去,咽喉立刻就暢通了,三劑藥喝下去,各種病症都消失了。

——因為這個病症非常複雜,綜合判斷,還是屬於暑熱留在肺部,所以,要用寒涼的白虎湯進行祛熱。

關鍵詞:祛熱 白虎湯 [清法]

中醫故事之三:從“臥病待盡”到“親知見駭之”!(金代名醫 張子和)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清代名醫張子和有個親戚,患有大便燥結的病症,除此以外,別無他病。常常不敢吃飽,如果吃飽了,那麼解起大便就非常艱難。

服用過巴豆等大瀉之藥,結果瀉完了又燥結。如此很多年了,結果怕藥性太暴,不敢服用,只能臥病等死。

後來,張子和為這位病人診斷,發現他兩手的脈息,都滑實有力,就判斷病人屬於燥症,就用“大承氣湯”這種藥,並隨後讓病人服用“麻子仁丸”等藥,還讓病人吃潤腸的食物,結果病人在百餘日重新強健起來,所以親眼看多他的人都非常吃驚於前後的變化。

關鍵詞:祛燥(補津液) 大承氣湯(麻子仁丸) [下法(補法)]

中醫故事之四:血通氣暢,故病霍然而愈!(清代名醫 王清任)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江西巡撫已經74歲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卻只能露胸而睡,這種症狀已經七年了。最後,巡撫派人名醫王清任去診治。王清任分析到:這位患者年高體弱,夜間睡覺 胸部不蓋被子,拖延治療這麼久,可以推知:胸中窒悶,氣滯血瘀,胸中必有血瘀(屬於“溼”類病症的一種),需用祛溼的“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淤。結果服 用5付藥後,果然,血通氣暢,此病霍然而愈。

關鍵詞:祛溼 血府逐瘀湯承氣湯 [消法]

中醫故事之五:先生之術,可謂神矣!(近代名醫 曹穎甫)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有一個姓葉的人,在大暑之夜,遊覽大世界屋頂花園,涼風徐徐,又吃了很多冷飲,當時特別愜意。

可以不一會兒,就覺得怕冷,頭痛,急忙回家躺下睡覺。可恰又逢有朋友來訪,勉強起身坐在院中與朋友周旋。夜深,朋友散去,後背更覺寒冷,頭更痛了。

自己服用紫蘇、生薑等發汗的藥物服用,只出了微汗,但還是不管事。第二天早晨來請曹穎甫看病,病人剛被家人攙扶到樓下,就立刻急呼關窗戶(怕風),而且病人吐出很多綠色痰濁。病人的兩個手臂出汗,摸上去有些潮溼。

曹穎甫診斷為根據病人頭痛、怕風、汗出等症狀,知道病人是因感受風邪而致,所以開出祛風的“桂枝湯”加減。

第二天,病人沒有再來複診。後來,有一天曹穎甫走在路上,又碰到了這位姓葉的人, 他拱手相謝:上次的病仍你一次治癒。先生之術,可謂神矣。

關鍵詞:祛風 桂枝湯 [汗法]

中醫故事之六:“諸證悉愈”與“不可不慎”!(明朝名醫 薛立齋)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有位叫做李序庵的老人,有學生贈送他“坎離丸”的丸藥,老人很高興地服用。

名醫薛立齋知道這件事後,對老人說:你的肝腎兩脈,數而無力(數:即脈來急促;數而無力:多見陰虛證或其他虛證),所以,你身體屬虛,應該補。

你所服用的“坎離丸”,是“黃柏”(祛熱/清熱燥溼)和“知母”(祛熱/清熱瀉火)構成,你服用能讓你的火氣減少。——老人不聽,結果,服用“坎離丸”將近兩個月,脾氣漸弱,不斷髮熱,小便澀滯,大腿腫痛。

老人以為自己得了“瘡毒”。

薛立齋對他說:“這是肝腎兩經虧損,導致的虛火所致,應當採用‘補虛’的方式進行治療。”

於是,薛立齋早晨讓老人服用“補中益氣湯”(補虛/補氣;補脾胃)、晚上讓他服用“六味地黃丸”(補虛/補陰;補腎/肝)。最後,各種病症全部痊癒了。

薛立齋作為明朝大臨床學家,在他治療所用的藥物中,補中益氣和地黃丸合用,特別常見。他著有《內科摘要》,全部病案都是以五臟為主來分辨。

關鍵詞:補陰/補氣 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 [補法]

中醫故事之七:“恐成痿廢,求為診治”的故事!(近代名醫 張錫純)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有位姓高的老人,年過六十,漸漸覺得兩腿無力,時常感覺暈眩、昏沉、健忘。老人很害怕,到名醫張錫純那裡求治。

張錫純診斷為氣血虛之症,就給老人開出了補血的“當歸補血湯”,連服十劑,兩腿比以前有勁了,健忘的症狀也治好了。

關鍵詞:補血 當歸補血湯 [補法]

中醫故事之八:“諸證悉愈”與“不可不慎”!(宋代名醫 許叔微)

八大醫案讓你初通中醫

有人患傷寒已經五六天了,但有時候,頭出汗,從脖子一下卻沒有汗,手腳冰冷,大便乾結;有時候,四肢冷,但又出汗。這種病症實在是很複雜。

名醫許叔微給病人診脈,脈沉而緊。許叔微就說:“這種病實在是讓人疑惑,病又在表又在裡,按表病來治吧,解決不了裡病;按裡病來治,又解決不了表病。——對於這種半在利半在表的病,就要用和解的方劑——小柴胡湯來治療。”

結果,給病人服用了小柴胡湯之後,病人很快就痊癒了。

關鍵詞:半表半里 小柴胡湯 [和法]

中醫是怎樣診斷病情呢?上面進行了簡單的描述。我們看到老中醫說“傷寒”(也就是感受“寒”邪)、“中風”(也就是感受“風”邪)、“風溼”(也就是“風”+“溼”)、“陽虛”、“津虧”(也就是“津液”虛)……也就不難於理解了。

讓我們再進一步學習,判斷病情的“實與虛”只是找到了致病的原因,還要把疾病的部位找準。一般來說,中醫對疾病的部位簡單的分為“表、裡”,而更精確的分法是:“心、肝、脾、腎、胃”五大部分(注:還包括經絡)。

舉 例來說:上述中醫故事之六名醫薛立齋醫案中提到那位誤食藥物老人的病症應該是“肝腎陰虛”。“陰虛”的病症讀者們已經略加了解,那麼,這位老人所患病症的 部位是哪裡呢?是“肝+腎”。——這樣,把病性和病位結合在一起,才算構成了完成的中醫辯證結果。所以,我們看到老中醫開出的方子,上面寫著:“風熱犯肺 ”、“寒溼困脾”、“心腎陽虛”、“肝血虛證”等等,也就不能夠很輕鬆的解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