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如何控制疫情下的焦慮、恐慌?

【醫案】如何控制疫情下的焦慮、恐慌?

疫情下的焦慮

初次就診時間:夜間11點,女性患者,40餘歲,既往膽小、怕事,這次主要以心前區悶、脹不適,無咳嗽、發熱,無腹瀉,無噁心嘔吐,也沒與家人生氣,例假正常,查體:未見明顯陽性體徵,生命體徵正常,初步考慮患者1.可疑冠心病?2.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等3.情志疾病。

建議患者完善了肺部CT、心電圖;均未見明顯異常;考慮患者就診時一直自訴擔心新冠肺炎;說自己以前遇到事容易擔心、害怕;故勸導了她,建議其回家,不要思慮過多。

10余天後患者仍在夜間就診,自訴仍心前區悶、脹不適,無其他不適,在此完善心電圖、肌鈣等,均正常。查閱患者就診記錄,在此10余天內患者也就診我院其他科室。由此引發我的思考——疫情之下如何控制人們的焦慮、恐慌?

首先何為焦慮呢?古代《黃帝內經》講道“生氣通天”,意思是人生命氣息與自然相通,以此實現人與自然周圍環境的平衡,當疫情發生時,也是平衡關係的打破,與此同時為了疫情防治,人們與原有的生活關係也將打破,突然不知所云。加之對疾病和信息的恐懼,造成情志不能得到有效疏瀉而生成心裡疾病。

古人養生提高免疫力之法: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現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內心更加脆弱,但也有其優勢,就是讓人們能更加快捷的繼承古人的養生智慧和迅速的傳遞健康向上的信息。這樣便可短時適應新的生活平衡。

具體建議:

1. 科學認識此次疫情;不信謠、不傳謠;建立正確防護觀念;

2. 學會適應新節奏;飲食、起居規律;樹立健康的生活觀;

3. 學習新的技能;利用網絡、信息優勢;發現新生活的意思;

4. 嘗試接受恐慌;獲得支持、理解;找到有效宣洩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