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花皮”不是病,不致命但很要命


大姜“花皮”不是病,不致命但很要命


近年来,随着大宗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部分区域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大姜作为特种蔬菜,经济效益相对稳定,因此大姜种植面积逐年扩增。在一些具备成熟种植模式的地区,高产已经不是最终目标,高产优质才能获得高收益。其中优质主要指大姜品质,而最直接的品质是外观品质,因为大姜是靠“颜值”来定等级的,所以没了“颜值”自然就没了价格优势。

在小编走访在种植区的这几年,姜农们反映较多的种植难题之一就是“花皮”病。“花皮”与“癞皮”不同,“癞皮”已经明确是由根结线虫引起的,而“花皮”在小编读大学时,课本上从来没找到过关于这种病害的描述,目前也没有专家研究,小编也请教过不少专家,得到的答案都没有明确的阐述,大多是综合因素分析。

综合专家意见和田间采样,在实验室同事的帮助分析后,小编做了以下分析判断:

大姜“花皮”不是病,不致命但很要命

大姜“花皮”不是病,不致命但很要命

“花皮”病姜块症状

从“花皮”姜块采集发病组织,在培养基平板上培养。经过镜检分析后,分离出4种病菌,分别是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见下图),这几种致病菌都是真菌,从发病大姜症状来看,这几种真菌仅仅引起姜块表皮的溃烂、龟裂、凹陷等症状,并没有引起致命性的整株腐烂或成片死棵,因此,可以基本判断这几种病菌仅仅危害表皮,对大姜来说不是致命菌群,一旦姜块被这几种病菌侵染就没了“颜值”,也就没了好价格。虽然不致命,但是很要命,这是小编对这种病的定义。

大姜“花皮”不是病,不致命但很要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花皮”,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一一阐述。

1、土壤条件恶化引起

①生茬土壤:大姜生长最适宜的土壤酸碱范围pH 5~7,喜欢中性偏酸的土壤环境,很多姜农反应,在前茬作物为小麦、玉米等粮食的轮作地块发病较重,究其可能原因为大田粮食种植地块土壤相对贫瘠,土壤pH≥7,在中性偏碱的土壤条件下,大姜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有效性较低,导致出现缺素。

大姜“花皮”不是病,不致命但很要命

②土壤酸化:在连续种植多年的土壤上出现“花皮”,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土壤酸化,在土壤pH<5后,中量元素的有效性降低,出现缺素,导致姜块龟裂,病菌侵染造成溃疡性伤口,形成病斑。

③土壤结构:大姜在土壤疏松、多孔、通透性强、有机质含量高的肥沃土壤更易获得优质高产,在有机质含量低、粘重、板结、透气差的土壤上,不利于大姜的正常生长。土壤紧实度大的土壤,根系生长环境的机械阻力增大,通气孔隙度降低,氧的供应和持水量减少,进而改变水肥气热状况,影响正常生长。因此,在紧实度较大的土壤中,土壤缓冲性较差,在土壤轻微干旱的条件下,土壤的板结、龟裂均能造成姜块机械性损伤,进而引发有害微生物感染造成“花皮”症状。

④连作重茬: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粗放管理、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土壤酸化,土壤可吸收有机营养减少,土壤C/N失调,根系代谢产物积累等原因,导致土壤微生态平衡破坏,有益菌群数量减少,有害菌群数量增加,从上图pH对真菌、细菌/放线菌的影响可以看出,在土壤酸性条件下,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而真菌数量不受土壤酸碱性影响,因此,在酸性条件下,真菌类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从大姜“花皮”病株分离的菌株也印证了,发生“花皮”病严重的地块,大多土壤酸化严重。

2、不合理的施肥习惯

①未腐熟粪肥:很多种植户依然对鸡粪、鸭粪、猪粪等粪肥情有独钟,经过充分腐熟发酵的粪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但是,几乎90%的农户使用的都是未经腐熟的粪肥,未腐熟的粪肥在土壤中缓慢腐熟发酵,这个过程中释放热量,同时产生氨气、甲烷等气体,产生酸性物质等,靠近姜块轻度的造成烧根、烧苗,严重的在密闭拱棚内造成烧苗、熏苗,导致绝产。从近几年小编走访种植户总结的经验,一般在密闭拱棚内有浓重的粪臭味、氨臭味、大量苍蝇乱飞现象的,基本都是使用了未腐熟粪肥。未腐熟生粪引起大姜“花皮”的主要原因是粪肥腐熟产生的热量或酸性物质对姜块造成轻微的烧伤或熏伤,从而被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等侵染,形成“花皮”。

②化肥肥害:在大姜生长中后期,需要大量追肥,很多种植者习惯撒施,或者施肥靠近姜块,大量的化肥溶解后,形成局部的高盐度,靠近姜块的造成“烧伤”,从而留下伤疤,为有害病菌侵染提供了便利,从而形成“花皮”。

3、土壤熏蒸

目前,大姜种植区为防止重茬连作造成的危害,有些种植者采用“灭绝式”的土壤熏蒸处理,处理后表层土壤大部分微生物被消灭,然而近年来,专家提出土壤熏蒸后,并非所有微生物全部灭绝,一些具备厚垣孢子的镰刀菌和具备菌核的丝核菌等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孢子和菌核能够耐受极端环境,在适宜条件下再次萌发,因此,熏蒸后的姜田,腐霉菌等病害减少而镰刀菌和百菌病等病害成为主要致病菌。

大姜“花皮”不是病,不致命但很要命

大姜白绢病引起的花皮

综上所述,大姜“花皮”病是土传病害的一种,发生轻重和土壤环境有重要关系,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水分、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益真菌/细菌种类、有害细菌/真菌数量等因素影响病害的发生的状况。哪种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要分析具体情况。

针对这些复杂的土壤环境因素,如何对症预防是关键。

①需要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酸性土壤采用碱性土壤调理剂,中性偏碱土壤采用酸性肥料,达到酸碱中和,活化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目的。

②增加土壤有机质,使用充分腐熟的粪肥配合粉碎的秸秆,或者使用优质商品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和改善土壤各种营养的供应,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料能力,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由于采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需要巨大的用量,因此,建议大姜种植时有机肥集中撒施沟底,后期随培土使用,尽量让有机肥在根际周围发挥作用。

③重视微生物产品的使用,在大姜种植中从底肥到追肥均可以使用有益微生物产品,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能够与有害微生物竞争生存空间、产生代谢物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有些益生菌具备寄生能力,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④合理施肥,在大姜旺盛生长期,施肥采用少量多次,分次施用的原则,有条件的建议采用水肥一体,减少集中大量施肥造成的伤害,从而减少病菌侵染的几率。目前,全营养理念和营养解决方案比较流行,已有专家证实平衡的营养供应能够提高作物抗病,从而实现营养助理抗病。来源:金正大农科院 姜振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