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智享·樂見


在上期推送中,我們一起分享了《弟子規》中“信”的第5、6小節,今天我們將繼續分享“信”部分的其餘內容。



彼說長,此說短。

不要在別人背後談論是非。

不關己,閒莫管。

不要去管和自己無關的閒事。


別人的是是非非,和我們沒有關係的,就不要去管他,更不要在背後去討論去宣揚。和自己不相關的事情就是閒事,我們也儘量不要去管那些閒事。有的人可能覺得《弟子規》這樣說是不是太過冷漠了,但其實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

別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


網絡的發展催生了一個名詞—“鍵盤俠”。這個詞是指在現實生活中膽小怕事,但是在網絡上總是義正言辭的人。雖然很多人都非常鄙視鍵盤俠的行為,但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不知不覺成為了鍵盤俠。還記得去年在網上引起熱議的重慶女司機嗎?某些人僅僅憑藉一張模糊不清的現場照片,就編造了女司機逆行導致公交車避讓不及墜橋的故事。就在大家謾罵女司機的時候,真相卻是公交車逆行,女司機死裡逃生。雖然女司機最終得到了澄清,但是那些打著正義的旗號討伐她的人卻沒有了回應。

很多時候因為不是事件的當事人,我們很難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對於事件做出客觀冷靜的判斷。這個時候冒冒失失地去評論,或者去參與到事件中去不僅不能幫忙,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古代有一個父子騎驢的故事,講的是一對父子騎著一頭驢去趕集,剛走出村子就有人說他們兩個騎在一頭驢身上,驢怎麼受得了呢,於是兒子就把驢讓給了父親。可是不一會有人說,父親讓年幼的孩子跟在後面,是為老不尊,父親連忙又把驢讓給了兒子。不過這一次又有人說兒子不懂得尊敬父親,所以兒子只好也從驢上下來了。最後兩個人牽著驢來到集市,集市上的人笑他們放著驢不騎,父子倆一氣之下就把驢賣掉走回家了。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僅是管閒事的人,也有可能是閒事的當事人,那麼在這個時候做到堅持自己的判斷就非常重要了。如果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人云亦云,最後只能像這個故事裡的父子倆一樣,一事無成,反而害了自己。

見人善,即思齊。

看到別人做好事,應該想著向他看齊。

縱去遠,以漸躋

即使現在差得很遠,也要慢慢趕上。


《論語》中記載孔子曾經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就是看到賢德的人要去學習,反之就要自省。人的眼睛只能用來看別人,卻不能用來看自己,只能通過鏡子或者其他可以反光的平面。不僅是外表,人想要了解自己的的內心也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需要通過外界的反饋來不斷完善對於自己的認識,“見賢思齊”就是一種方法。

//

別人是一面鏡子

//


有一個人,他在一次數學考試中考了30分。你很難通過這句話判斷他的數學能力到底好不好。但是如果我說這個人的數學成績在班級裡排在倒數第三的位置,你一下就會明白。我們對於自己能力的判斷也是通過與別人對比的方式來進行和完善的。這就是心理學家費思廷格的社會比較理論,也是一種合理的自我完善的基礎。

當我們和賢德的人進行比較的時候,我們要看到的是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當我們和品行不端的人進行比較的時候,我們要看到的是他身上的缺點和短處。這會讓我們更容易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形成一種向上的積極意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在這種比較中產生了消極情緒,就會發生用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的短處進行比較的行為,這對於自己完善是非常有害的。

另外一個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就是進行自省,無論外界或者社會的反饋如何,最終都是需要我們自己做出實際行動來改變的。如果沒有辦法從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那麼自然也不能夠真的去實踐去自我完善。自省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記日記就是一個不錯的手段,我們在記日記的過程中可以進行自我暴露、自我分析、自我交流、自我監督,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改正和彌補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就能夠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影響。

《弟子規》中“信”的部分一共17小段180字,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第7、8小段共24字,接下來我們還將陸續分享《弟子規》的其他內容,請大家關注我們的圖文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