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要批判地修習《弟子規》

何以要批判地修习《弟子规》

(視覺中國/圖)

《弟子規》是當前一些普及傳統文化的熱心人使用的最主要的典籍之一,尤其在各種教育兒童的“國學班”、“國學院”以及一些倡導國學的企業與公司裡。《弟子規》對於兒童的成長說了許多有助益的話。如,生活的常識,像“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又如對親人的愛戴、對家人之外的人的仁信及個人德性的成長,等等;《弟子規》的大多數內容,現在來看並不過時,倒是很好的教材。但是筆者依然認為應該批判地修習《弟子規》。理由有兩條。當然,這兩條理由都是依據現代人的眼光提出的。

一是,《弟子規》是“弟子規”的全部嗎?

以現代意識對人自身以及對人的成長的理解,《弟子規》當然不是弟子應遵循的規矩的全部。“弟子規”是幫助人——主要是童子——全面成長與發展的,那麼,除了《弟子規》中所說的,弟子們還應該在哪些方面有建樹呢?

首先,弟子應該是活潑的、精神活躍的,所以弟子、兒童應有盡情於遊戲的活動。遊戲的價值在於,一方面,它讓孩子們開發智力、樂於創造與創新;另一方面,遊戲讓兒童享受生活的樂趣,讓他們養成熱愛生活的習慣;第三方面在於,遊戲還有一個潛在的功能——培養兒童的合作意識。在遊戲中,大夥兒地位平等(在大多數情況下),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遵守一定的規矩,而這些規矩是大家共同認可的——雖然不一定有明確的表示,這很類似於一種契約精神;而這種與他人在平等關係基礎上的合作不是中國文化著意提倡的,我們更習慣的是在存在著上下等級秩序中的合作,某種程度上,《弟子規》暗示了後者作為兒童、弟子的潛意識,如“對尊長,勿見能”。

其次,學會獨立地思考。在身體與心靈還弱小、幼小的年代,兒童需要成人的扶助,但成人有責任教給兒童學會運用自己的理智,使兒童的理性慢慢成熟。這就要,一方面,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讓兒童去獨立地判斷各種社會現象與眾說紛紜的各種論斷,成人在旁邊要由引導慢慢變成平等地交換意見;另一方面,要讓兒童去獨立地承擔,獨立地解決問題,讓他們在試錯中成長。

再次,獨立思考的邏輯延伸,要讓兒童建立對自我負責的態度。要讓兒童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無論家庭與社會對他如何有幫助,最終成長是要靠自己,自己要對自己的成長負責。所以,兒童要善於發現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各種潛能得到發揮;要善於讓自己的性情在和諧中完善,做一個知、情、意都能發展的主體人。

還有,培養公民意識。現代公民意識首先是社會人對自己的主體性、權利和義務、社會身份及政治地位的自覺。作為儒家文本的《弟子規》自然對人的主體意識付之闕如,現在的家庭、學校與社會應負有建立兒童公民意識的責任。現代公民意識不僅僅要維護自身權利,也包括對他人權利及人格的尊重,社會公德的責任感,以及上面提到的規則意識與合作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家庭中的孝子未必是單位中盡責的員工;一個對周圍人大講交情的好朋友,出了這個小圈子卻可能是一個對社會事務冷漠的人。這都與公民意識的缺乏大有干係。

……

以上列舉,也只是簡單枚舉,並不涵蓋“弟子規”應有的全部。這只是要說明,特別是對於現代弟子們來說,《弟子規》之外還有弟子應知之“弟子規”。

二是,《弟子規》中說的全是真理嗎?

大概當代的擁護者們也不敢這樣說。其中:

首先,個別字句顯然與現代意識相悖。如,“揚人惡,既是惡;疾之甚,禍且作”,這就不是一個現代公民應有的態度。如果這樣,要對各種醜惡現象視而不見嗎?如果都不“疾”惡,最終每個人都可能會是醜惡的受害者。要避禍,反受禍。中國自古以來看客多,這是中國的民族命運、個人命運多舛的緣由之一,而這不能不說與傳統的教育很有關係。

其次,一些字句容易引起歧義。如,“不關己,莫閒管”,文中本是針對喜歡道別人的是非而言,但也可能會被理解為閒事莫管。如此,路邊跌倒的老人、受傷的“小悅悅”,就在不可管的閒事之列。又如,在一個家庭中,“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那麼,兒女可不可以有隱私呢?是否成家後的兒子與兒媳婦的收入都要報告父母知道或者必須讓父母接管呢?大概也行不通。

再次,《弟子規》要建立的是舉止與待人接物的態度,內在形成的卻是一種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也很容易被人有意識地引申到他們希望的方向上去;這時“弟子”的含義就不僅僅意味著兒童,可以被泛指為與兒童相當的像下級、員工、徒弟、年紀小的人、地位低的人等等。《弟子規》要弟子尊重尊長,就很可能被引申為惟命是從。就如上文舉到的“對尊長,勿見能”。又說:“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近必趨,退必遲。”如此要求弟子,弟子們不唯唯諾諾那倒真成了怪事。這大概是許多類似於企業這樣的組織竭力鼓吹《弟子規》的潛在原因之一,雖然也會與倡孝、倡信等一併提說。

(作者為山東省濰坊市委黨校社會與文化學教研部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