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沒有統一三國?

成語集錦


在劉備的鼎盛時期,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武有關張馬黃趙等,可以說陣容上還是很豪華的,但是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呢?筆者以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硬實力

1、人口

據《通典》卷7《食貨·歷代盛衰產門·丁中》介紹,魏蜀吳三國鼎力時期人口兵力數量如下:

魏——戶66萬餘,人口443萬餘

蜀——戶20萬,人口90萬(劉備章武元年,約221年)

吳——戶52萬,人口230萬(孫權赤烏五年,約242年)

在冷兵器時代,除了指揮和將領的因素外,人口基本決定戰力。

2、將領和兵力

在魏吳兩國都經過長期戰爭洗禮的情況下,蜀國雖有關張馬黃趙,但魏吳兩國也有很多的優秀將領,同一時期如魏國曹仁、張遼等,吳國有呂蒙、太史慈等,雖然劉備集團將領表現優於魏吳,但將領數量和兵力都不足,古代糧草運輸難度大,想攻擊魏吳兩國並獲得勝利,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二:天時、地利、人和

1、天時

劉備集團是有機會統一三國的,但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失敗。

第一次是劉備得徐州,此時劉備硬件太差被翻盤。

第二次官渡之戰前,袁紹行軍緩慢,劉表孫策沒動靜,勢力又被曹操消滅。

第三次得漢中到關羽北伐,劉備的二舅子糜芳和傅士仁背叛,關羽於臨沮被斬,可以認為,劉備那一代人失去了統一三國的機會。

2、地利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自給自足,易守難攻,但是在人口劣勢的情況下,更低也遠比魏吳要少,雖然劉邦能借助蜀地成帝業,但此一時彼一時,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劉邦當時的環境是面對多個諸侯王,劉備集團則面對的是兩個相對成熟的政權。

3、人和

蜀國五將中,除了關張趙,都是在207年以後加入的,恰恰是208年到215年這7年時間,劉備集團開始起飛,先是橫跨荊益兩州,後將荊州三郡還與東吳,至219年中,又奪取漢中、上庸等地,劉備勢力達到頂峰。曹操想剿滅劉備集團,卻把劉備打成了皇帝,恐怕也就常申凱剿共,使得紅軍長征可比得上了。

而就在劉備勢力達到頂峰的時候,盟友孫權背叛和二舅子糜芳背叛,直接導致劉備死後蜀國只能以攻為守保證政權。

不僅限於此的是,劉備集團士族有荊州派和益州派,兩派在蜀國的內部矛盾也很突出。相對而言,曹操有本家士族勢力的鼎力支持以及潁川派士族在戰略和戰術上的支持,如官渡之戰期間,曹操的糧草來源最穩定的就是潁川,其他地方甚至曹操老家譙縣都或多或少不願給曹操運送糧草;而孫權雖然領兵打仗不行,但孫權是玩權衡的高手,孫策臨終言“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在實際操作中,一步步將權利迴歸到孫權本人手中,曹劉子孫遠不及孫權。

所以,蜀國想在劣勢情況下翻盤,幾乎是沒有可能的,除非如諸葛亮隆中對所構想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天下有變這種情況在關羽戰死之後基本沒有可能完成了。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襄陽記》中: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則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實際上這就像《紅樓夢》中的判詞一樣,以預言的形式從司馬徽口裡說出來,而且這個“安”字也用的非常巧,既非很明瞭的“得天下”,也非聖人所說的“平天下”,“安”字更多的則是治理國家使其安定的意思。

司馬徽在臨走時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與諸葛亮在上方谷的那場大雨裡的絕望和魏延撲滅的穰星燈的結局,不能細想...


旁觀者毛毛


大家好,歡迎乘坐遊戲探索機!


許多人喜歡拿劉備類比老祖宗劉邦,覺得兩人同是出身低微,性格也都寬厚,善於招賢納士,既然劉邦能夠以區區蜀地打下江山,為什麼劉備就不行呢?

直接這樣類比沒有意思,我們要先分析兩人實際面臨的天下形勢。從某種層面上說,劉邦統一天下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雖然秦始皇掃清六國,一統天下,但是由於秦朝太過短命,天下大一統的觀念並沒有深入人心。


比如劉邦的對手項羽就沒有,秦朝滅亡後,項羽實力最為雄厚,如果他要當皇帝就沒有後來劉邦什麼事了,可項羽思想還停留在六國時期,只給自己封個西楚霸王,做個諸侯霸主就可以了。項羽此舉無疑是想讓歷史倒退,到頭來只能倒在歷史的車輪下,而劉邦深知百姓飽守戰亂之苦,順應民心統一天下一路走的非常順。

然而劉備的對手不是愛瞎折騰的項羽,曹操和孫權的地盤都很穩定,以劉備的實力根本打不下實力雄厚,政治穩定的其它兩家,這一點對於曹操和孫權來說也同樣。


其實劉備最有希望統一三國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正是他攻下益州,又佔據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在隆中對裡也為劉備規劃過這樣統一天下的道路,可前提需要滿足四個條件:

1.同時佔有荊益兩州。

2.待魏國國內形勢有變

3.外和孫權

4.從漢中和荊州兩個方向出兵北伐

當時可以說是劉備勢力最契合這些條件的時候,劉備手裡已經拿到了荊益兩州。而曹操勢力內部方面,由於曹操一直採取強硬手段壓制世家豪強,內部反對他的人不少,關羽出兵北伐前期取得的戰果也讓曹操集體內部人心惶惶,反動勢力蠢蠢欲動,曹操一度都想遷都避其鋒芒,前面兩個條件算是完全滿足了。


只可惜由於打仗時機不對,關羽的行動並沒有得到漢中方向同時出兵策應或者說劉備剛剛打完漢中之戰沒有能力策應,這樣一來北伐沒有足夠的威懾效果,曹操地盤上那些不滿曹操的人也不敢輕舉妄動策應關羽。與此同時孫權也從關羽背後插了一刀子,把荊州奪了,後面兩個條件都不具備導致了北伐的失敗,而這次慘敗也讓劉備喪失了一統天下的希望。

而後諸葛亮雖然重新促成了蜀吳兩國聯盟,可由於兩家結怨太深,聯盟只是為了對付魏國的緊緊報團,根本沒有任何戰略互信可言。隨著曹丕一改曹操強硬對抗世家大族的做法,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士族的利益得到了滿足,魏國國內變得更加團結穩定。這樣一來僅僅靠蜀地一州之力,即使諸葛亮再能治國,蜀國也沒有勝算一統天下了。

我是遊戲探索機,喜歡三國遊戲的朋友點點關注!

遊戲探索機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很多方面在三國鼎立的那個時代任何一方想要統一三國可能性都不大,在三國前期曹操如果不是赤壁大敗,如果是勝利曹操順勢攻取東吳的話,可以說曹操統一的三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但是劉備是不可能的,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劉備崛起時,天下大勢已在曹操一方。


劉備戎馬半生可謂是一事無成,在三顧茅廬時只有新野城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在這之前可謂說兵微將寡,能爭善戰的將領也就關張趙了,謀士可謂就更沒有了,請來了徐庶也被曹操以母親為要挾給騙了去。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時劉備已經47歲了,年過半百了,這個時候相比建曹操、孫權可謂是一事無成吧。而當時曹操基本上已經滅袁紹,擒呂布平定北方。可以說大半的領土都在曹操的手上了。當時曹操和孫權的根基都很深,留給劉備的領土可以說很少了。




二、諸葛亮和龐統的能力並不如想象中的厲害


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和龐統的能力誇大了,劉備用諸葛亮是看中他的戰略能力,而非他的軍事能力,赤壁之戰也基本上沒有諸葛亮什麼事,諸葛亮只是在赤壁之戰上發揮了舌戰群儒的才能,其他的都是周瑜的能力。而且龐統在取西川時死了,這也是劉備集團的一大損失,再加上兩人都是人才,在劉備集團中難免會勾心鬥角,這就會影響集團內部團結。




三、關羽大意失荊州


失荊州可謂是對劉備集團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荊州灌溉便利,盛產水稻,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不僅是糧食產地,而且荊州四通八達,也是三個政權的交集的,如果三國後期荊州在蜀國這一方,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就沒必要千里迢迢的六出祁山,就可以直接從荊州出兵,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糧路被斷。諸葛亮隆中對也提到荊州是未來北伐的一個很重要的戰略要地。



四、蜀漢實力與曹魏實力懸殊太大


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的能力是很強,但打仗,北伐拼的是綜合國力,

曹魏定都洛陽,勢力最為強大。國土面積約為291萬平方公里。

蜀漢定都成都,勢力最為弱小,國土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

孫吳定都建鄴,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

據不完全統計

魏國在亡國時大約有66萬戶,443萬人。

蜀國那是本來地盤就小,亡國時大約有28萬戶,94萬人。

吳國雖然地盤也不小,亡國時大約有52萬戶,230萬人。

從實力對比上劉備和其他兩國的差距是很大的,所以劉備統一三國的可能性是最小的。


羊大頭影視


劉備的能力充其量只是一個郡守而已,因此讓他管理一個郡就可以了,想要進一步開疆拓土,統一三國,根本不可能。

之所以有人意淫劉備能夠統一三國,主要還是受《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影響,這本書其實是故意和《三國志》唱反調。《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而《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普及程度要遠遠大於《三國志》,所以大家都替劉備惋惜,劉備為什麼不統一三國呢?

想要結束一個動亂的王朝,拉起一支隊伍是最基本的條件。就這樣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劉備都不具備。劉備早年是跟著公孫瓚打工,官職為平原小國的國相,基本算是個文職。不過動亂世代就不考慮這些了,劉備照樣跟著公孫瓚東征西討。

劉備的志向很大,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其實從他結交趙雲就可以看出來。趙雲是個武將,劉備結交趙雲其實就是為了組建武將班底。當時劉備擁有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他們都以劉備馬首是瞻。

但是劉備沒有兵,不是說劉備沒有兵員,而是劉備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兵。劉備去支援陶謙時帶了三千人馬,陶謙一看劉備如此寒酸,就借給了劉備五千人馬。沒有兵怎麼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呢?

對比一下,曹操就比劉備聰明的多,也幸運的多。曹操是怎麼發家,怎麼開始有兵的呢?曹操去打黃巾軍,其中一隻黑山軍被曹操擊潰,曹操獲得士兵帶家屬約10萬人,曹操挑挑揀揀組建了3萬精壯的青州軍,從此曹操有兵了,這才是實力。而劉備直到赤壁之戰佔領荊州後才真正算擁有自己的兵。這是劉備不能統一三國的第一點原因,劉備無兵。

第二點原因是最重要的,劉備無謀士。劉備流竄半生,最後在荊州劉表的帳下安逸的度過了七年快樂時光,劉備整整思考了七年才想明白一個道理:我沒有謀士輔佐,整天瞎折騰,直到贅肉滿身,還是一個寄人籬下的可憐人。於是劉備才去拜訪諸葛亮,而諸葛亮這個謀士一來,基本上就幫劉備至少從理論上打開了思路,繼而沿著這個思路順利的實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時間確實有點晚了,當時劉備46歲了,劉備46歲時只有一個謀士,而曹操身邊已經聚集了一堆謀士,你讓劉備怎麼去統一三國?

劉備除了缺少謀士,也缺少大將,類似於韓信那樣的軍中大將。劉備自身的軍事素養不是太好,大局觀不強,沒有什麼戰略思維。基本屬於走到哪裡打到哪裡,逃到哪裡,打到哪裡。沒有一盤棋考慮的打算。劉備終其一生都是自己擔當著大將的角色,指揮部隊東征西討,也沒有打過什麼大勝仗。

打得最大的勝仗可能就是定軍山斬夏侯淵了,而那次戰役的主要策劃者是法正,劉備算是聽了法正一回話,才終於打敗曹軍一回,挽回了自己逢曹必敗的尷尬局面。漢中呢,也終於佔領了,劉備幻想著自己漢高祖劉邦附體,高興透了,也膨脹起來,緊接著就打了一個大敗仗,夷陵之戰,失敗的同時也丟了性命。這算是劉備不能統一三國的第二個原因,缺少謀士,也缺少大將。沒人出主意,出了事情早期只有和諸葛亮頭碰頭商量,後期好一點,有了龐統,龐統還短命,寸功未建就被流彈擊中,一命嗚呼,劉備哭都來不及。

武將不少,但都是將軍的料,不能獨擋一面。好不容易關羽素質差不多,但是性情孤傲,有能力沒胸懷,造成雖然動靜挺大,但是顧頭不顧腚,被呂蒙背後偷襲,也喪了性命。因此劉備是孤單的,沒有文武大材的輔佐,終究是最強的時候也只是盤踞在巴蜀之地,沒有什麼作為。

第三個原因是劉備的資歷,劉備沒有什麼資歷,相比於其它人劉備的資歷太過寒酸。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可這個身份很有可能是假的。即使是真的,當時的劉備其實就是個庶民,還沒錢。

當時的曹操出身西苑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當然了曹操不是一開始就是典軍校尉,曹操也當過議郎(文官系統,屬於言官),也跟隨皇甫嵩抗擊過黃巾軍,算是武將。這樣的話曹操其實算是文武雙全。而劉備文不行,武勉強湊合。在抗擊黃巾軍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曹操在武的方面是很在行的。

大致總結一下就可以明白,要想統一亂世,首先必須有一個完整的班底。其中包括謀士和大將。劉備謀士幾乎沒有(諸葛亮主要管後勤,有一個法正也是早亡,劉備命苦呀),武將還可以,有張飛,關羽,趙雲,黃忠等,但是沒有那個能真正獨擋一面,只有關羽還差不多,結果劉備試了一回,讓關羽獨當一面去守荊州,弄了個雞飛蛋打,關羽也掛了,荊州也丟了。

其次劉備一直沒有真正佔領一個地盤,永遠都在流竄。投降了無數人,也背叛了無數人。當時曹操曾經想投靠袁紹,程昱就勸告曹操說:要想取得天下,就不能仰人鼻息,在別人眼皮子底下過日子。袁紹連弟弟袁術都不能容忍,他能容忍你嗎?

於是曹操果斷的放棄了投靠袁紹的念頭,硬是艱難創業,白手起家,很快的便有了自己的地盤兗州,也有了自己的部隊,青州兵。而劉備總是帶著張飛、關羽到處跑,沒有自己的地盤,也沒有固定的部隊,最後蹉跎歲月,46歲了,還一事無成,如果不是諸葛亮輔佐,劉備恐怕在歷史上沒有這麼重要的地位了。

最後一點就是一般情況下結束亂世的都是前朝舊臣的勢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精英集團,這其中以袁紹、曹操、袁術、劉表等一大堆人為代表,而像劉邦、朱元璋那樣,以布衣之身起義統一天下的少之又少,況且劉邦是在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撿漏接收了秦國的投降,朱元璋也是躲在別人背後,在夾縫中生存,最後才和元朝主力較量的,過程非常的艱難,當年差點被陳友諒滅掉。而劉備比朱元璋、劉邦不知道要遜色多少,劉備想以布衣的身份統一天下,基本上成功率為零。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備無兵,少謀士,缺大將,出身低微,沒有大局觀,種種因素制約著劉備當個漢中王就行了,想統一天下,白日做夢!

引用歷史材料不準確的地方歡迎指正。


每日趣評


因為劉備的手下沒有一個合格的大將!

劉備自己沒有什麼軍事才華,前身所以依靠的就是關羽、張飛、趙雲,後期才有了黃忠、馬超、魏延等將領。


關張趙馬黃勇則勇矣,謀略遠遠不足。都是衝鋒陷陣的勇將,卻不是決勝千里的統帥。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往往劉備好不容易佔領了一個地盤,手下有兵有糧,但是轉眼就被打跑了。劉備很早就佔領了徐州,地盤比曹操小不了多少,而且戶口百萬,人也不少。

於是劉備膨脹的不得了,跑去打袁術。沒打過。轉眼又被呂布偷襲,丟掉了徐州。

後來從曹操那裡騙了幾萬軍隊,又跑去佔了徐州,結果被曹操一個月就打跑了,關羽都被俘虜了。


所以我們說,劉備的起點雖然低了一點,但是他的運氣是極好的,先後兩次輕鬆佔領了地大人多的徐州。原本是佔據很有利的地位的。

但是由於自己的手下沒有一個能征善戰的軍事統帥,所以兩次丟掉了徐州,丟掉了爭奪天下的根本,不得不投靠劉表。

假如劉備的手下有一個韓信,或者白起,或者李靖,或者岳飛,隨便哪一個。劉備研究統一全國了!


上將噯福斯


實名反對高贊回答!劉備絕對是有機會統一三國的 而且攻取益州和漢中 勢力達到頂峰後 甚至成為最可能統一三國的諸侯。

那麼劉備為何沒有統一三國呢?

第一 起點太低。雖然自稱漢室宗親 但畢竟賣草鞋出身 而曹操孫權都有可依靠的父輩。如曹操舉孝廉後很快擔任洛陽北部都尉,這和賣草鞋出身,聚集一些鄉里的村民的劉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也導致了之後劉備一生一直顛沛流離,直到三國中後期才建立起較為穩定的根據地,而此時北方已被曹操統一,孫權已坐穩江東,難以有發展空間。

第二 業務能力不夠拔尖。劉備用人選拔人才能力都是拔尖的,但軍事才能不夠拔尖,這在亂世是最重要的才能。槍桿子裡出政權,軍事才能不拔尖而且又沒有特別出色的將領為其執掌軍權(關羽張飛有致命缺點)成為限制劉備打敗最大對手曹操的巨大障礙。劉備軍事才能雖然不差,但畢竟野路子,只能對付夏侯惇之流,比曹操等真正高手差別明顯。

第三 堪稱毀滅性的戰略失誤。關羽大意失荊州成為劉備的轉折點,本來高歌猛進,斬夏侯淵取漢中,圍困樊城水淹七軍取得的戰果,全部付之一炬。最重要的是自己又兵敗慘死白帝城。關張都是極具才華但又很難獨當一面的將領,關羽在最重要問題出現失誤,直接導致劉備人生打出了gg。喪失統一三國的機會。

如果把劉備看作劉邦,是沒問題的。但曹操比項羽在用人方面高出太多。劉備最終沒有統一天下也是運氣和對手太強所造成。





manewolleg


劉備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原因:

劉備自從得到諸葛亮後,事業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直到稱帝,身邊積累了不少名將,軍事力量也強大不少,比起當初劉備已經形成了三分天下,實現了《隆中對》,目前應該做的就是等待天下有變,即可一統天下,但是從歷史角度來看,劉備和諸葛亮在有生之年是等不到天下有變,曹家三代君主個個有能,把魏國治理的很好,政權變更非常穩定,魏國在曹家治理下非常強大和穩定,蜀國想要取代魏國,硬碰硬很難,軍事力量強大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手不但軍事力量強,統帥更有軍事才能,身邊名將如雲。

劉備不能一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重要決策時,總是做出錯誤的決定,具體如下:

第一,荊州之失,荊州一開始是送給劉備的,天上掉餡餅這麼好的事情,劉備居然講他的仁義不要,轉而送給曹操,劉備在這個重要關頭,居然不想想自己沒有立足之地,根本抵擋不了曹操的進攻,荊州不得一兵一卒正大光明得到荊州,處於當時情況的劉備我覺得應該要這個荊州,因為你不要就送給曹操了為何不要呢?因為劉備放棄荊州這一決定,不但給諸葛亮後面帶來很多困難,同時也為關羽失去荊州埋下了禍根。

第二,劉璋派劉備抵抗張魯,這是劉備取代益州的最好時機,劉璋昏庸無能,龐統也給劉備制定了上中下三條計策,上策不得一兵一卒取得益州,可是劉備卻選擇中策,結果被劉璋埋伏,龐統戰死,劉備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謀士,這也為諸葛亮在後期治理蜀國時活活累死,如果龐統在諸葛亮不會這麼累,劉備身邊出色的人才本來就少,還浪費龐統這樣一位出色的謀士,真是可惜。

第三,荊州已經失去,蜀國剛剛建立,政權還不穩定,劉備要做的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在伐吳或伐魏,但是劉備卻選擇大舉伐吳,動用蜀國全部兵力,這個本身就是錯誤的決定,更致命的是身邊不帶一個出色的謀士,凡事看不順眼的人統統不帶,以為沒有別人劉備就不能打勝仗一樣,結果犯了紮營這種低級錯誤,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全軍覆沒,還把自己命丟了,直接將蜀國推向亡國邊緣。

三條錯誤決定,足夠使劉備不能一統天下,因為三國中期,曹操一統北方,東吳佔據長江天險,曹操和孫權都把國家治理的很好,百姓已經脫離戰爭,劉備的仁義已經不佔有多大的優勢了,仁義在戰亂時代,是非常管用的手段,但是劉備前期沒有混出名堂,後期在太講仁義,只會失去很多機會,劉備正因為做出許多錯誤決定,註定不能一統天下,因為曹操,孫權並非無能之君。


汐水柔情


最基本的原因是:劉備的起點太低,起步太慢,條件太差。

看慣了《三國演義》,你也許會覺得劉備來頭很大,一開口就是“漢室宗親”、“皇叔”。但實際上,經過兩漢400多年的繁衍,漢室宗親早已不知有多少萬人了。不要說東漢末年,就是在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劉秀起兵的時候,劉秀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漢室宗親,沒有人覺得他這個身份很了不起的。同樣是漢室宗親,跟劉秀同時代的劉歆(著名的學術大師)就投靠了王莽,還當上了王莽的國師,跟劉備同時代的劉曄(霹靂車的發明者)也投靠了曹操,在曹魏政權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現在你覺得劉備這個一磚頭扔出去不知砸死多少的漢室宗親身份,有多大的含金量呢?

對劉備真正有用的,是他的求學經歷。他跟隨當時的大儒盧植學習,跟公孫瓚等人為友,盧植和公孫瓚後來都為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順便說一句,正史對劉備讀書的記載是:“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作為一個出自貧困家庭、受叔叔劉元起資助才能出來讀書的貧困生,這幅紈絝子弟的形象真是令人錯亂……

來對比一下劉備一生最大的對手,曹操。曹操的遠祖可以追溯到西漢的第二位丞相曹參,近親呢,父親曹嵩官至太尉(即使是花錢買的,至少說明人家有錢),名義上的祖父曹騰是中常侍大長秋,跟十常侍一個級別的大太監。以這樣的門第,所以曹操早早就進入了大將軍何進的核心決策圈,討伐董卓時一起兵就有許多猛將、謀士來投,其中包括許多曹家和夏侯家的親戚。

煮酒論英雄

而劉備呢,很長時間內只有關羽、張飛這兩杆槍,最多加上同鄉老朋友簡雍。這樣的陣容面對曹操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于禁等超豪華組合,簡直令人內牛滿面,完全沒法比啊。

因此,真正的問題不是劉備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而是為什麼他在起點這麼低,又多次被曹操暴打的情況下,還能奮起直追,以至於似乎有了統一中國的希望,令許多人問出了題主的問題!這已經夠勵志的了!


袁嵐峰


劉備成立了蜀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也有他的失誤,導致了他不能統一三國。

1.負氣伐吳導致蜀弱。

劉備在奪得益州之後,不顧“聯吳抗曹”的大局,幾乎集中所有兵力準備與孫權爭奪荊州,造成了孫劉聯合抗曹的局面出現巨大裂痕,曹操趁機奪取漢中,益州“一日十驚”的惡果。

荊州丟失後,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興兵大舉討伐吳國。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精銳盡失,蜀國只得侷促於益州一隅,陷入民貧國弱、內外交困的窘境。

2.繼承人的選擇不當。

劉備戎馬半生,有劉禪、劉文、劉理三個兒子,還有一個義子劉封。雖然按嫡庶長幼的常理來說應該傳位於劉禪,但論能力來說,劉封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劉備也深知這位同他摸爬滾打多年的“義子”的能力,但劉封畢竟不是親生的,因此始終猶豫不定。在夷陵大敗的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皇位傳給了“扶不起的阿斗”——劉禪。諸葛亮竭盡全力整頓朝政、北伐中原,但劉禪昏庸無能,一味享樂,聽信讒言。諸葛亮四出祁山,取得了重大勝利,不出半月,三軍將士即可打過渭水,收復長安,而劉禪卻聽信了李嚴令諸葛亮班師回朝的讒言,葬送了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

3.不擅長用人。

首先,協調工作不足。劉備雖然廣招天下豪傑,卻不能像曹操那樣正確協調好人事方面的關係。

其次,沒廣泛選拔後備人才。再次,不少重要角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東漢時期共有十三州,曹魏佔據九州、劉備只佔一個益州,實力顯然處於劣勢,再加上與孫吳關係的破裂、自己本身的失誤,最終導致統一天下的志向成為泡影。


用戶100632431594


劉備佔有五虎上將,臥龍鳳雛,之所以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咱們不說劉備死後什麼的為啥蜀國滅亡,咱只討論劉備死前的原因,下面我就來概括幾點綜合因素

1,在之前劉備居無定所,總是寄人於璃下,沒本錢,更沒有實力,既然有也是新兵比較多。


2,剛到據荊州時,劉備三顧茅廬把臥龍給請了出來,由於諸葛亮的輔佐,這才有了後面的幾大戰役,每次都獲勝了,但勝雖然勝了,兵力還是嚴重不足,缺乏土地。赤壁後,臥龍略施小計終於佔據了荊州。

3,我認為這個原因也是劉備得臥龍鳳雛還沒有統一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赤壁後,劉備佔據了荊州,朝廷封為荊州牧,這才算有了真正的土地。在古代,土地就象徵的權貴,有兵力,錢財。而這時孫權認為荊州就是自己的,結果最後被劉備給搶走了,派魯肅去索要,劉備就會裝逼,怕失民心,諸葛亮當時立說魯肅。劉備非得愛於面子,說荊州時借給劉備了,有了土地就還。。

4,劉備幾年後終於佔據了荊州,卻又愛於面子,裝逼失去了鳳雛。。結果又調諸葛亮去了四川,留給了關羽守荊州,大意為什麼說是大意,還不如當時借條引起的,關羽不還,又辱罵孫權,這才引起大意失荊州。


5,關羽死後,劉備就非得破壞諸葛亮出山時的三分天下政策,東和孫權。可劉備這十年內,連站連勝,傲氣沖天,不聽所有人的勸,非得出兵東吳,張飛被小人害死,黃忠戰死,自己不懂兵法,非得弄個七百里連營,最後被陸遜的一把火給燒光了。

6,心態問題。當時曹操的號稱80萬大軍,在赤壁冰敗,但他卻沒什麼大事,心態放的很好,。反觀劉備這傢伙,自己執意出兵失敗,最後卻因為這次失敗,氣血攻心,死了。他其實死了不要緊,可害了蜀國,可害了那麼多年養的兵,可害了當時有潛力的許多戰將,害了諸葛亮的三分天下政策。

7,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太傲了,太虛偽了。從一開始的啥也沒有,寄人籬下,到有了諸葛亮,造就了蜀國,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了。啥都不聽了。從許多歷史亡國證明,凡事聽不進忠言的君主,那就離滅亡不遠了。再說說這傢伙的虛偽,如果一開始聽諸葛亮的話,接了劉表得荊州,曹操也不會佔有,也不會有後面寫借條的荊州,更不會有火燒新野,赤壁什麼得破事。虛偽,太虛偽。

其實,從劉備這人也能明白許多道理,天下都是被狠出來的。做人不能太虛偽,更不能太傲小則虛偽會害了自己,大則會害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