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万斛无人说,一曲梅花唱至今。

乡愁万斛无人说,一曲梅花唱至今。

"梅花馆里管弦声,都是南唐画上情。我亦当年韩相国,一音一节忆曾经。"香港诗人陈文岩的诗句,俨然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馆古今相通的画面勾勒于纸上。

乡愁万斛无人说,一曲梅花唱至今。

名谱命名 情怀高洁

自晋、唐以来,繁盛的海外交通让泉州这个以"刺桐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存留了大量历史遗迹和绚丽的文化艺术遗产,古典音乐的活化石——南音便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50年代,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创始人王今生老市长曾为泉州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如今,物换星移一甲子,2017年1月15日,南音梅花馆成立。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创会会长陈祖昌先生慨然捐助建馆,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王彬成先生也予大力支持馆务。

馆名"梅花",取自南音古谱《梅花操》,寓意"凌霜傲雪,志操高洁"。馆长张惠平说,大家一不为名,二不图利,就因为喜爱弦管,走到了一起。

南音有不下千年的历史,包括谱、指、曲三大部分。《梅花操》与《四时景》、《走马》、《百鸟归巢》为南音四大名谱,在四谱中最为古朴典雅,腔韵极其优美。乐曲借物咏怀,通过对梅花凌寒怒放的描绘,抒发出一种文人气息的高洁情操。梅花馆以擅于细腻地演奏《梅花操》而为人们所熟知。

"泉南曲子说唐声,赢得千秋怀古情。知否金陵中后主,填词取调亦亲经。"九十七岁的历史文化中心顾问陈祥耀教授欣闻梅花馆成立,步陈文岩先生韵和诗以贺。香港著名诗人秦岭雪先生莅馆顾曲,称赞梅花馆的表演"高水准,不逊于专业演奏",也挥毫再和一首:"马上琵琶尺八声,暗猜暗想古今情。温陵九月梅花发,满室幽香雪未经。"

乡愁万斛无人说,一曲梅花唱至今。

名师领衔 梅花怒放

梅花馆为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直属馆,馆址设于泉州承天寺圆常院内,是活跃在泉州地区南音艺坛的一个群众艺术结社。现有馆员20余人,多为退休人员,年龄最大84岁。多位成员是泉州南音界有口皆碑的表演艺术家,其中有南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诗咏、黄淑英,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李白燕,省级非遗传承人周碧月和老乐师陈秀林。该馆成员多次访问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唱、交流、传艺。李白燕还两次为申遗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唱。

乡愁万斛无人说,一曲梅花唱至今。

作为南音国家级传承人,苏诗咏和黄淑英在南音艺坛不懈耕耘已有六十多年,是王今生老市长上世纪六十年代筹划成立的泉州民间乐团的第一届南音学员。如今她俩已年过七旬,除了常川参与南音梅花馆的活动,依然在高校、老年大学、社会社团等担任南音教学工作,门墙桃李嫣红。

"梅花馆不仅是南音爱好者的群众性结社,还是一个教学传承的平台,一个艺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平台。"李白燕说,南音梅花馆每周定期在文庙蔡清祠或承天寺圆常院举行公益活动,让附近的群众或游客有观赏和体验的机会,同时更积极让南音"走出去"。梅花馆许多成员都成长于泉州老年大学南音社,10年前,老年大学校长高厚生应邀访问台湾,杨罕治等8人就随团前往进行南音交流。后来,又由李白燕领衔,带领周碧月、张惠平、朱美燕、李玉容等二度跨越海峡,赴宝岛收徒开展南音教学,为期一个多月,引起很好的反响。媒体多次报道,赞为"古乐重现"、"国宝到宝岛"。如今,"中断多年"的南音重得传承,他们在台南的学生很活跃,依然每周进行练习,并曾整弦来泉参加南音会唱。去年,香港城市大学牵头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泉州参访,梅花馆献奏拿手好戏,一曲《梅花操》让考察团如痴如醉,一位教师激动地对记者说:"这是久违了的乡音,绕梁三日,终生难忘!"

乡愁万斛无人说,一曲梅花唱至今。

乡愁万斛无人说,一曲梅花唱至今。

青山夕照 晚景异彩

梅花馆现有馆员多数为退休人士,除教师外,成员大多原是不知南音艺术门径的外行人。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南音特殊的艺术魅力却使他们晚景异香,和南音结下不解之缘。

84岁的杨罕治老师原是老年大学南音社的社长。自从她在老年大学"半路出家",学习了南音之后,便几乎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花在这上面,经常招呼南音社的弦友到家里练习、切磋。梅花馆成立时,这群人便成了最早的馆员和中坚力量,每周必到梅花馆参加雅集。

泉州民间有句俗语:"老来学㖹吹,愈来愈后生"。经过老年大学启蒙而深深热爱这一文化遗产,馆员们焕发青春,不但会读谱、清唱,还"四管全",人人会乐器,个个佳喉善唱,并以演奏高难度的《梅花操》在南音艺苑声名鵲起。殊不知能够获得今日成就,馆员们付出了多少超乎常人的刻苦学习。在记忆力、灵活度都不如年轻时代的当下,他们一心扑在南音艺术事业上,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学习一阙新的曲子,总是全神贯注,反复排练,追求完美。在馆内,他们坚持传统,取法乎上;在馆外,他们经常借"拜馆"、"打馆"的机会学习、借鉴名师和姐妹馆的演唱演奏技能技巧和风格特点,既联络感情,又交流技艺。现在,梅花馆的老师精通108个滚门、数百个传统曲目自不待说,一般馆员也都会弹奏十几、二三十首曲子哩。檀板乍拍,歌喉婉转,弦管相和,五音克谐,馆员们配合默契,常常赢来听众的啧啧赞许。

去年,取材于梅花馆勤学苦练事迹,由泉州师大摄制的《南音梅花馆之初音》,就以其悠悠古韵和浓郁乡情,一举夺得第三届闽南文化微视频大赛第一名。梅花馆渐渐进入了泉州人民的视野。

乡愁万斛无人说,一曲梅花唱至今。

走唱世界 以乐会友

馆小志不微,人少情不减。"名师"加持的梅花馆参加了许多大型活动,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奖励。如亚洲艺术节、海丝艺术节、国际南少林武术活动、印尼东方南音会唱、菲律宾国风、郎君、金兰南音会唱、新加坡湘灵南音会唱及香港晋江乡会、体育总会南音社活动等,还有老年大学组织的海峡两岸南音联唱。每次泉州南音大会唱梅花馆都积极整弦参加。他们还联手泉州少林寺搞南音扶贫,扶持山区学校开展南音活动。

对于千百万的华侨、华人和台湾、港澳同胞,南音这一脉相承的乡邦文化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梅花馆多年来不懈努力,真正通过南音的传承与推广,起到了联络友谊,维系炎黄子孙国家情愫的纽带作用。

泉州南音之所以至今依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与一代代本土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传承密不可分,更因为它是泉州人心目中最地道最难舍的一曲乡音,百转千回缭绕心头。"琵琶苦作望乡声,一剪梅花倍有情。箫鼓夕阳都已矣,幺弦辇路复谁经?"历史文化中心原理事长周焜民为梅花馆所题的和陈文岩、陈祥耀、秦岭雪先生的七绝,道出了个中缘由。

乡愁万斛无人说,一曲梅花唱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