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个“营”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个“营”

固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旧石器时代,茫茫林海中的固原,就有了人类的繁衍和生息。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六盘山区已经出现了以刀耕火种、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氏族部落。通过考古发现,固原市境内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期晚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菜园遗存以及齐家文化的遗址。出土文物证明,先民们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出了原始文明。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个“营”

春秋战国时期,“逐水草而迁徙”的戎族率先从漠北来到六盘山区、清水河畔,或放牧、或耕种,过着农业与牧业共存的生活。六盘山区丰茂的林草、湿润的气候,吸引了漠北各少数民族部落不断迁徙定居六盘山区,使这里逐步形成了一个有义渠戎族、乌氏、焉氏、匈奴、吐蕃、突厥、蒙古、鞑靼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畜牧业相当发达。《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六盘山区曾有叫“乌氏倮”的畜牧业主,其牛马羊之多用山谷衡量。《汉书》也称这里“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畜牧为天下绕”。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个“营”

《礼记•月令》称仲夏之月“游牧别群,则挚腾驹,班马政”。马作为古代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历代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对马的养殖业十分重视。古人把对马的蕃息、牧养、采购、分配和使用称为“马政”。马政和畜牧业得到了从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统治者的重视,养马业经久不衰。隋文帝设立原州羊牧和驼牛牧,专管畜牧业的发展。唐代设置了原州都督府和监牧,固原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养马基地和西北地区牧业管理中心。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起驾长安亲临六盘山区视察养马业。《资治通鉴》对此虽只记载了简短的一句:“西至瓦亭,观马政。”但也显示了唐王朝对固原养马业的重视。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个“营”

明代,在北京、辽东、陕西和甘肃四个“苑马寺”中,固原设立了“陕西苑马寺长乐监”,专门负责马的养殖。同时,在固原以北沿清水河流域修建了八座营城,既是牧马士兵的宿营地,又是马厩。这八座营城就像冰糖葫芦一样串在了清水河两岸。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个“营”

如今固原至银川的福银高速公路、省道101线两侧的头营、二营、三营、四营、五营、六营、七营和八营,就是当年供用养马的士兵居住和圈养马匹的营城,头营还是当时管理这八座营城的“开城苑”所在地。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个“营”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