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糧食工程”既抓農頭又抓工尾

“優質糧食工程”既抓農頭又抓工尾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主產區依託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儘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優質糧食工程首先是生產優質綠色的糧食,然後才是延長產業鏈,直至到餐桌。

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重在兩個鏈條的發展,一是糧食價值鏈的提升,二是糧食產業鏈的發展。提高優質綠色高效糧食生產水平,糧食產購加銷,拉長糧食生產鏈條,從產業鏈延伸上要效益,在多環節加工上提質增效,提高糧食生產和流通效率效益,促農民增收,促糧食企業增效。

當前應結合糧食精深加工企業佈局結構調整,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和企業兼併重組,混合所有制,採取內涵改造、低成本擴張等辦法,重點培育造就一批糧食等農產品加工和購銷龍頭企業。應大力實施以強帶弱戰略,鼓勵優勢企業打破區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通過整合兼併、股份制、租賃、科技入股、股權改造、混合所有制等多種形式,盤活存量資本,整合資源要素,推進糧食上下游產品加工的聯合與合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進龍頭企業向科研、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通過大型糧食企業的規模效益、成本優勢、產品優勢、產業鏈條長來優化糧食產業發展環境,用市場化、規模化、創新發展手段真正打造培育一批實力強、影響力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糧食產業,向"專、新、特、精"方向發展,促進龍頭企業創新發展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實現糧食產業吃幹榨淨,循環閉合。當前儘快新上一批糧油骨幹購銷、加工龍頭項目。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要求,緊緊抓住當前國家推進農產品購銷深加工發展的有利時機,通過企業投資、市場融資、吸引外資、政府、社會投資等多種途徑吸引更多資金,新上一批科技創新起點高、效益好、形成循環經濟的骨幹糧食加工、購銷物流項目,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積蓄力量。應注意研究優化分配機制和規避企業風險的辦法,使企業能夠合理地優化組合勞動力資源和不斷增強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大力開展優質糧食等農產品訂單收購,優先採取"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業態,與農民、農場或糧食合作社建立新型合作機制,形成發散式的產加銷模式。把發展優質糧食訂單收購作為糧食產業經濟的基礎工作來抓,進一步完善"企業+農戶"、"公司+基地"、"家庭農場或糧食合作社+糧食購銷企業+用糧企業"、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生產經營模式,探索通過"二次結算""多次結算"、股份制合作、土地託管、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訂單糧食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農民或糧食經紀人、家庭農場、糧食合作社、種糧大戶參與訂單的積極性創新性。

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要靠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部門聯動,以市場為導向,糧食、農村農業、供銷社、科技、郵政、畜牧、農機等部門加強合作,共同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開展,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穩步發展。要完善訂單收購形式和內容,充分利用經濟和法律手段,規範訂單收購合同,明確訂單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履約方式、違約責任等,合同要詳細、嚴密、操作性強。要建立誠信體系,一諾千金,嚴格按合同履行,做到優質優價,取信於民,切實提高訂單合同履約率和獎懲水平。

實施科技興糧、科技強糧,著力提高糧食產業經濟科技含量。科技進步是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牢固樹立"科技興糧、科技強糧"意識,把科技興糧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政策上、資金上、人力上積極支持糧食科技發展,以科技創新帶動糧食產業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鼓勵和支持糧食產業化企業積極採用現代高新技術,加快糧食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業科技水平,加強糧油精深加工的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糧食加工深度、精度、加工層次和技術裝備水平,延長糧食產業鏈,大幅度提高糧食加工轉化增值率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率。

引導糧食產業化加工龍頭企業,加強產學研結合,鼓勵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加強與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的技術合作,組織力量聯合攻關,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廣泛開展糧食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把自主研究與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結合起來,增加糧食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綜合經濟效益。

切實做好糧食標準質量工作。糧食質量和衛生監管是糧食流通管理的重要內容,按照有利於促進優質糧食生產發展和品質優化、有利於保護種糧農民利益、有利於糧食有序流通的原則,加強糧油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實行質量認證和標識制度,實行地理認證和有機認證,實現主要糧油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確保糧食質量和衛生。

積極探索對從事糧食收購、儲存活動經營者進行監管的措施辦法,制定並認真執行有害、有毒原糧的應急處置預案,嚴防不符合國家食用安全標準的糧食和食用油流入口糧市場;進一步完善監管工作網絡,建立健全檢測機構,落實監管經費,充實檢驗隊伍,全面提高糧食質量監管水平。積極爭創"中國好糧油"和糧油知名著名名牌。採用先進的質量標準加工工藝,組織開發和生產高質量的糧油產品,提高產品檔次,擴大市場佔有率,爭創中國名牌和省級名牌。充分利用全媒體,藉助互聯網、各種展銷會和重大節慶活動,加大對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擴大品牌的知名度。

大力發展糧油精深加工,提高農業供給側質量。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引導糧油加工企業精選原料、精通工藝、精細加工、精美包裝、精明經營,切實提高糧油產品的增值率。綜合應用現代生物技術、高效分離技術,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引導糧油加工業向精深化方向發展。強化糧油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積極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推進糧油加工向深層次延伸。認真學習借鑑山東濱州、河南等省市經驗,加快推進主食工業化產業化生產經營,提高精品肉類、豆製品、速凍食品、方便食品、面製品、粗纖維、膳食纖維食品、雜糧深加工、高油酸食用油等名優新特產品在食品中的比重,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

幾點建議: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要從糧食生產源頭汙染治理做起。要由地方各級政府牽頭,明確劃分層級監管責任制。在田間地頭,農業農村部門就要對糧食質量切實負起責任,實行標準化生產,嚴格控制農藥、化肥施用範圍和劑量,控制藥物殘留,關停並轉小造紙、小電鍍、小化工等幾小汙染企業,嚴禁重金屬汙染,確保農產品綠色無公害。嚴格和細化規模化奶畜養殖、生鮮乳、豬、牛、羊等活體收購以及乳製品等的生產、銷售、出口等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責任。

在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收購、儲存、運銷過程中,糧食流通部門要負全責,單打單儲單運,確保原糧無汙染,質量安全。

糧食等農產品涉及哪個部門,那個部門就要對質量安全負責。在糧食等農產品加工、成品銷售環節,質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商、衛生等部門就要明確各自監管責任,一抓到底,確保食品質量安全衛生。

從體制、機制上確保地方政府對糧食生產、生態環境、食品安全負總責,遏制土地和水資源汙染,確保職能部門有效實施層級過程監管,形成上下聯結,縱橫貫通的,以各地政府為主,各職能執法部門分級分段負責,共同擔當的土地、水資源、食品安全監督檢查管理體系。事前預防,監管到位,事後問責清楚、追溯有力,重典治亂,嚴懲不貸。

同時國家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土地、水資源等環境監測指標體系建立、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完善,建議堅持政務公開原則,實施大氣、水資源、土地等環境監測結果的公開,提高公眾認知度,食品衛生質量標準制訂也要全過程公開,重新梳理已有的各類食品安全標準,特別是速凍食品、方便食品、米麵油製成品,所更新或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一致,同時緊緊結合國內的實際,與時俱進,做到科學、統一、效能、安全。

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佈局結構,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沃野。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建議儘快實行糧食主產區、優勢農產品保護區、生態功能區利益補償制度,誰汙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誰吃糧誰拿錢,誰調糧誰付錢。

(孫曉明 孫辰龍)

孫曉明系中國糧食經濟學會、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理事

通聯地址:山東省泰安市糧食局直屬分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