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原诗:

《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

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

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

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中国传统麒麟图案

注释:

(1)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也是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因而把麒麟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诚实的品德。

(2)趾(zhǐ):足,脚。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4)公子: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们的意思,诗中指周公的儿子们。

(5)于(嗟xū jiē):于通吁,叹词。 于嗟:赞叹声。

(6)定:顶的通假字,指额头。

(7)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

(8)公族:诸侯曾孙以下的后代。诗中指周公的后代们。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麒麟造型

麒麟的脚趾不踏人,周公的儿子们是这么的诚实仁厚,就是麒麟的化身呀!

麒麟的额头不顶人,周公的孙子们是这么的诚实仁厚,就是麒麟的化身呀!

麒麟的触角不伤人,周公的后代们是这么的诚实仁厚,就是麒麟的化身呀!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诗经书影

小编通过前面几篇文章对《诗经》的简介,我们能看出诗中尤其是《国风》中对植物、水草、树木的描写特别多,而且都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风貌。这首诗就不同了,写的是关于麒麟的,麒麟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试着从文献资料中找出一些端倪。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周时期全图

麒麟见于文献资料的记载:对于麒麟,《春秋》终有一次详细的记载。也就是《春秋》中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51年)的“获麟”事件。

《春秋》中记载为:“春,西狩,获麟。”。

《春秋左传》疏解为;“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chú)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西安诗经里

战国时期公羊高《公羊春秋》对于“西狩获麟”这一事件有着详细的记载:“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小编解读就是:当时的鲁国贵族孙叔氏的车夫名字叫鉏商,在大野这个地方狩猎时俘获了一种叫做麒麟的猎物。贵族狩猎的猎物主要是用来做祭祀用途的。

另外《孟子》中也有一次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现在的麒麟形象

从文献资料中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于麒麟的记载是见诸于书籍的。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西狩获麟”中的“麟”为何物,小编认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麒麟造型,其实最早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早期汉代的麒麟造型,差不多是以类似鹿一类的动物作为形象主体,附以马、牛、犀牛等动物的形象夹在其中。从动物学的角度分析来看,至少到汉代,中国麒麟的形象,都应该是以一种草食动物的形象出现的。而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许多古印度的艺术造型也随之传入,伴随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因此麒麟的造型才发生了巨大改变,通过吸收佛教传说动物的造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猛兽形态。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长颈鹿

甚至有学者人为麒麟就是长颈鹿,这其实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是从外国带回来的贡品,公元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郑和带着麻林国王赠送的长颈鹿回到了南京。由于长颈鹿长相似中国民间传说的吉祥之物——麒麟,加之当时国人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认定,麻林国所赠长颈鹿就是麒麟。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带有龙特征的麒麟,则是在元代最终形成。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麋鹿

从《春秋》的记载“西狩获麟”中可以得出一个信息,这种叫做麒麟的兽,既然能够被捕捉,肯定是生活在野外的一种兽类,中国的这些神兽,其实很多也是有原型存在,但是却不断的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想象,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人为假想样子。那么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从“西狩获麟”的故事中还能得知,麒麟既然能够被狩猎人捕捉,那么就表明这个动物并非神兽,而应该是一种确实存在,或者说存在过的动物。不过“西狩获麟”这个故事本身也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这种作为后来麒麟原型的动物,其实已经濒临灭绝,甚至于这个族群只剩残种,无法维持物种的继续繁衍和发展。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西安诗经里

综上,小编认为“西狩获麟”中的麒麟就是麋鹿。麋鹿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它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昌盛,数量达到上亿头,中国境内无论是麋鹿化石点的数目或某个化石点的标本数量都极为丰富,但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以后却迅速衰落,野外很少见到了,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在中国最终绝迹。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麋鹿

诗旨辨析:

《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也”之说。

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

小编认为这首《麟之趾》是赞美周公的子孙后代的品行的。由子孙后代的德馨而含蓄的赞颂的周公,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南》的主旨。这首诗应该做成于西周中后期。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强烈赞美之情了。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玉雕麒麟

诗意赏析:全诗三章,每章三句,还是一唱三叹的重章叠句,复沓的写作手法,运用比兴的修辞。

“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振振公子”衣袂飘飘,玉树临风;“振振公子”诚实仁厚,德才兼备;“振振公子”温文尔雅,身兼六艺。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振振公子”呢?诗人想到了仁兽麒麟,两者的形象是如此的契合,是如此的匹配,随脱口而出“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麒麟与“振振公子”,这种发自内心的赞叹之情,从诗人口中洋溢而出,这是赞美之词,也是肯定之词。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麒麟赞美的复沓;比兴“公子”、“公姓”、“公族”们的诚实仁厚。

诗经时代的麒麟为何物?  通过《麟之趾》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麒麟形象

三章重唱咏诵,回环往复。层层将诗意递进,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与二者形象的相得益彰。耳边回响是着于嗟麟兮”赞美之声。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叠章的重唱咏诵,所营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热情洋溢的歌颂和令人兴奋的赞美,将这种溢美之辞融入进诗情画意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