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王君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進入尾聲,軸心國的失敗已幾乎是不可逆轉了:2月3日蘇軍進抵奧得河,波蘭全境獲得解放。一天之後旨在確定戰後國際格局的雅爾塔會議就正式召開了。3月4日美軍從日軍手中收復菲律賓。3月26日美軍肅清了硫磺島上的殘餘日軍,隨後美軍將硫磺島建設成供戰鬥機和轟炸機起飛降落的機場,從而大幅提升了對日本政治和經濟工業中心進行戰略轟炸的效果。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並與英軍勝利會師。4天后中國遠征軍收復了全部滇西緬北失地併成功與美英盟軍會師。僅僅只是又過了一天之後美軍發起了沖繩戰役。4月16日蘇軍開始發起柏林戰役。4月25日從東線攻入納粹德國境內的蘇聯紅軍與從西線攻入的一支美軍偵察隊在易北河會師。4月30日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自殺,蘇聯紅軍佔領德國國會大廈。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至此二戰的歐洲戰局已圓滿畫上句號,與此同時亞洲戰場上的日本仍在負隅頑抗。

事實上德國和日本儘管是戰時盟友,然而在整個二戰過程中雙方基本沒任何統一的軍事行動,這和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的戰略協同可謂相距甚遠:當日本試圖南下太平洋與美英軍隊作戰時不僅遭到中國戰場的牽制,中國方面甚至組建了中國遠征軍出國配合美英盟軍作戰;在歐洲戰場美英盟軍與蘇聯紅軍也較好實現了戰略協同,從而使納粹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然而相比之下德國和日本從來都沒能實現過類似的戰略協同——在1942年德國和日本曾試圖實現中東會師的戰略協同:日本自海路席捲印度洋,同時從陸上攻擊印度;德軍則在全力爭奪烏克蘭油田的同時強化在北非的兵力,從而最終實現雙方會師於中東的格局。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宏大計劃——如果這一計劃得以落實,那就意味著德日同盟將得以成功把反法西斯同盟國成員裡的中國和蘇聯兩個領土人口大國同美、英兩個海權經濟大國隔絕開來,從而使同盟國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無法實現有效配合,這無異於是一招釜底抽薪之計。然而這一計劃到底忽略了中、蘇兩個領土人口大國的抵抗意志和抵抗力度,事實上這時已深陷蘇德戰場的德國和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都沒多餘的兵力完成這一計劃。

導致德日之間未能實現戰略協同的原因之一當然是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抵抗,但另一方面事實上德日之間在主觀上也難以達成戰略協同,這是因為雙方都是各懷鬼胎——就各自的戰略意圖而言: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希特勒念念不忘的”大德意志帝國“其實不過是拿破崙大陸封鎖體系的翻版,就其本質而言:只是希望通過獨佔黑海以西的歐洲而建立起一個自給自足的的帝國。而日本所要構建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是要囊括中國、東南亞以及西太平洋地區,必要的話還應當將印度、澳大利亞以及蘇聯的西伯利亞納入其中。無論德國或是日本都沒同盟國那種將這場戰爭置於全球格局下看待的境界,在戰爭過程中德國和日本其實都只是著眼於自己的眼前。儘管早在1936年11月德國和日本就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可當德國圍攻蘇聯首都莫斯科在即時一再要求日本履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義務而進攻蘇聯,然而日本由於此時正深陷中國戰爭而無法自拔,於是沒過多考慮就拒絕了德國的要求。由於西方中心論的作怪總使人感覺:德國是二戰軸心國的老大,如果單純就實力而言這麼說也沒錯,但日本從來都不是德國的僕從國,事實上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就已展開了侵華行動,這比歐洲戰事爆發的時間要早得多。而從整個二戰過程來看:德國和日本都沒從對方那兒得到多少配合,因此歐洲戰場德國的戰敗對亞洲戰場的日本而言:其實影響有限,德國的投降也並不代表日本必須跟著投降。

日本的天皇和其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所不同的是:日本天皇是真正具有最高軍事決策權的國家元首。那麼裕仁作為最高國家元首肯定是要為本身及皇族的利益考慮的。即使當德國投降時日本戰敗的結局也已日益清晰起來,然而這時日本仍不願接受無條件投降的結局,而是仍幻想可以實現有條件的終戰。這時日本人仍幻想能保持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前的既得利益,也就是說讓出實際上已然失去的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以及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佔領的中國山海關內的土地,但仍妄圖佔據琉球群島、臺灣、朝鮮半島以及中國東北等地,而這些地區在當時也的確還處於日本的佔領之下。然而到了6月21日戰局開始朝著對日本不利的形勢發展了一大步:沖繩戰役以美軍的勝利告終,這場戰役導致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更為嚴峻的是沖繩戰役的失敗使日本本土直接暴露在美軍的攻擊之下。不久東條英機內閣被迫辭職下野,鈴木貫太郎繼任新一屆政府。直到此時日本仍寄希望於蘇聯的調停之上——他們指望著通過蘇聯的調停使日本得以較為體面地結束戰爭狀態。事實上在3月份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與西方國家就戰後國際格局的分歧就已然表現出來了,而這也被日本敏銳捕捉到了,這就使日本萌生了利用美蘇之間的矛盾從中漁利的想法。本來按雅爾塔會議上蘇聯與美、英等國的約定:蘇聯將在對德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但與此同時又提出了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等一系列條件。

此時蘇日合作的北庫頁島薩哈林油田(日本稱其為北樺太)仍在為日本提供戰爭油料,日蘇之間雖曾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度交鋒,但都沒真正撕破臉皮。儘管蘇日之間一直相互提防,蘇聯還曾派遣大規模的軍援和援華“志願航空隊”幫助抗戰,但至少在官方層面一直是和日本保持著正常的外交關係的。1941年日本和蘇聯還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在日本看來:在蘇聯最危險的時刻日本並沒撕毀《蘇日中立條約》而配合德國入侵蘇聯,而美蘇之間日益表現明顯的矛盾分歧使日本進一步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利用美蘇矛盾漁利。8月6日美軍飛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實際上這時美國的一石二鳥之計:一方面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心理震懾作用,另一方面使蘇聯意識到即使沒蘇聯出兵配合美國也能迫使日本投降。蘇聯方面也的確意識到了:日本投降已成定局,如果蘇聯再不參戰將完全失去戰後的遠東話語權。這時日本也意識到了蘇聯可能對日宣戰,然而此時早已走投無路的日本當局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地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很快他們這一指望就破滅了——因為他們被蘇聯方面告知:即日起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8月8日蘇聯紅軍及蒙古軍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開始展開對日本關東軍的“八月風暴”軍事行動,一天之後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

就在長崎原子彈事件第二天的1945年8月10日凌晨5點日本皇居吹上御所背後小土丘下的地下防空洞內日本裕仁天皇正在召開御前會議,而這次會議的主旨在於討論是否接受美、中、英、蘇等同盟國提出的《波茲坦公告》。日本陸軍的代表叫囂要執行所謂“一億玉碎”的本土決戰計劃,然而首相鈴木貫太郎卻在赴會之前就已下定決心要盡一切可能結束戰爭。會後日本政府於七點左右電告同盟國方面:日本政府瞭解到《波茲坦公告》中不包含改變天皇治國大權的要求,故決定予以接受。直到這時日本仍始終堅持將不得妨害天皇治國大權作為接受《波茲坦公告》的先決條件,與此同時日本還厚顏無恥地提出另外兩個條件:自主處理戰犯;不允許多個國家同時入駐日本。最終主導對日佔領的美國駁回了日本關於自主處理戰犯的要求,而是與中國、英國、法國、蘇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印度、菲律賓十個戰勝國一起組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不過美國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和對日佔領政策仍有意識地包庇了部分日本戰犯,同時也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正因為如此日本方面始終堅持認為他們不是無條件投降,事實上在當時日本天皇頒佈的《終戰詔書》也採用了極其模糊的說辭——只提及終結戰爭狀態,而並未公開聲明投降。即使如此也仍引起了當時日本國內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的抵制——直到《終戰詔書》公佈前一天(1945年8月14日)上午10時許包括土肥原、田俊六、阿南惟幾等人在內的日本陸軍高級將領才終於同意簽署停戰協議。這時仍有一小撮青年軍官仍妄想做無意義地抵抗,為此他們甚至不惜發動政變以阻止投降命令的發佈。事實上早在13日這群青年軍官就曾造訪阿南惟幾的宅邸,希望尋求阿南惟幾對他們的支持。其實這群青年軍官也很清楚日本已不可能再將戰爭進行下去,但仍試圖通過與同盟國達成某種協議而實現有條件的停戰。阿南惟幾並沒對這群青年軍官給予明確答覆,而是在第二天帶著他們去同總參謀長梅津美治郎會面,然而梅津美治郎對這群青年軍官明確表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阿南惟幾也就順勢應和了梅津的看法。

8月14日上午10時50分鈴木貫太郎召集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全體成員和內閣全體成員以及樞密院長平沼騏一郎、陸海軍軍務局長等共計二十三人再次召開御前會議。在會上鈴木再次請求天皇下達“聖斷”,天皇表示將認同盟軍答覆並願意親自向國民和官兵進行廣播,會議隨即結束。這次御前會議是將阿南惟幾、杉山元、畑俊六、梅津美治郎、土肥原賢二等陸軍高級將領排除在外的,以便排除來自軍方的干擾。而當御前會議進行的同時這些高級將領們也私下召開了一次會議,這些高級將領最終達成一致意見:通過政變阻止投降是不明智的。參謀次長河邊虎四郎提議:所有與會者應該聯署一份協議,以表明堅決執行天皇關於終戰的聖斷。下午1時許日本廣播協會的會長大橋八郎等人接到通知趕到內閣情報局,被命令儘快為天皇的終戰詔書廣播作準備。儘管這時日本政府和軍方高層均已就投降達成一致意見,但在關於投降詔書的具體措辭上仍出現了爭執,以致於直到夜間11時50分天皇的停戰詔書錄音才錄製完成。錄製完成的錄音盤由侍衛德川義寬等人保管在了皇后宮事務所的輕金庫內。當政府和軍方高層就投降詔書的具體措辭爭執不下時那群主張以政變阻止投降的青年軍官扔在四處串聯:14日下午3點以畑中健二少佐為首的青年軍官面見了日本本土東部軍司令官田中靜壹,結果不僅未能得到田中靜壹的支持,反而受到了嚴厲斥責。在被田中靜壹拒絕後畑中健二又做起了負責皇宮安保工作的近衛師團的工作——東條英機的女婿、近衛師團參謀古賀秀正少佐被他拉攏加入到政變計劃之中。

8月14日與15日的皇宮警備是由近衛師團的步兵第二聯隊負責的。該聯隊下設三個大隊,本來採取輪流擔當皇宮警備的方式,但在8月14日下午除原定執勤的第一大隊外,原本在司令部待命的第三大隊也進入皇宮加強警備並由聯隊長芳賀豐次郎直接擔任指揮。雖然芳賀後來否認知悉政變軍人的陰謀,但這一反常的調度表明這時芳賀可能已經同意了畑中等人的計劃。即使芳賀這時當真已站在畑中等人一邊,但芳賀只是近衛師團下轄的步兵第二聯隊的聯隊長,為確保政變的萬無一失畑中帶著井田正孝、椎崎二郎面見了近衛師團的師團長森赳。也許這時他們已得知了當天要錄製停戰廣播一事,他們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拿下近衛師團的控制權。在會晤中森赳堅持反對發動政變的想法,但為避免過分刺激畑中等人還是承諾“會到明治神宮參拜後再作最後決斷”,然而就在他說出這話之時畑中突然向他開槍,森赳的弟弟白石通教中佐也被與畑中一起來的上原和窪田兩人斬殺。殺死森赳之後畑中等人不得不提前展開他們的政變計劃:一方面由於他們已拉攏了近衛師團中的一部分人,這使他們得以利用近衛師團穩住皇宮附近的態勢,同時切斷對外聯絡,以保證政變消息不會外傳;另一方面他們派人佔領皇宮所處行政區內的廣播會館,以防廣播按時播放。在佔領廣播會館的過程中畑中等人得以證實天皇投降詔書的錄音已經完成,於是他們派人進入皇宮搜尋錄音盤。然而近衛師團是負責皇宮外圍的安保工作,而皇宮的內部防衛是交給專職的皇宮警察,因此進入皇宮搜尋的近衛士兵並不熟悉皇宮的內部構造,以致於他們搜尋了一整夜也沒找到那份存放在皇后宮事務所的輕金庫內的錄音盤。

時間來到了15日凌晨3點左右參與政變的井田和近衛師團參謀長水谷突然向東部軍報告了政變一事,接到消息的東部軍參謀長高島辰彥覺得事情非同小可,於是立馬向司令官田中靜壹報告。凌晨3點半高島辰彥命令近衛師團所有指揮官到東部軍司令部報到。結合完畢後高島宣佈東部軍接管近衛師團指揮權、取消一切命令、解除對皇宮的包圍。這時芳賀豐次郎也許是一開始確實是被畑中等人矇蔽,也可能是發現畑中等人大勢已去,於是立馬將畑中等人趕出了皇宮。5點10分田中靜壹帶著東部軍高層指揮來到皇宮,宣佈政變已被鎮壓。這時畑中等人還在進行最後的掙扎:畑中先是來到稍早前已被政變軍隊佔領的廣播局,以武力威脅廣播員,要求由自己向全國進行廣播,反對接受波茨坦宣言,而廣播員則一再以技術原因為藉口加以回絕。無奈之下畑中和椎崎二郎兩人分別騎著馬和摩托車沿著皇宮四周散發號召繼續抵抗的傳單。在被逮捕前這兩人於皇宮前二重橋和坂下門之間的草坪上各自切腹並開槍自殺。不過這樣的垂死掙扎是不能阻擋歷史前進的腳步的——日本的戰敗投降已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就在畑中和椎崎二人自殺的這天中午日本天皇的停戰詔書錄音終於向全世界公佈,對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中國人民而言、對全世界熱愛和平的反法西斯人民而言:這一天已等了很久。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從日本孤不計後果的偷襲珍珠港,還有成立所謂的神風敢死隊,喜歡以自殺式來殺敵就可以看出來,日本就是一賭徒。

再看看當時的情況,日本侵略中國,佔領了大半個中國,還侵略了東南亞不少國家,這些地方是日本國土的不知道多少倍了,要知道日本長期以來就是受限於自己的小島國,想建立一個“大東亞共和圈”,也就是想搬到陸地上,擁有更大的土地,此時這個夢想差不多要完成了。

讓一個賭徒乖乖的交出他不擇手段獲得的籌碼,你覺得他願意嗎?

他肯定不願意啊!

而且二戰法西斯三個國家:德國、日本、意大利。可並沒有什麼主次之分,德國跟日本說好聽了是我們是一夥的,說不好聽了就是各打各的,反正地球這麼大夠我們平分了,正好咱們都對手都一樣的,所以提前打個招呼,結個鬆散聯盟,但誰也別當誰的老大,也就是口頭上的自己人。

所以說德國投降,日本根本不可能跟著投降,最多是德國投降了,自己亞歷山大了,因為沒人替他負擔壓力了。


宋安之


二戰,日本是日本,德國是德國,歐洲的德國被打崩了,不代表亞洲的日本必須跟著投降。

當時的日本是個獨立的強國,它一開始就沒有撿到德國多少便宜,又不是德國的僕從,還是個易守難攻的島國,為什麼不能堅持呢?

雖然當時的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明眼人都看得到反法西斯的盟軍陣營越戰越強,世界形勢完全是一邊倒,整個歐洲的法西斯勢力被連根拔起,日本只是獨木難支。

日本自有自己的小99,首先嚥下去的戰爭果實吐出來很難,尤其是東南亞、中南半島和東亞的那些地盤。日本很明白它一投降,作為盟軍的中國必然大翻盤,英國、法國、美國甚至荷蘭都會撈回自己戰前的利益,並在日本身上狠狠的割一刀。這是國運之戰,不見棺材怎麼能落淚呢?

其次盟軍的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隨著戰局的日趨明朗,各國間的齷齪也開始集中爆發。比如中南半島與法國的齷齪;美國覬覦這塊土地,卻慫恿中國以前宗主國的身份與法國鬥,但那個中國自信心不大,也確實不想摻和便裝聾作啞。美國與蘇聯的矛盾也是巨大的,二者差不多已經到了一言不合馬上開掄的地步,搶錢搶技術搶地皮,德國都給搶成了兩半。

這種敵人內部的齷齪讓日本人很抱有希望,在他們看來無非戰爭繼續擴大罷了,反正當時的世界大戰已經打得天下大亂,美蘇互相開片並不是不可能。再說戰後的世界很明顯是要洗牌的,那麼多前列強們留下的真空地帶,都是一片一片的大肥肉,它們爭奪這些都來不及,何必要苦苦為難日本?

日本人的這種幻想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它們始終不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並且堅持要以“一億人玉碎”為代價戰到最後。背後的潛臺詞其實就是想“有條件終戰”,日本人把吃進來的吐出來,然後大家回到1938年前,各找各媽各回各家。

這樣的話,日本人至少保留了在中國的利益,它們當時實質上已經將滿洲給割裂了出去,只要能繼續控制東三省、半島和琉球,那麼你拿你們的東南亞和太平洋,我繼續走的我大陸政策,互不影響。

甚至日本人在挑動美蘇關係的同時,還寄希望於能在“事變”後加入其中一方,博取翻盤的機會,如此這般,日本並未走到絕路嘛!

要知道,直到蘇聯對日宣戰,蘇日合作的北庫頁島薩哈林油田(日本稱其為北樺太)仍然在位日本提供戰爭油料,日蘇方面雖然因為“諾門罕戰役”大打了一仗,但實則沒有真的撕破臉皮,蘇日雙方都在利用對方開發遠東和分潤油田產量並穩住對方不給自己的後方搗亂,所以實際情況與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劍拔弩張不同,蘇日雖然一直都互相齷齪,蘇聯還派過大規模的軍援和“志願航空隊”幫助抗戰,官面上卻與日本是笑臉相迎的。

1941年的《蘇日中立條約》讓蘇日之間更是親密了一層:1.保障和平友好關係,尊重對方領土完整。 2.締約國成為第三者的一國或幾國戰爭對象時,雙方保持中立。這個條約還同時給出了日本對“蒙古國”的所謂地位支持。此後蘇聯停止了對華援助。

二戰末期的日本很看重蘇聯這棵大樹,它很寄希望於蘇聯對遠東的控制慾,併產生與美國的衝突(實際上確實產生了,但矛盾爆發推到了50年那場戰爭。),但結果不如人意,美國在蘇聯出兵當天把核武器搶先甩到了日本人頭上。

杜魯門憋了很久的一石二鳥之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震懾了蘇聯,一方面徹底壓垮了日本。

蘇聯開始猶豫自己的吃相是不是得收斂點,美國則拉出個“大家一起佔領日本”的標題誠邀各路嘉賓。但連常凱申都知道美帝只是“說說而已”,已經一屁股坐到日本本土,並順勢啃下了38度線的白頭鷹怎麼可能讓人染指遠東?

這些戰前戰後的東西聯繫起來,我們其實能很好的看到日本的末日敗亡之路。其實1945年他們的高層已經準備的很充分,但在國內瘋狂的軍國主義面前妄談“終戰”可能誰都付不起代價。直到原子彈爆炸,這才打碎了一切高層的幻想,也給了議論和平的“臺階”。

但日本人的拖延和活動並非有錯,後來50年代的歷史究竟怎麼發展我們也看到了。只是一切都顯得急促了些,而本該急促的卻讓核彈給炸慫了。

只怪日本人真的沒猜到這世界上有原子彈這種不講理的東西。


王司徒老百科


1945年5月8日24:00,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二戰中實力最為強大也給盟國帶來傷亡最深的德國宣佈投降,歐洲戰場結束。

但是,在亞洲戰場的日本卻沒有絲毫要投降的意思,他們叫囂著一億玉碎,依然進行著頑固的抵抗。似乎德國的投降對於日本沒有絲毫影響。為什麼德國投降之後,日本依然堅持抵抗呢?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往往會將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三國法西斯看做一體。而這三個法西斯國家也的確建立了軸心國軍事集團,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妄圖瓜分世界。

但是,三國雖然建立了同盟,但他們的關係遠達不到親密無間,彼此之間的關係也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親密。三個法西斯國家,雖然因為利益,因為妄圖瓜分世界,可以暫時組成同盟,但其實只不過是強盜的暫時聯合罷了。

如同強盜們會因為利益暫時聯合,卻絕不可能將背後交給對方一樣,三個法西斯國家也始終同床異夢,他們內部之間也矛盾重重。且不說搞笑擔當意大利多次狠狠的坑了德國。單單二戰中最為兇殘的德國和日本之間,也產生了多次齷齪。

1939年,日本的北進派發動了試探蘇聯的諾門坎戰役。此時的日本,迫切的希望德國在歐洲戰場也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使蘇聯陷入雙線作戰的局面,日德夾擊蘇聯,並最終瓜分蘇聯。

但是,此時德國的利益顯然沒有跟日本站在一起。德國不但沒有如日本所願發動對於蘇聯的進攻,反而與蘇聯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並共同瓜分了波蘭。很顯然,德國和蘇聯的互不侵犯條約,使蘇聯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並最終導致了日本的諾門坎戰役慘敗。

在諾門坎戰役時與蘇聯地接互不侵犯條約,顯然,在德國的利益考量裡,日本的利益根本不值一提。自然,日本也從未將德國的利益放在多麼重要的位置。

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由於蘇聯前所未有的抵抗、恐怖的戰略縱深和前所未有的嚴寒環境,前期勢如破竹的德軍陷入了蘇德戰爭的泥潭。此時的德國,如同諾門坎戰役的日本一樣,迫切的希望日本能夠從遠東發動對蘇聯的進攻牽制蘇聯。

但是,日本對德國的要求置若罔聞,無論是戰爭最順利的時候,還是在德國最危險的情況,日本始終按兵不動。而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後將美國拖入了戰爭,等於再一次狠狠的坑了德國一把。

因此,二戰時德國和日本的關係,不過是兩個強盜之間的互相利用罷了,他們之間從沒有、也不可能有兩肋插刀的交情,插對方兩刀倒是很有可能。而且,作為狂熱的種族主義分子,希特勒在骨子裡也看不上黃種人的日本。而日本,也對“歐美鬼畜”始終抱有敵意和戒心。

因此,二戰期間,雖然德國投降後對於法西斯勢力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也會使日本的戰爭前景更加惡劣,但是,日本在德國本身就沒有多少利益,不可能因為德國的投降而失去抵抗意志,更不會因此他們喪失抵抗的決心。


鳶飛九天2018


因為,日本當時的形勢其實要比德國好一些。

首先一點,就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比德國更為瘋狂。德國在最後的柏林之戰中,面對數倍於己的蘇軍包圍,都尚有負隅頑抗之精神,更何況日本。因此,日本比德國更加不願意接受失敗的事實。

再來就是日本當時所面臨的局面,其實要被德國好。為什麼?

因為,日本當時還控制著中國和東南亞的不少地區,在這些佔領區還擁有成建制的軍隊。此外,日本是島國,當時其本土還沒有淪為戰場。當時,擁有絕對空中優勢的盟軍可以不斷炸他們,但要通過大規模登陸,以陸戰的方式實現對他們的佔領卻不容易,這遠比攻佔柏林要困難。

而當時美蘇兩強勢力的角逐已經延伸到東亞,於是日本也像德國那樣進行一次政治賭博,妄圖利用美蘇矛盾,為自己謀取戰後利益。因此,即便在納粹德國覆滅以後,日本仍舊繼續叫囂,負隅頑抗。

所以,德國戰敗後,日本不但不示弱,反而更加叫囂“一億玉碎”,揚言要讓盟軍付出沉重代價。這可不是日本瘋了,或是他們真的抱著必死的決心。而是他們在打心理戰,目的是想嚇唬盟軍,從而遏制或是延後盟軍對自己本土的登陸計劃,為自己在美蘇之間尋求開脫的機會。

可惜,日本太低估了美國的強大,他們對美軍的力量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此時美軍的核武器已經試驗成功。於是,日本這樣的瘋狂叫囂,正好給了美軍試驗核武器一個再好不過的機會,直接給日本來了兩發原子彈,省事省力,更省心。

捱了兩炮之後,日本也就只能投降了,之前那“一億玉碎”的豪言壯語,也被狠狠打臉……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今天縱橫就和大家好好掰扯掰扯日本在德國投降後的表現!

在二戰前期,日本形勢一片大好,使其沉迷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體上來說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943年以前軸心國打的順風順水;1943年各個戰場都開始出現轉折;1944年盟軍開始反攻;1945年軸心國形勢告急。

在1942年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之前,軸心國形勢一片大好,德國千軍萬馬橫掃歐洲,所向披靡,將大半個歐洲都收入了囊中!

軸心國另一元大將——日本,也像一頭倔強的小毛驢,幹勁十足,先是侵略了大半個東亞,然後又北上與蘇聯交火,沒打成又轉去偷襲美國。在1942年中途島海戰之前,日本已經在西南太平洋取得了大規模的勝利。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日本開始對美國發動中途島海戰,企圖一舉消滅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被反殺了!於此同時的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遭到蘇聯紅軍的反撲,整個軸心國形勢急轉直下。

日本人並不甘心辛辛苦苦得到的一切付諸東流

因為當時美國製定了擒賊先擒王的“重歐輕亞”策略,把作戰重點放到攻打德國上,對待小日本則採取跳島戰術,利用太平洋艦隊的有限力量跟日本玩起了過家家。

這讓日本對於反法西斯聯盟的實力有了一定的錯估,甚至認為這個聯盟內部並不牢靠,尤其是當時美國和蘇聯的矛盾逐漸尖銳化,日本便打起了讓反法西斯聯盟內部的矛盾激化,以保住自己侵略成果的主意。

1945年美英蘇在雅爾塔召開國際會議,制定國際戰後的新秩序,基本是先談怎麼分,然後再研究怎麼去打,然後就愉快的決定了,先乾死德國佬,然後再一起去揍小日本。

到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此前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被處決了),才讓日本意識到戰爭形勢的嚴峻性。

但是日本並不甘心辛辛苦苦得到的一切付諸東流,要知道當時日本佔據的東亞、東南亞、中南半島,面積是日本本土的好幾倍,這些日本實打實佔領的地盤再讓日本人讓出來,那簡直就是要了日本軍人的命。

在德國投降後,日本想的不是投降而是戰鬥到底!

1945年5月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日本不但不為所動,反而宣佈“日本為求自保自衛與東亞之解放而作戰之決心,絲毫未感動搖。德國之投降,不能令日本之作戰目標有絲毫之變更。”

其實,多看一些關於日本文化的作品,我們就會發現,日本人在二戰時的世界觀裡面就沒有“投降”二字,日本人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戰勝強大的敵人,天皇會保佑他的子民戰勝一切。

日本人並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在德國投降後的沖繩島戰役中,日本十萬軍隊駐守沖繩島,面對24萬裝備精良的美軍也毫不畏懼,在該次戰役中,日本以將近全軍覆沒的代價造成美軍兩萬人陣亡,5.5萬受傷。

該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你看日本人的鬥志有多昂揚,誓死不降。

再後來日本竟然弄出了“神風自殺敢死隊”,著實讓美國飛行員害怕,打仗打的好好的你竟然揚沙子。

最為驚訝的就是美國人,小日本竟然這麼抗揍,接下來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大轟炸,上萬噸的燃燒彈被扔到日本國土上,日本很多的城市都快被炸成廢墟了,日本人還是不屈服。

“一億玉碎”計劃遭遇美國原子彈和150萬關東軍

在德國和意大利以及軸心國的一干小弟全部被幹報廢后,日本人依然在堅持!

美國不斷催促蘇聯履行雅爾塔協議上歐洲戰場結束後對日本作戰的承諾,同時與中國和英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早日投降,日本的回應是“要在日本本土進行決戰,即便一億玉碎也要戰鬥到底”。

這裡面和日本天皇怕死也有很大的關係,日本天皇一直在教育民眾要敢於犧牲,敢於切腹,結果到天皇應該切腹的時候,天皇說,我們來個一億玉碎吧!你們先上,隨著我來!

美國考慮到在沖繩島戰役的傷亡比,決心將投資20億美元打造的原子彈扔到日本以減少傷亡,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相繼扔下兩顆原子彈,幾十萬日本人瞬間死亡。

緊隨美國原子彈的是150萬關東軍如洪流一般衝向日本關東軍,這個被日本人看作可以縱深決戰的地方,擁有70多萬關東軍的偽滿洲國僅僅六天就被蘇聯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將近60萬人被俘虜。

怕死的日本天皇為求自保,這才決定投降,在御前會議上,裕仁天皇表示“……如再繼續戰爭,不僅日本趨於滅亡,全世界亦將陷於不幸。此時,只有忍受一切,結束戰爭!”

即使是天皇想要投降,日本的很多人依然不甘心,甚至在天皇宣佈投降的前一天發動政變,以試圖阻止日本投降,你看看日本人的戰鬥意志強不強。

在日本投降後,很多極端不甘心失敗的人甚至選擇了自殺,因為他們不敢相信擁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會投降。


史論縱橫


誠邀。二戰時期德國,日本,意大利組成法西斯集團,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傷害,那麼為何在意大利,德國相繼投降的情況下,日本還死扛不投降呢?小編以為可以這樣理解。



首先,日本和德國雖為盟友,但其實相互看不起

日本人稱德國步兵為“老爺兵”,就是說日本人覺得德國軍隊沒有武士道精神,作戰意志差,只能依靠武器兵力的優勢來打敗敵人,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皇軍”,德國人對日本也無好感,稱日本人為“野蠻人”,其實德國人最看重的反而是中國人,不要驚訝,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甚至於想建立一個東方歸中國統治,西方歸德國統治的世界,只不過德國需要日本牽制蘇美,所以才與其結成盟友,實際上德日從來沒有配合做戰,都是各打各的,所以德國投降和日本基本沒有關係。


其次,日本還想做困獸之鬥

日本人曾經在短短9個月時間就佔領了中國130多個城市,更是把美國打得丟盔卸甲,所以日本人其實是很傲氣的,具體就體現在一次又一次的“玉碎”事件,當時日本把部隊撤回本土,時刻準備著與蘇聯美國巷戰,在法西斯和武士道精神的“催眠”下,日本人怎麼可能選擇投降?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1945年,是法西斯覆滅的一年,雖然意大利在1943年就已經投降,但是意大利的法西斯頭目墨索尼裡,在1945年4月28日才被游擊隊處決,兩天後4月30日,法西斯核心頭目希特勒在德國總理府地下室飲彈自殺,這時就只剩下了實力遠不如德國的日本,還在和盟軍各國做困獸之鬥,一直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9月2日舉行日本投降儀式,二次世界大戰才正式結束。

那麼日本為什麼在德國戰敗投降後,還能再繼續堅持了三個月,才放棄抵抗投降呢?要知道日本雖然佔領了大片的區域,但是在戰爭後期,物資運輸線均被盟軍切斷,大多數的日軍處於被動,補給不足,太平洋一線的日軍龜縮到了各個島嶼之中,蘇聯此時也能集中精力對日作戰,而德國戰敗也極大的鼓舞了中國主戰場的全線將士們,可以說抗日反日的氣氛空前高漲,日軍中不乏優秀的指揮官,日本必敗的命運也是可以預見的,那麼日本為什麼非要堅持和盟軍對抗三個月,徒增傷亡呢?

日本曾經一度十分盛行武士道,現在也還有,他們並不認為戰死是可怕的,相反他們把戰死當成了一種榮譽,將剖腹視為勇氣,所以在戰事不利時,日本政府還一度渲染一億玉碎的觀念,號召日本的軍人,青年誓死為天皇效忠,像德國黨衛軍一樣,和盟軍巷戰,為法西斯政府獻出生命,所以才有了腦殘的神風特工隊,雖然也有一部分是被脅迫的,但是日本人傳統的極端思想,是導致他們在德國戰敗後,仍然堅持戰鬥的一個原因。

另外,前面我們說到了墨索尼裡和希特勒,兩人戰敗之後一個被槍決,另外一個飲彈自殺,而日本的裕仁天皇是發動了戰爭的罪魁禍首,根據其在戰敗後向盟軍提出不追究日本皇室責任的情況來看,日本法西斯之所以繼續堅持戰鬥,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慢慢的耗著,至少要讓盟軍付出一定的傷亡代價之後,才有條件來和盟軍談判,日本政府高層,包括裕仁在內,他們並不在乎平民百姓的死亡,但是卻想拼命的保住自己的項上人頭,雖然知道必敗,卻還想要給日本軍國主義保存些實力,所以才和盟軍一直耗著,結果美國發明瞭大殺器原子彈,徹底的改變了戰爭模式,日本人只能投降。

除此之外,日本人賊心不死,當時侵佔了中國大片江山,還建立了偽滿洲國,日本天皇還一度盤算著,戰爭勝利之後,把日本皇宮搬到中國來,所以有著大片的佔領區,加上盟軍在戰爭末期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可能會存在分裂,這也讓日本人一度天真的認為自己有可能和盟軍形成對峙的局面,另外當時在沖繩島一戰之後,美軍雖然殲滅了日軍,但是也造成了自己八萬人傷亡,如果美軍要進攻日本本島,必然也將付出更巨大代價,那麼盟軍方面也必然會選擇談判,到時候日本的投降就可以提出一定的條件。但是日本沒想到的是原子彈投下之後,緊接著1945年8月9日,蘇聯150萬大軍出兵我國東北,短短几天,日本天皇直隸的關東軍竟然就被殲滅殆盡,這也使得日本最後的幻想破滅了。

日本之所以能在德國戰敗後,堅持和盟軍作戰,除了受到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洗腦外,還有日本政府高層,為了牟取苟活的機會,而迫使日軍繼續進行毫無意義的自殺行為。但是這個策略最後還是起效了,日本雖然最終接受了無條件投降,但是發動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日本的裕仁天皇卻逃過了制裁,不顧之前叫囂的一億玉碎,厚顏無恥的改為了一億總懺悔。


玄坤


1945年5月5日納粹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5月23日,美國空軍562架“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再次轟炸東京,但美軍飛行員們得到命令不要把炸彈扔到日本皇宮裡,因為“天皇將來也許還有用”;兩天後又有512架轟炸機光臨,投下了3262噸燃燒彈,整個東京市中心已經是滿目瘡痍,首相官邸、外務省、海軍省等建築灰飛煙滅,美國人同時投下了百萬份傳單,敦促日本人從速無條件投降。



如果準確定義二戰日本的投降事實,其實是“軍隊無條件投降,國家有條件投降”,而日本在軍事盟友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後,明知大勢已去卻仍然在堅持,主要是在謀求與西方討價還價,以便“體面的投降”,尤其是保留天皇制度,而後來的歷史證明,由於美國為了一己之私,狡猾的日本人基本達到了目的。

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意大利早在兩年前就已退出戰爭,這意味著同盟國會聯合起來傾全力對付最後一個法西斯國家,戰敗已不可避免,對這一點,日本軍政高層倒是看得清楚,他們當中的某些人雖然是戰爭狂,但不是智障。



在東京的漫天大火中,日本內閣和軍部召開聯席會議,主要內容已不再是如何作戰,而是怎麼樣媾和。

注意,此時日本人討論的不是投降,而居然是“談和”,即日本在一定的條件下如何退出戰爭。



狂妄的日本軍部之所以還抱有幻想,是因為日軍仍然是在海外作戰,盟軍尚無一兵一卒登陸到日本本土,尚不似德國那樣被蘇軍攻陷首都,所以拼命叫囂“本土決戰”的口號,就是希望以此讓美軍知難而退,雙方能夠開啟談判,目標是日本退出戰爭,但一不能無條件投降,二要保證日本的所謂“國體和政體”。

聯席會議的討論結果,居然是請蘇聯出面,充當日本與美英之間的調停人,二戰日軍最後一任陸相阿南惟畿、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首相鈴木貫太郎一致認為是可行的,因為“日本人對蘇聯是有情有義的”,至少,他們沒有在蘇德戰爭爆發時從背後捅刀,換句話說,日本人天真的認為:蘇聯能在與德國的作戰中避免兩線作戰從而取得最後的勝利,其中有日本的功勞,現在應該還還人情了。



窮途末路的日本人還探討了請蘇聯幫忙的條件與“回扣”,比如返還南庫頁島、轉讓北滿鐵路、旅順繼續由蘇聯管理(日本人真是無恥)等等。當時的蘇日仍有外交關係,蘇聯駐日大使馬立克就躲在箱銀溫泉療養,當日本政府轉達上述意見後,更加狡猾的蘇聯人答覆說:需要時間來考慮,結果是遲遲沒有迴音。

日本人又聯繫中立國瑞典,希望它們出面接洽和談,依舊沒有成效,在此時期美國海空軍的攻擊日甚,就在日本人神經即將崩潰的時候,1945年7月中美英向日本發出了最後通牒的《波茨坦公告》:日本政府應立即宣佈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

日本人發現公告中並沒有蘇聯的身影,於是絕望的政客和瘋狂的軍人都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表態上,他們認為只要蘇聯不參戰日本就還有希望。



蘇聯政府以“日本政府和天皇的媾和表述含糊不清”為由繼續拖著,其實是在同時跟美英討價還價,被折磨的精神崩潰的日本人一邊於7月30日拒絕了《波茨坦公告》,一邊只好做“本土決戰”的準備,拼湊了53個師團、25個旅團和3000多架飛機,聚集東洋三島的陸海軍總兵力仍然達到了370萬人,但素質已嚴重下降。

可惜美國人已經沒有耐心了,1945年7月24日,杜魯門簽署了使用原子彈襲擊日本的命令,擬定的時間是8月3日以後,同時又要求一定要在蘇聯對日出兵之前。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在廣島,8月8日蘇聯政府通知日本大使將在次日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扔在了長崎,8月15日,裕仁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

日本人堅持不投降實際是錯判了形勢,從而被蘇聯政府玩弄了,並且對此深感屈辱和憤怒,服部卓四郎悲哀地寫道:“真是令人震驚,過去兩個月拼死拼活進行的外交努力,結果不僅全成泡影,而且得到的是以鐵錘代替了答覆”。


度度狼gg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個法西斯國家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1940年德國意大利日本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成立了以“柏林-羅馬-東京”為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被後人稱作軸心國集團。

軸心國成立了,他們三個的目的只有一個:稱霸世界。他們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對其他國家進行侵略,無數生靈慘遭塗炭。從北非到歐洲再到亞太地區,硝煙瀰漫,戰火焚燒。這場戰爭,使得各個國家一片凋敝,百姓顛沛流離。為了對抗這幾個法西斯國家,全世界又成立了反法西斯同盟,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1945年5月8日,德國宣佈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佈投降。為何,日本在德國已經投降的情況下還在堅持抵抗盟軍?

德意日三國,各自為戰,互不統屬

德意日雖說是確定法西斯同盟,但是並不是一個整體,他們的戰爭是各自發動的,也就是說,德國打德國的,日本打日本的。德國戰況如何,德國是否投降,這和日本沒什麼關係。德國戰敗,日本少個盟友,而這個盟友對於日本來說,遠在天邊,德國也幫不上日本什麼忙。可惜的是,德國投降了,盟軍就可以全力收拾日本了。

投降前的狀況不一樣

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進行登陸,同年,蘇軍發動了十次攻勢,蘇聯全境基本解放。到了1945年,德軍全線崩潰,佔領的地區都一個個失去。到了德國投降的時候,盟軍已經攻克了柏林,可以說,納粹德國已經沒了什麼能統治的地方了。

而日本不一樣,日本戰敗前,日本還控制著中國大量土地和東南亞好幾個國家。可以說,日本還有抵抗的實力。同時,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還制定了一億玉碎的計劃,根本就沒考慮投降,還在做著美夢。

當美軍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兩朵地獄之花在日本綻放,日本徹底慫了,沒辦法,只能投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