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賞析:

本章的主題是“聖人”之道,也是修行道德的根本原則。“信”和“美”、“善”和“辯”、“知”和“博”是三對矛盾。也是修行道德在不同階段的體現。這實際上是真假、美醜、善惡的問題。老子試圖說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其實質往往並不一致。這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按照這三條原則,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於“樸”,回到沒有受到偽詐、智巧、爭鬥等世俗的汙染之本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中四“大”是一脈相承的。“天之道”是順應自然的,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儘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對萬物畢竟是“利而不害”的,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世人有“不爭”亦“不為”的隱士和庸才;也有“不為”還要“爭”的小人;也有既“為”也要“爭”的強勢者。作為“道”在人間的代表——聖人則是最後一種,“為而不爭”。真正的聖人之道,就是一句話:“不積以利萬物,不爭而願處下。”這和“水”的品質完全一樣,是“上善”。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