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老子

李聃(生活於公元前6世紀初至5世紀初期),

氏名,字勃陽、外字,世人尊稱為“老子”,華夏族,生於中夏東周末的某諸侯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省鹿邑縣),師從殷商末臣之商容,於東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臺廣陽山。此人有著作被人們廣泛奉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李聃的學說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為道家學派之開教宗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人物,或與太史儋並列,存世約有一百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

李聃被尊為道教始祖、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相傳為森之妖精的後代,唐朝追認李聃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出生身份之爭

歷史上對老子的身份確認並不詳細,《史記》一書的《老子韓非列傳》認為老子疑似有三個可能,分別是:李耳、老萊子及太史儋。

  • 一是老聃,擔任東周的守藏史藏書室官員,在洛陽管理周室的藏書及檔案。史記中有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屬河南省鹿邑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老姓李氏,名耳,字聃。另外在《史記正義》中記載,“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日月角懸,鼻有雙柱。周時人,李母懷胎八十一年而生。”。老姓出於老童,顓頊之後也。而李氏出於皋陶,“理”、“李”古通,該族以官為氏。理官即今之司法官也,掌審判。後人或稱其姓李,或謂老為生而白首,或愈說愈玄,實為姓氏不分,而大作文章所致。一說先秦典籍中沒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轉出亦有可能。“耳”與“聃”字義相應。“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轉出,如荀卿轉為孫卿。老子即老聃或許是可以確認的,如《莊子》文中時常稱老聃,見於《天運》篇,《庚桑楚》篇等。

  • 二是老萊子,因老聃與老萊子的出生地相同。

老子確切出生地不詳,關於老子故里的文字記載更是少之甚少,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屬河南省鹿邑縣,《漢書》、《後漢書》及《資治通鑑》也沿用司馬遷的記載[4],楚就是古代楚國,苦縣就是今鹿邑縣,厲鄉(或作“瀨鄉、賴鄉”)就是縣城東的太清宮鄉,而曲仁裡就是今鎮政府所在地——太清宮鎮。這本是一樁鐵案,歷代均史不絕書。如古苦縣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記載者就有如下數家。《史記索隱》:“苦縣本屬陳國,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陽國,陳縣、苦縣皆屬焉。今檢《地理志》,苦實屬淮陽郡。”《史記正義》引《年表》:“淮陽國,景帝三年廢。至天漢修史之時,楚節王純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時屬楚國,故太史公書之。”梁玉繩《史記志疑》曰:“《四書釋地·又續》曰:‘苦縣屬陳,老子生時,地尚楚未有。陳滅於楚惠王,在春秋獲麟後三年,孔子已卒,況老聃乎?史冠楚於苦縣上,以老子為楚人者,非也。’餘因考葛洪《神仙傳》謂苦縣人;邊韶《老子銘》謂楚相縣人,春秋之後,‘相縣荒虛,今屬苦’者,並乃《史記》之誤。惟皇甫謐《高士傳》雲陳人,《經典釋文·序錄》雲陳國苦縣人,固未嘗誤,然《禮·曾子問疏》引《史記》作陳國苦縣,豈據別本乎?” 《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縣,老子生於此。”《括地誌》:“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廟中有幾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縣也。”《歷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三國仍稱苦縣。晉成康三年更名為谷陽。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龍元年複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衛真,全同。元初省衛真,入鹿邑,後遷鹿邑治,此屬亳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七:“真源縣,本楚苦縣,春秋時屬陳,後為楚所並。隋開皇六年,後置谷陽縣,理苦城,屬亳州。”《歷代疆域表•漢•淮陽國》:“苦縣,今鹿邑縣東10裡楚之苦縣。”

上引典籍均以老子為苦縣人,且記載了苦縣更多及隸屬沿革的軌跡:東周及以前屬陳國鳴鹿(即今鹿邑辛集鄉)→春秋楚國苦縣→西漢淮陽國苦縣→東漢陳國苦縣→三國苦縣→晉更名谷陽縣→北齊撤谷陽入武平縣→隋谷陽縣→唐疊更名真源縣、仙源縣、真源縣→宋更名衛真縣→元撤衛真縣入鹿邑縣(移今治)→明、清沿襲,也曾多次屬亳州(或譙郡)。 記載古厲鄉(或瀨鄉、賴鄉)的典籍也有如下數家。 《後漢書•郡國志•陳國》:“苦……有賴鄉。”並引伏滔《北征記》說“有老子廟”,引《古史考》說“有曲仁裡,老子裡也”。 《晉太康地記》:“苦縣城東有瀨鄉祠,老子所生地也。”《朱韜玉札》與《神仙傳》:“老子,楚國苦縣瀨鄉曲仁里人。”《元和郡縣圖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瀨鄉,以玄元皇帝於此,遂改為真源縣。” 《輿地志》記載:“老子祠,即老子所生舊宅。” 《歷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春秋時曰相,有瀨鄉,老子所居也。”《歷代疆域表•漢•淮陽國》:“老子苦縣厲鄉人,春秋時屬陳;楚滅陳後,苦又屬楚。”

以上均詳盡記載了老子為苦縣厲鄉或瀨鄉、賴鄉人。且考之音韻,“瀨、賴、厲”為一韻之轉,“厲鄉、瀨鄉、賴鄉”實為一地之異名。該地名的歷史可遠溯商代。那時在今鹿邑縣東,有一小小方國——賴(瀨、歷)。周滅商後,賴歸陳。但有人認為,賴國在西周時即不存在。《春秋僖公十五年》雲:“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縣西北約50裡處);“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左傳》說:“秋,伐厲,以救徐也。”惠棟《械傳補註》以為即《左傳桓十三年》之賴,在今湖北省隨縣之厲山店,晉、宋以來沿襲惠說。王夫之《疏》以此為另一厲,即苦縣厲鄉。今以地理考之,齊移救徐之師以伐厲,可證成王說。另外,出土銅器《魯大司徒銘》雲:“魯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歷孟姬也。”另據《水經注》“渦水又東徑苦縣西南,分為二水,枝流東北注,於賴城入谷,謂死谷也”、“渦水又東北屈,至賴鄉西,谷水注之”和“渦水又東徑賴鄉城南”的記載,歷或賴的都城北魏時還有明顯遺址,否則酈道元不會言之鑿鑿。據上,春秋“厲”(或“賴”“瀨”),即今鹿邑縣太清宮,為古厲國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請看,《太康地記》雲“苦縣城東有瀨鄉祠,老子所生地”;《輿地志》雲“老子祠,即老子所生舊宅”;《歷代地理沿革表》雲“苦,有瀨鄉老子所居也”;《史記集解》引《括地誌》雲“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元和郡縣圖志》雲“乾封元年,高帝幸瀨鄉,以玄元皇帝於此,遂改為真源縣”;唐僧道宣《廣弘明集序》說“李叟生於厲鄉”;《太平寰宇記》引崔元山《瀨鄉記》雲“瀨鄉在(苦)縣”;《歷代疆域表•淮陽國》雲“老子苦縣厲鄉人。春秋時屬陳;楚滅陳後,苦又屬楚”。上述文獻完全可信且於今有證:“賴鄉”就是今鹿邑縣城東太清宮鎮一帶地方,舊時出土的《魯大司徒銘》與最新考古發掘均為有力證據(詳下)。

至於“曲仁裡”,有鹿邑縣城東門內的老君臺正門牌坊上的聯語可以為證。聯語云:“地古永傳曲仁裡,天高近接太清宮。”曲仁裡作為“賴鄉”的下級行政單位,即今太清宮鎮(筆者幼時以至青年時代即在此鎮讀書、工作)。太清宮鎮在縣城東5公里處(與《瀨鄉記》《歷代疆域表》均符合若),舊名又為“猶龍鎮”,義取《史記•老子列傳》孔子“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鎮內西北角有一方圓數十丈高地,父老相傳謂之“隱陽山”;一條小河發源於此,當地至今名之為“瀨(瀨)鄉溝”,該溝貫穿太清宮鎮全境。此水名與歷代文獻恰好符合(其本字應作“賴”)。至於“曲仁裡”的含義,或許即邊韶《老子銘》所謂“曲渦間即曲仁裡也”。這也是目前海內外道教界的共識。

道教人物—老子

孔子問道圖

後因為東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實際上名存實亡,多地發生叛亂,諸侯爭相稱霸稱王,禮崩樂壞持續了二百多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就發生“子帶之亂”,遂為伯而得河內地,大量典籍被掠奪到楚國的國都(郢),老子因而被免職。 隨後老子清心潛隱,與孔子來往較多。踐土會盟後,孔丘曾經適周問禮從魯國國都(今山東曲阜)千里迢迢趕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問向老聃禮樂。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孔子年五十一,適周問禮於老子。後曰:“五十知天命。”。在今洛陽有“孔子入周問禮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著寫五千言的傳說

道教人物—老子

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

道教人物—老子

在神話故事中,尹喜看見土臺(今-瞻紫樓[注 10])的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此後函谷關一帶的門楣或春聯都肯寫“紫氣東來”四個大字,流傳至今,所以古時又有“紫氣東來函谷關,老子著書五千言”的故事。杜甫在《秋蘭》詩中寫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個人思想

老子創有樸素的辨證法。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於生命上主張自然,講究致虛極,守靜篤、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的無為而治,老子有一段話常被視為對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家學說:道家

《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莊子》文中有提到老聃,如內篇、徳充符篇[8]及外雜篇。《荀子》天論編中也有接觸老子的思想,“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也提到“老耽貴柔”。

去世

老子末年於狄道府(今甘肅臨洮)逝世。《莊子》文中載有“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號而出”[11],是老子老死於秦國的證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對老子的事蹟已不能確定,將李耳、老萊子與太史儋並列,稱老子一百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

隱居廣陽山的六年說

據舊《沙河縣誌》、《順德府志》和廣陽山古碑記載,以及中國老子研究會專家經過多次的實地考察、論證,認定廣陽山就是老子昔年講學、隱居修行的處所,並且邢臺沙河市是老子在中國開壇講經的第一道場。

東漢老子化胡說

道教人物—老子

一說老子並沒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並對西域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老子化胡說源出東漢,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

道教人物—老子

《三國志·魏書》:“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晉天師道祭酒王浮偽造《老子化胡經》,稱老子攜尹喜西入天竺,化為佛陀,立浮屠教。書成之後,被佛教徒指為偽經,雙方爭論持續近千年。直至元代舊事重提,朝廷舉行辯論,結果,在當時道教失勢,包括《老子化胡經》等經書被焚燬禁止流傳[12]。今各種《老子化胡經》俱無完帙,《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今有敦煌抄本S.2081存世,10卷本《老子化胡經》敦煌抄本中存有其中4卷:卷1、卷2、卷8、卷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