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老子》,如讀詩(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
我們洞悉“德”的描述,發現它是跟從於道德規範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其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其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曖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非常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代表著永恆,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正是因為上面的原因。
【心得】
一直覺得“道”即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規律”和“規範”。讀本章明白了“道”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還是“物質”的。由於它恍恍惚惚,我們雖看不見它,但它的的確確有它的形象,有它的精質,而且是真實存在的,可以用來驗證的。用什麼驗證“道”的存在呢?從“德”來觀“道”,從“德”裡推理出“道”。其實也是“以道觀道”的方法。
老子的“以道觀道”的方法,有些玄之又玄。如何以道觀道呢,我理解還是從“物”開始,一切“物”中皆有“道”。比如一片葉子,有其生長的“道”,遵循出生、繁茂到枯黃的自然之“道”等等。
不管“以道觀道”,還是“以物觀道”,都是以“物”觀道,因為“道”也是“物”。我們要做的就算“唯道是從”,做什麼事情都要依據規律、規範,不可妄為。
閱讀更多 周廣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