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乘5年多“查無此車” 譚旭光與濰柴的“第二輝煌”夢碎?

本報記者 劉媛媛 上海報道

“15年來,濰柴發動機銷量增長4倍、變速箱增長5.2倍、重卡增長9.6倍、利潤增長15.1倍。”在日前召開的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柴動力”,000338.SZ)2018年業績發佈會上,掌舵人譚旭光頗為自豪地報出了這一連串的數字。

從發動機和重卡業務上看,作為濰柴集團旗下控股子公司之一的濰柴動力確實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然而,相較於重卡業務,集團乘用車業務則明顯拖了後腿。

2013年底,依靠推出的“濰柴英致”品牌汽車,濰柴集團正式進入乘用車市場。彼時,濰柴英致總經理葉子青不僅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這是在為濰柴創造第二個輝煌。”結果時至今日,濰柴在乘用車領域始終未能找到“存在感”。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2017年濰柴英致虧損金額為3.97億元,在濰柴動力2018年的年報中,公司未再披露有關英致的盈利情況,但長期借款一項竟顯示,中國建設銀行重慶市分行與山東重工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曾向濰柴英致的生產製造方——濰柴(重慶)汽車有限公司提供了一筆5.29億元的貸款,借款協議約定以濰柴(重慶)輕型車一期項目資產作為抵押。

針對銷量、虧損及資金方面的問題,記者分別致電致函濰柴動力及濰柴集團方面,濰柴動力證券部門相關人士表示,採訪需與公司品牌部門聯繫,但連日來,濰柴動力品牌部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乘用車成利潤黑洞

相關資料顯示,濰柴集團創建於1946年,是國家重點支持的內燃機研發、製造、銷售骨幹企業。濰柴動力成立於2002年,是由濰柴集團作為主發起人、聯合境內外投資者創建而成的,同時在A股和H股上市。

2018年年報顯示,濰柴動力2018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07%至1592.56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7.16%至86.58億元。

雖然濰柴動力整體表現優異,但在乘用車方面卻始終力不從心。2009年,濰柴動力控股嘉川公司,並於2012年3月收購嘉川公司剩餘股權,使嘉川公司正式成為濰柴動力的全資子公司,之後更名為“濰柴(重慶)汽車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26日,濰柴(重慶)正式宣佈“英致”為濰柴進軍輕型車領域的首個品牌,至此濰柴輕型車領域的產品都將歸屬在“英致”品牌下,濰柴集團正式進入乘用車市場。

成立之初,濰柴集團對旗下唯一的乘用車品牌“英致”相當重視,除了“第二輝煌”願景之外,還為其制定好了“國際化”三步走戰略。

然而5年多過去,濰柴英致始終被歸類為“邊緣品牌”。根據新浪汽車大數據,今年2月份濰柴英致汽車整體銷量為345輛,環比下降57%。截至2019年2月累計銷量為1156輛,在所有品牌中排在第92位。

其中,英致737、英致G5和英致G3前兩個月累計銷量分別為783輛、264輛和104輛。為順應新能源大趨勢,濰柴英致也推出了新能源產品“英致EX1新能源”,然而今年前兩個月累計僅售出5輛,令人唏噓。

“對這個品牌不太瞭解,只知道這個品牌推出的產品都比較低端。”談及濰柴英致,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道。

除了銷量之外,濰柴英致還拖累了濰柴動力的業績。根據濰柴動力2017年年報,濰柴動力2017年營業收入大幅增長62.7%至1515.69億元;歸母淨利潤增長近1.8倍至68.1億元。這其中,濰柴(重慶)淨虧損3.97億元,可謂是上市公司的利潤“黑洞”。

2018年,濰柴動力未再披露有關英致的盈利情況,僅在長期借款一項提到了濰柴(重慶)。年報內容顯示,濰柴動力長期借款中有5.29億元為中國建設銀行重慶市分行與山東重工集團財務有限公司向濰柴(重慶)提供的貸款。截至2018年12月31日,濰柴動力該項目已投資的資產包括賬面價值4.71億元的固定資產和2.48億元的無形資產,無形資產已辦理抵押,固定資產尚未辦理抵押登記。

汽車分析師鍾師曾向記者直言,相對於其他一些自主品牌,即使不看品牌和渠道,濰柴進入乘用車行業的時間也比較晚,在乘用車市場已沒有它成長的空間。應該把乘用車資產賣掉,把精力和方向用在主業上。

業績增長背後存隱憂

除了乘用車隱憂之外,記者注意到,濰柴動力的商譽賬面餘額多年來居高不下。

商譽一般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

一位上市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商譽是由以前年度併購企業所形成,管理層需要每年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

根據2018年年報,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濰柴動力商譽賬面餘額為人民幣232.75億元,減值準備餘額為人民幣2.38億元。對比發現,濰柴動力的商譽在A股上市公司中位列前幾名,商譽比重較高。

另據相關媒體報道,從商譽絕對值來看,根據wind數據,截至2018年三季度,A股商譽冠軍是中國石油(601857.SH),高達424億元,排在第二的是美的集團(000333.SZ),濰柴動力則位列第三。

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稱:“高商譽是一把雙刃劍,上市公司為了追求短期效應,可能會熱衷通過資產併購來增厚業績。然而,一旦收購標的業績不達預期,將計提減值準備。對於投資者而言,需對這類高商譽公司加以警惕。”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2月業績預告集中發佈期,就有不少業績預虧的上市企業稱,公司業績預虧與商譽減值有關。

至於濰柴動力是否有商譽減值的風險,截至記者發稿,公司方面未予回應。

此外,記者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上發現,有投資者擔心,在資本市場,濰柴動力的H股和A股均被外資持有不少股份,大股東、山東國資委持股比例太少,可能會對自己的民族核心工業造成影響。

年報顯示,濰柴動力前十的股東中,外資股東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為第一大股東,持股24.23%,濰柴集團屈居第二,持股17.58%。另外還有兩個境外法人,分別為第三大股東和第六大股東。

而對於投資者的擔心,濰柴動力董秘並未直接回應,僅表示感謝對公司的關注。記者同樣就此問題向濰柴動力方面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公司方面亦未對記者的提問予以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